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承担单位:常州市小河中心园课题主持人:何文静 项目标号:201400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简介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可见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节奏则是一切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将它比作是音乐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旋律的流淌。对于孩子而言,节奏也是其最早感知到的音乐元素。经过这几年对于幼儿和音乐的接触,我发现打击乐教学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节奏感的有利途径。 (一)概念界定打击乐:音乐名词。 乐器分类名称之一。 凡用打、击方式发声的乐器(打弦乐器除外)统称为打击乐(器
2、)。节奏感:人体对节奏的掌握精准度,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情趣等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本课题将打击乐教学融入到对于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孩子敢做,敢说,敢表达。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二)研究目标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触手可及的“打击乐器”。2、剖析幼儿年龄特点,设定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目标和内容。3、编排、整理幼儿园各年龄阶段适宜的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内容及系列活动方案,探索如何将打击乐融入音乐教学实践方法。(三)研究内容1.根据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设计具有生活化,趣味性
3、的系列打击乐音乐活动内容。2.根据幼儿年龄的发展特点,探索幼儿园打击乐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模式。3.根据幼儿年龄段的不同设计探索各类打击乐活动的运用方式,总结各种活动对于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作用,将打击乐融入音乐教学。(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实践现状及其他有关信息。2、行动研究法:即在幼儿园正常教育活动状态下,按照“计划实施反馈调控”的程序,边行动,边研究,边反馈,边调控,不断完善,追求优化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注意力都放在了教师教,而忽略了幼儿自己学的关键点。在打击乐教学时,教师应确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和
4、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内享受活动为目的,而不是以能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等最为标准。3、观察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观察研究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研究学业或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手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拍照、摄像、文字记录等形式,在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4、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对个案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具体细致的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促
5、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5、经验总结法:在参加集体教研和磨课活动后及时进行活动后的评价反思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使教师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举措(一)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查阅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关注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动向,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培训;制定实施方案。(1)选定课题,收集有关资料;(2)填写课题申请表,拟定课题实施方案;(3)健全组织机构,进行理论学习,落实研究任务。2.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
6、年11月)按方案开展实验,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围绕课题开展实践研究,上好实践课、汇报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活动,切实提高实践质量。(1)收集适合幼儿打击乐教学的材料(2)梳理打击乐教学教学设计模式;(3)总结打击乐教学模式对于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作用。(4)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并进行阶段性小结;(5)撰写经验论文、随笔,并定期进行交流;3.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公开发表的论文、活动设计、研究活动音像资料等,进行资料分类归档,分析研究数据,总结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评审鉴定。(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2)撰写课题结题
7、报告;(3)申报结题验收;(4)整理汇总与课题相关的一些音像资料;(二)课题组管理精细化课题精细化管理,分工明确。 制定“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研究方案,针对此方案进行合理的分工,不断细化课题的管理。为了明确课题组每位成员的职责,组长根据学科和各人的专长作出了合理的分工与安排,具体如下:项目 类别 具 体 工 作 负责人 共同管理项目 1、教研组活动 2、研究评价 3、组织专题研讨4、课题研究课 5、课题展示活动共同 参与 重点 负责 项目 负责教研组课题的研究,确立研究方向,管理指导研究活动,引领课题的发展。何文静 负责课题方案报告的修改,组织协调课题实施进程,指导活动。制定教研组研究计划
8、,具体组织研究活动,撰写课题方案、报告等。何文静资料管理工作:及时汇总每位教师的资料并输入电脑。何雨婷资料上传工作:将相关文件及资料不定期地发送到校园网及区教育信息网。课题组 成员 课题书面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检查各项课题资料的上交情况,作好记录。陈一飞 课题组 管理 制定班级“打击乐教学”研究阶段计划,认真加以研究和实验,材料整理工作。课题组 成员 专题方案式研讨活动。课题组 成员各项活动的记录与存档工作。韩莉打击乐教学活动乐器的分类与使用何文静三:课题参考文献:1、许卓娅:打击乐器演奏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曾福秀著: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c,厦门市东浦幼
9、儿园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 吕冰冰:在打击乐演奏中享受音乐、演绎美5、学前教育:幼儿园打击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6、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音乐教学法7、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四: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我们在实践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出了下列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方法。(一)、创设充满打击乐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打击乐活动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儿童倾听习惯,以促进良好节奏感的形成。艺术审美活动本身来自生活又复归生活。那么幼儿的节奏活动也是如此。幼儿的节奏活动时间
10、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还必须为幼儿创造充满节奏的生活环境,做到儿童生活音乐化。第一,创设富有音乐节奏氛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在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中,让儿童倾听不同的节奏,利用身边的事物打击节奏型,不仅能培养其对节奏的感受能力,而且激发了其愉快的情绪,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意识。如: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进行拍打身体节奏训练、创编小律动、认识并学习使用一些小乐器,倾听音乐中的节奏等。动手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听力是幼儿学习节奏的基本要素,但是动手能帮助孩子切身理解节奏型。于是我们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给孩子进行游戏,让幼儿进行短乐句节奏的模仿练习,帮助孩子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第
11、二,结合具体的打击乐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有更多地接触打击乐活动的机会,我们将打击乐器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并且筛选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加工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选择进行打击乐活动。在音乐和表演区中我们投放了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在幼儿对于打击乐器的音色有了一定得认识的基础上,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勺子、玻璃瓶、雨花石等作为乐器,进行打击乐活动。我们还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半成品的乐器,让幼儿自己尝试加工创造,进行打击乐活动。幼儿与教师一同探索结合打击乐器的音色,将废旧的物品制作成乐器。将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节奏图谱放入区角,孩子们自己会邀请伙伴来进
12、行演奏,甚至有的孩子自己指挥;此外,在提供音乐游戏的乐曲时,幼儿也能将教学中的学习过元素应用到其他音乐节奏游戏中,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二)、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效地进行节奏感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提出:“最优良的材料,是取自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他所学的各项科目取得联系。”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打击乐活动与各领域活动有机的结合,力求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幼儿的整个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三)、合作互助是课题活动的有力支撑1、与幼儿合作互助创设幼儿园音乐打击乐环境皮亚杰建构论中指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打击乐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实践与研究 打击乐 促进 幼儿 节奏感 实践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