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附件.ppt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附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附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统筹城乡,规划全域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一年十二月,征求意见稿,提 纲一、合肥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用地目标预测二、城乡体系规划三、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四、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五、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六、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七、城乡综合防灾规划八、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九、旅游发展规划,第一章:合肥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用地目标预测,以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实施平台,整合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乡发展活力,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管理与体制创新
2、“六个一体化”,把合肥建设成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一、城乡发展总体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空间目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和谐城乡,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小城镇工业化的富裕城乡,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规划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为1000万人,城镇人口为9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为900平方公里。,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一、城
3、乡空间结构1、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700万人口的都市区2、考虑交通设施对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依托重大交通设施的重点镇3、考虑合肥市经济圈重大发展战略,培育小城市既是市域发展需要也是合肥经济圈内城市需要通过构建“圈层+轴向”的城乡空间拓展模式,规划提出“一核一圈五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核:合肥中心城区。一圈:城市都市区中心城区为核心,与周边副中心城区、城镇呈一体化发展趋势、密集分布的城镇圈层。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四个新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区。五轴:由中心城区向五个方向的发展沿着交通轴线的发展轴
4、。合宁沪面向长三角发展轴合淮埠面向沿淮城镇圈发展轴合六面向皖西发展轴合安面向皖江城市带发展轴合芜面向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发展轴,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合肥核,二、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规划至2030年,形成1419等级体系。1个主城区、4个副中心城区、一个滨湖新区、9个小城市、29个镇和600个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体系。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级。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小城市:长临河、石塘、梁园、三河、紫蓬、高刘、吴山、下塘、水湖29个镇600个中心村。,
5、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二、市域城乡规模等级规划,规划布置中心村600个其中:肥东县:200个 肥西县:200个 长丰县:200个每个中心村户数在800-1200户之间,总人口100万。,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三、城镇职能分工规划,以各个区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1、中心城区 强化合肥在圈内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产业扩散、技术创新和信息集散的功能以及在利用外资,对外经贸与合作、科技辐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2、副中心城区
6、副中心城区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合肥经济圈外围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同时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综合配套公共管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邮电金融、商业服务、旅游休闲等设施,突出集聚和规模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及辐射能力,鼓励本地就业,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副中心城区内城镇发展指引:店埠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协调与中心城区东部老工业区的关系,预留充分的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严格控制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加强与撮镇、化工基地的联系,加强与中心城区交通设施的对接;严格控
7、制店埠河两岸的用地,充分挖掘店埠河资源,打造店埠河景观廊道。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上派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承担合肥经济开发区配套城区的职能,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城区紧凑组团状格局,严格保护江淮运河两侧绿色廊道;加强与中心城区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湖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派河港区的货运能力。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40-50万人。双墩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协作关系,加强与瑶海经济开发区(新站)、庐阳工业园区、现状三十头镇的空间协调和基础设施的衔接。2030年,人口规模40-50万人。撮镇镇:加强与合肥中心城区及店埠城区联系,引导城镇空间集中向东、北发
8、展,升级改造店埠河港区,加强港区与店埠、循环经济园之间的交通联系。2030年,人口规模30-40万人。桃花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形成合肥市配套产业基地。积极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合作。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30-40万人。南岗镇:接受主城辐射,与合肥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高新产业研发与技术转化为主要特色的新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20-30万人。严店镇: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充分利用滨湖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镇域经济。注意
9、与北部上派、南部三河的经济联系,注重滨湖地区的保护和综合利用。2030年,人口规模20-30万人。,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3、小城市,小城市指在中心城市外围中心镇、重点镇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规划建设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就业机会的新兴城市。,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发展指引,3、小城市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
10、育产业集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合肥市选择以下九个城镇作为合肥市都市区外围重点发展的小城市(小城市)肥东:长临河镇、梁园镇、石塘镇肥西:水湖镇、下塘镇、吴山镇长丰:三河镇、紫蓬镇、高刘镇,水湖,三河,长临河,紫蓬,高刘,吴山,下塘,梁园,石塘,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长临河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文化休闲胜地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梁园发展定位:振兴商贸业,做大工业,合肥市工贸综合型县域中心城镇。发展规模
11、: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沿合蚌路向西南发展。石塘:发展定位: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集群道路,是合肥市工贸综合型县域中心城镇。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西南发展。水湖: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长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发展规模:2030年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25万人,城镇人口22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内。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南
12、、次要向北。,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下塘发展定位:以铝产业加工的主导产业生态型工矿城镇。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20万人,城镇人口16万,城镇建设用地为16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北。吴山发展定位:以吴王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带动吴山美食的推广,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发展都市农业,走农业产业集聚道路。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7万人,城镇人口5万,城镇建设用地为5平方公里。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三河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以旅游为龙头,以三产作支撑,发展旅游名镇、经济大镇、文明新镇。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
13、地为10平方公里左右。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紫蓬发展定位:以紫蓬山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二产作支撑,发展城镇经济。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9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9平方公里左右。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北。高刘发展定位:合肥市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江淮风貌带的重要载体,合肥市城郊休闲度假基地,重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走廊、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控制在14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为12-25平方公里左右。,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4、一般镇发展指引,为周边乡村地区提供综合服务,以农业、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
14、工业不再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要功能。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功能,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5、村庄发展指引 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通过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稳步推进迁村并点。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建设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效农业,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以农村功能为导向,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中心村建设规模:户数:800-1200户占地面积:20-30公顷每村,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村庄体系结构:中心村-基层村 村庄分类及建设指
15、引(下图),5、村庄发展指引,*农村新社区布局模式分类布局引导范例,*村庄分类及建设指引图,*乡村协调地区基层村建设模式图,第二章、城乡体系规划,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壮大支柱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和化工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家电和化工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将新型平板显示打造成千亿元级产业,培育新材
16、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合肥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承发展种子培育、蔬菜园艺、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千亿元级产业。,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一、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总体部署:,24,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家电产业,新兴产业先导型产业,加快培育,第一产业:现代农业第
17、二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 第三产业:物流产业,金融、会展、物联网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铝加工、电力、化工、食品、耐材及建材、纺织服装第三产业:商贸服务业,产业聚焦,二、合肥市城乡产业一体化体系,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先导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全国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构建引领合肥经济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布局规划,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1、农业
18、发展定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休闲农业、生物质产业和农业服务业,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2、农业发展战略 突破“小作坊”式小农经济经营方式,走“集团作战、抱团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化战略 以搭建公共平台建设为核心,实施市场联动。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检测平台,形成立足合肥经济圈,辐射长三角,服
19、务全国的新格局。联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以生态旅游为纽带,实施旅游联动。要大力整合合肥现代农业和外围区域城镇景观旅游资源,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系列,形成合肥现代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的自然生态系列、观光休闲系列、风情体验系列、农耕文化系列、教育认知系列等 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战略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强调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第三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三、第一产业发展指引3、城乡农业布局规划,“三大圈层”、“五大产业带”,1、城区农业圈层(第一圈层)多功能农业。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城镇 体系 规划 2010 2030 征求意见 附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5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