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资料.ppt
《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资料.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2、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三、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3、、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小说的主题 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就其中一个角度命题
4、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1、人物,小说三要素,2、情节,3、环境,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
5、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四、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2.阅读后先明确三点:明确写作对象及对象特点或主要事件、人物;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1.阅读文章时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关键语句。,4.树立文本意识,答案要从文章中来。,6.答题思路要清晰,用语要准确,不写错别字,能分点作答的尽量分点,标出。,3.审题要细致深入,既要关注问题,也要关注分值。,5.答案组织要点面结合。,核按钮P61真题演练答案,(2)参考答案: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3)参考答案:
6、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4)参考答案: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五、几个命题要点:把握故事情节2.概括探究主题3.理解小说标题4
7、.分析写作技巧5.品味语言特色6.揣摩人物形象7.注意环境描写,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命题角度一:情节,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题型:,1.情节概括类;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知识储备:1、情节的运行方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
8、力。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
9、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情节叙述顺序,(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常见提问方式:,解题指导: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思考: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于考生来说,就要清楚一个问题:从哪个切入点来梳理脉络?一般
10、建议从主人公的角度,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此外,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生活情景。,2010年广东卷面包第1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真题再现:,答:(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2)丈夫撒谎掩饰。(3)妻子替丈夫圆谎。(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
11、给丈夫。,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练习 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3)题,参考照应:发现狼窝、挖狼洞及从狼窝中弄出第一只狼时,自信满满、镇定自若;遇到通道塌方且前进无望的情况时,变得慌乱,甚至绝望;几次绝望后发现狼挖通的新洞时,惊奇异常,激动不已。,(二)情节作用题,常见提问方式:直接问法: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XX情节,有什么作用?,间接问法:小说关于XX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请简
12、要赏析XX情节。,解题指导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要点遗漏问题。,内容上的作用:,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位于开头:(
13、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结构上的作用:,关键术语,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相互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
14、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蓄势:是指隐忍不发,让读者去做各种猜想,直至叙事结尾才告诉读者,俗称“抖包袱”,最后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铺垫:是指水到渠成,作者将事情的真相已经一点点的告诉了读者,只要仔细阅读,最后会有“果真如此”之感。,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
15、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1、小说开头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特殊情节的作用:,2、小说结尾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16、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特殊情节的作用:,(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答题基本格式,(1)情节作用:结构上,XX情节在文
17、中有作用。内容上,XX情节写了,突出了,表现了。(2)情节特色:具体表现+具体作用,实例分析,2012江西卷:雨果报复P65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6分),分析:从结构上看,彭恩打电话处于文章的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全文、铺垫、线索等。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等语言刻画了人物语言尖刻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活动的时间、地点及身份,同时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至于文章主旨方面,开头段体现不明显,可以不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点明彭恩的身
18、份。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核按钮P64典题走眼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解析: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回答时指出什么内容是出乎意外,什么地方是在情理之中即可。,练习,1、单元集训14亲爱的土地第(2)题1、核按钮P65报复第17题2、核按钮P67谎言之境第1、2题3、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2)题,单元集训14,参考答案:借麻根婶
19、之口,道出了情书是写给土地的,突出一个依恋土地的农民形象,表达出麻根叔对土地深沉的爱;(3分)首尾照应,呼应文章开头“不知道在写啥”,并解开悬念。(3分),练习核按钮P65,17.参考答案:特点:情节发生逆转;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呼应前文;出人意料,令人回味;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旨。/特点:情节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人意料,峰回路转,巨大的转折,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幽默特点(或“讽刺效果”)。艺术效果:照应前文;出引人遐想、深思;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更清晰;凸显了主题。,练习核按钮P67,1.参考答案:交代自第一个谎言后的罗比撒谎上了瘾,他的谎言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照应下文梦境和地
20、洞中的情景,如下面藏有零钱的大石头、缺了颗门牙的红头发小鬼等;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如此后的他说了无数的谎话,后来他又在地洞内遇到了它们,在离开地洞后,他不再说反面的谎言了。,2.参考答案:交代出装有义肢的伊戈尔是别人谎言中的主角,而且那个人说谎比罗比还要恶毒;对比,突出罗比的本性还不是很坏;推动情节的发展,即他给罗比一些硬币,使得罗比离开了地洞。,单元集训15,参考答案:特点:(狼)在野外,最狡猾、最凶残;在洞内,胆小如鼠,温顺异常。(狼洞)隐蔽、特别深长、阴森恐怖,洞内宽敞。(4分)意图:交代祖传掏狼窝的手艺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为下文“我”被困狼窝作铺垫。(2分),(三)探究小说情节,1、
21、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4)有人认为小说的XX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小说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XX,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2、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可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或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
22、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3、答题基本格式: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核按钮P80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第(4)题,参考答案: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和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对比,有助于表现事态的冷暖炎凉。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
23、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的活动状态的对比,表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典型例题:核按钮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4)题,思考方向:1.情节;2.人物;3.手法;4.主题,命题角度二: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24、。,一、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走眼(P64)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如:变色龙(契诃夫)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知识储备:,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5、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二、解题思路,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或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三、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核按钮P65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知识储备:,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年高 小说 阅读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8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