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伴危机成因及化解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同伴危机成因及化解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同伴危机成因及化解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时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处理好“同伴危机”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处理好小学生的“同伴危机”,家长和教育者要把小学生看作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对于小学生的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提醒,帮助小学生化解同伴危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二、课题研究的依据根据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没有同伴一起玩,“同伴危机”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同伴危机”是现代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处理好“同伴危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对小学生道德品质
2、、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同伴危机会导致小学生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同伴危机还会影响小学生的性格,造成他们的一些病态心理,如性格孤僻、极度自卑或自傲、内心非常脆弱等。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倘若得不到及时的辅导和纠正,极易使一些小学生因承受不了交往的失败而陷入交往的恐惧之中,甚至酿成事端。小学生现在面临的“同伴危机”,应引起家长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特别关注小学生的“同伴危机”。本课题试图通过调研资料、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了小学生同伴危机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化解同伴危机的具体策略。三、研究
3、目标1、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积极结交同伴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虽有自我为中心、封闭、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的存在,事实上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和关心,希望有同伴和自己交往,倾听他们的诉说,帮助他们对内心矛盾做出解释。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冷静、客观、现实、理性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潜能,引导他们科学、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从而减小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的内在心理压力,使他们与同伴能积极正常的交往。指导小学生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可以提高小学生自己协调同伴关系的能力。一方面要指导小学生掌握谈话的技巧,即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在和同伴谈话时精心选择话题,如可以用寻趣入题法,先了解同伴的
4、中心兴趣,然后寻趣就能顺利交谈下去;要教育学生在与同伴谈话时注重相互配合,真正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转换话题,当自己对谈论话题失去兴趣或对方对谈论话题不感兴趣时,都要自然地转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上去。另一方面要教育小学生学会聆听的技巧,认真聆听同伴讲话是顺利进行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越是善于聆听的人,同伴关系就越融洽。教师教育小学生学会聆听的技巧有:在和同伴交谈时,不管谈论的话题你熟悉与否,都要耐心地听,不能表示出不耐烦的神色;在同伴谈话时,不只要被动的接受,还应主动的呼应;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在听同伴谈话时,应该有虚心聆听的态度。2、利用校内活动促进同伴交往技巧的
5、形成在同伴交往训练中,交给小学生一定的交往经验、礼仪规范,是必要的。因此,教师着重以活动训练为主促进同伴交往技能的形成。一方面开设以活动为主的心理辅导课,这应是小学生畅所欲言的天地,小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并在老师的开导下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障碍。另一方面,开设班队活动课。在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班队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交往自信心;重视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3、利用校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校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所以校外同伴交往实践的组
6、织与校内相比,交往的天地更宽。小学生的校外交往实践,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处处束缚其手脚,而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校外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里,学生渐渐习得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巩固小学生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同伴危机”的成因:1、小学生自身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对同伴交往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包括同伴交往的目的、意义、动机等等。很多小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同龄人打交道,缺少同伴,感到自己与同伴相处非常困难。其原因何在?自我中心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小学生在家中就缺少同
7、龄玩伴。而且小学阶段的儿童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待人处事,他们不了解也难以理解别人的心理和感受,沿袭着在家当“小皇帝” 、“小公主”的习惯,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可以推测,和这样的人相处,他们的同伴交往肯定会出现问题。这样的小学生肯定也不愿意和同伴玩。(1)封闭心理封闭心理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指个体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2这部分小学生虽然有的愿意与同伴交往,但性格孤僻,比较害羞,不知如何主动与同伴相处,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很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掩盖起来,怀疑同伴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或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后,
