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ppt
《中庸之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欹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关于子思,现代汉语词典: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何谓“中庸”?,程颐、程颢: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何谓“中庸”?,朱熹:“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2、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何谓“中庸”?,课文注释: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何谓“中庸”?,毛佩琦,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三、中庸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
3、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中庸具体内容,(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
4、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
5、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参考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参考译文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在大家听不到的
6、地方,也恐慌惧怕。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参考译文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内容解析,3、什么是中庸(中和),
7、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2、提出君子应慎独,什么是道,什么是性,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怎么慎,为什么,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
8、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参考译文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怎么理解“君子而时中”?,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9、,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参考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
10、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参考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庸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5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