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引言1一、研究背景2(一)选题缘由2(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意义3(四)研究方法31文献研究法32。观察法33。访谈法4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概念4(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4(二)家庭教育的概念4三、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4四、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5(一)遗传因素5(二)家庭饮食习惯6(三)家庭结构不完整6(四)家庭氛围不和谐7(五)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7(六)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81、冷漠无情型的家庭教育82、放任型的家庭教育83、溺爱型的家庭教育94、期望过高、专制型的家庭教育9五、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9(一)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1
2、0(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观101、做民主型的家长112、学会倾听并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重建自我113、协调沟通,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124、要让孩子与同伴进行多交往12(三)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13(四)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131 采取适度的惩罚。132、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133、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144、正确面对幼儿问题,耐心积极地给予指导14(五)在生活中通过移情等方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5(六)家园共育15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引言从本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纪性的社会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
3、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使相当部分的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与人交往、集体活动、学习、游戏中,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打人、推搡、争抢玩具等不良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常常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 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 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从家庭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
4、如何有效地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意见!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矫正策略一、研究背景(一)选题缘由曾在在幼儿杂志上看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的行为问题的病率在不断的上升,目前的数据已经达到是 18。2%-22%了。韦斯特在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同样休斯曼在对600名被试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他们30岁时候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攻击型儿童可能到成年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缘较差、更多学业失败、酗酒、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可见,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是
5、非常大的,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要十分的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尽早在幼儿小的时候从家庭教育入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与矫治。(二)研究现状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象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80年代以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有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多心理学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纷纷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归因理论以及决策理论等对
6、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及维持机制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其基本观点是: 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 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 或者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低下所导致的。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矫治, 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不少较为有效的措施,常见的有:冷处理法、奖励法、惩罚法、正强化法、榜样训练法、移情、 暂停法等等,另外也有比较多的是从环境和个体方面出发而提出的,如:创造非攻击 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医学上,也有提出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有药物治疗了
7、,在一般的临床治疗中,精神刺激药物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三)研究意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 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理论意义: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干预策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
8、理论和实践依据。实践意义: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为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意见!(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针对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2。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从外部世界取得信息,并把它变为经验过程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幼儿或家长行为进行观察,得出相关的信息,为以后的研究和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3。访谈法 教育调查中的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单独的标准化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与若干名幼儿老师及幼
9、儿家长进行谈话来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概念(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 ,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 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综合分析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 、推 、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 、脾气暴躁 、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 、言语较多 ,喜欢与人争执 ,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是指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10、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一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相应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贯穿人们一生,因而又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因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三、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许多表现, 肖晓玛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面作出了较 为合理、全面的概括:
11、 第一,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叫喊、哭闹、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 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 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休克。第二,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 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 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第三,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或 多或少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只是轻重程度不一,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幼
12、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品德的行成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而且给教育者教学环境也带来很大的干扰和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四、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幼儿的个体发展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比较容
13、易兴奋,再加上幼儿的性情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经常在新的刺激产生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现象,比如幼儿的气质对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着一定的影 响,不同气质的幼儿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在幼儿托儿所常见幼儿动不动就咬人的现象,那是因为此时期的幼儿生理发育不完善,正处于生理长牙的期间,牙龈发痒,所以就会产生咬人的行为,并且此阶段的幼儿有明显的生理特点:动作大于语言,心理上比较以“自我”为 中心,因为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中的宝贝,常在与同伴游戏中发生争执,因为他们词汇量比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在很多的活动中大多是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与同伴进行沟通, 所以经常会发生抢玩具或者打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
14、要的东西, 经常会用伤 害他人的行为来保卫自己的权益,但是他们大多是因语言表达问题产生的攻击行为,多属于友好和好奇,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1986年Rushton等人对269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敌意和攻击性行为的追踪测量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r=0。4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0。04),说明了幼儿攻击性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性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行为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二)家庭饮食习惯专家介绍,食物对改变性格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察发现,长期偏食、长期不
15、食某些食物,确实会给人体的营养结构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影响幼儿健康和性格的因素很多,但长期饮食不节,确实是导致健康性格改变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 但并不能由此认为, 过多食糖对所有儿童尤其是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儿童有攻击性行为, 合理地限制其糖的摄入量是可取的。 (三)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 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
16、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 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家庭结构不完整,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者父亲和他生活,一位家长担负了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双重任务,容易忽视对幼儿的教育。而且在这类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更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四)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气氛如何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研究表明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幼儿的性格脾气都比较好。而在专制、紧张、常有冲突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脾气也比较的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也较多。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
17、突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 儿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 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 儿童会形成错误的观念: 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办法。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的家庭气氛紧张, 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较少, 缺乏亲情,在这种环境中, 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经常在家中争吵、谩骂甚至武力相见, 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有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思想指导下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 不允许孩子出一丁点错。当孩子出错时, 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是先了解出错的原因, 动之以情, 晓之
18、以理, 而是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简单地使用暴力惩罚, 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五)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生。有的
19、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六)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1、冷漠无情型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幼儿。他们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
20、他们也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们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如打屁股,打耳光,打手心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增强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研究证实了: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2、放任型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缺少家长监控的幼儿可能造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欺负同伴、骂老师,违反规则等等。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课堂课间的表现如何
21、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放任型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也极高。有的家长工作的事情比较的多压力比较的大,所以对孩子的关心也就少了,回家的大部分时间都让孩子自己安排,小孩子就看奥特曼等电视剧。我们都知道,电视媒介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这些具有攻击性行为隐患的影片。孩子每天看,导致把里面的情节演示到生活里,从而形成对别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3、溺爱型的家庭教育现代的家庭大多是”6+1”家庭,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生活。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非常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家庭教养方式。有的爷爷奶奶,对小孩百依百顺,
22、任凭其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甚至有的还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抓!”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就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4、期望过高、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家长过分的专制会导致幼儿严重的挫折感, 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指出: “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可见,挫折是造成攻击行为的一种潜在因
23、素。如果幼儿的需求总是遇到干扰或障碍, 他就作出攻击性的反应。过分专制的家长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幼儿的一切活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极多,所以有许多幼儿不仅周一到周五要上幼儿园,周六周日还要上许多的兴趣班。不仅幼儿的压力大,家长的压力更大,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所以有时候幼儿一有做不好的,家长就要打孩子,认为孩子做的不够好,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家长忽略孩子的意愿, 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 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专制型的家长往往容易对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幼儿的挫折感, 从而诱发不良情绪,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时, 幼儿就往往会采用攻击的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教育 角度 分析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8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