8、精神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排斥周围的同伴,拒绝与他们交往。(2)自卑心理有的小学生总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别人相比欠缺,总认为自己不行,在学习、生活中畏畏缩缩,缺乏自信,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在与同伴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导致很难与周围的同伴相处,增加了心理负担,进而丧失与同伴交往的信心和勇气。(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在与他人比较中产生的,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尤其在一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中较易产生这种心理问题。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如发现嫉妒者,时间一长
9、,同伴就会避而远之,使原来有的同伴不愿再与自己相处,同伴关系变得紧张起来。(4)自傲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小学生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唯我独尊,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同伴感到难堪,只关心个人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同伴,不高兴时乱发脾气,很少考虑同伴的反应,在与同伴交往中会产生谁都不如我的优越感,进而会造成“同伴危机”。 (5)多疑心理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这些小学生整天疑心重重,怀疑一切,毫无根据地乱猜测,看到其他同学聚在一起总认为在议论自己,感觉浑身不自在。由于这种多疑心理,会使他们讨厌周围的同伴,不愿与他们交往。2、家庭的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10、家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小学生在家中就缺少同龄玩伴。由于现代社会的压力,父母常常忙于工作而无暇陪伴孩子,孩子一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照顾下长大,他们是家庭的核心,备受宠爱,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和同伴交往出现困难,进而把自己封闭,不愿与同伴交往。3、居住环境封闭 现在的家庭结构已很少有大家族群居,告别了大杂院的生活,人们走进了高楼大厦。但封闭的单元楼房隔绝了小学生与同伴们的空间,很多家长又出于安全的考虑,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和外界接触,使得小学生与同伴缺乏交往,很多家长采取把孩子“关”在家里的做法,认为这样不仅安全而且少操心,还便于“遥控指挥”。但有关
11、专家指出,这种过分保护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间的同伴交往,甚至产生“同伴危机”。一个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妈妈用自己的爱给我编织了一张网,我成了网中的鱼,让我与世隔绝;家长过度干预,现代家长多是“孟母”,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性强,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总是过度干涉孩子们的交友,总是自己给孩子找同伴玩。这样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上就划了一道分界线。4、电脑、电视的普及随着家庭中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脑热”持续升温,小学生成为这一热潮中最活跃的部分,有些孩子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迷”,整天与电脑为伴
12、,其中不少孩子人机关系很好,但不愿意与周围的同伴交往。除了电脑,还有不少小学生几乎整天与电视为伴,据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周看电视30小时。这说明电视给小学生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过分的依赖与机器交往,使很多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下降,导致了他们心理不健康,如自卑、不合群、厌学等。5、学校教育的原因新课改使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改变的程度不够,学生互动的环节还是不够多,这样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同伴交往。在这种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努力使小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互赖的关系,使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学校给小学生提供的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多,课程
13、表上的科目和实际上的科目很一样,体育、科学等一些能为小学生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的科目一般都被主科霸占。这样,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几乎没有时间和同伴玩耍交流,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缺少了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而且学校对集体活动的重视不够,没能使学校成为小学生同伴交往的主要平台。五、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以本校各班为对象,经过一年左右的跟踪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经验总结法和观察法等为辅,结合日常工作有序进行。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工作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对各子课题的研究进行
14、指导,监督。观察对照法:通过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状况、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措施。六、研究步骤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准备阶段1、确定课题选题,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
15、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论证课题、调查分析、撰写开题报告。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阶段:(.2.12)实施阶段1、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作讲座、问卷调查,提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2、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七、过程和成果经过一年左右的跟踪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所了解到的资料以及解决方法、途径进行总结整理。1文献资料借鉴: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 年11期刊登了 张晓宏的文章透视儿童的“同伴危机”。 他指出同伴危机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
16、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文教资料2007年第08期刊登了文章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自我责任意识发展的影响。 文章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非常明显,如过分的自我中心、对于他人的过分依赖以及做事不计后果等等。自我责任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是责任意识培养的关键时
17、期。我国著名学者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提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成人所无法替代。2.医学分析上海鸿慈儿童专科医院针对小学生为何与同伴交往困难?做出医学解释。同伴交往在小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越低,其孤独感越强。值得注意的是,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的小学生所体验到的社交情绪并不一样。被拒斥的小学生内、外部行为问题多,而且对社会交往的情绪体验更为不利,其孤独感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的
18、小学生。被拒斥的小学生多出现不合作、指手画脚、控制他人、故意搞乱、侵犯他人等过度行为,并且缺乏必要的交往策略知识,这导致他们遭到同伴的厌恶。被同伴拒斥的小学生有两种类型,一是攻击型,容易出现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等外部行为;二是退缩型,易形成恐惧、焦虑、退缩等内部行为。被忽视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消极拘谨、退缩、害羞、腼腆、被动、孤僻、胆小、逃避、自卑、自我封闭;很少主动参与有结构的游戏活动,不主动接近同伴,在公众场合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也有着很强烈的孤独感。可见同伴交往不良使得小学生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不能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与同龄的小伙伴构建相互协作的关系。这不利于孩
19、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成长。3.社会调查本组成员抽取了周边学校的300名小学生,运用同伴提名法对其同伴交往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小学生同伴接纳情况不容乐观。有50.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在家上网、看电视;13.3%的孩子喜欢和家长等长辈玩;36%的孩子没有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这意味着他们游离于固定的活动圈之外,对于任何群体而言都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同伴交往不良包括两类:4%的小学生得到较高的负提名,属于被拒斥型;60%的小学生既无正提名也无负提名,属于被忽视型。这样看来,64%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处于被动境地,面临着“同伴危机”。思考:小学生为何与同伴交往困难?心理专家分析认
20、为心理孤独是产生交往困难的原因。让孩子有“孤独感”的原因很多,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居住环境、升学压力和家长的过多干预是四个重要因素。A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结构大多是三口之家,父母和孩子。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孩子在家中就缺少同龄玩伴。加之现代社会的压力,父母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度过的,自然容易感到孤独。B居住环境封闭的单元楼房隔绝了孩子与伙伴们的空间;彼此居住地的远离,让他们只能是通过电话、网络交流。传统人与人直面的交往会使我们的性格开朗并善于交际,而如今虚拟世界的代替,使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扩张,内心孤独、对事冷漠C学习压力孩子们忙于学习,他们的闲暇时间
21、少得可怜。还有些父母为给孩子的未来增加“砝码”,连仅剩的一点时间也给孩子排满了课程。如此繁忙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得孩子们对同伴都怀有戒心,根本不愿交友,单调的学习生活会使孩子们常常感到孤独。D家长的过度干预现代家长多是“孟母”,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与谁交往,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总是过度干涉孩子们的交友,让孩子对交往产生挫败、恐惧甚至是排斥的心理。4.学校调查最近针对册山办事处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节
22、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同伴危机”,会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5.身边了解小学生基本无玩伴,特长班、补课班成了孩子们新的交友场所 孩子面临“同伴危机” 封闭小区内,他们举目无朋;游走于各类补习班间,他们无暇交友;家中独苗的“至尊地位”,使他们缺失交友能力不愿放假面对这个问题,11名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不愿意放假,没有意思。”都觉得在学校里可以找到更多的人玩,“在家里就是成天看电视,哪有那么多好节目可看呢?!” 家长不放心调查显示,对孩子凡事都管、担心孩子出事的家长占了722,绝大部分家长采取的是把孩子“关”在家里的
23、做法,认为这样安全,少操心,还便于“遥控指挥”。成绩至上一旦发现自己的成绩落后了,家长就会立刻表现得很着急。大多家长苦笑说,“缺少玩伴”是现实决定的,身边的孩子都在学习,自己哪里敢放松。解决的策略 首先,学校应鼓励儿童多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学校应适当鼓励学生多与其他人,特别是同龄人打交道。对于学前期儿童来说,父母应更多地促使孩子参与到各种游戏中,特别是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应鼓励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多交流和讨论,互相配合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应允许他们玩打闹类游戏,即小学校园里,孩子们之间嬉笑着相互追赶,或拿着东西开心的“比剑”,它不同于攻
24、击性打斗,这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这种游戏,儿童可以在“挑战”同伴权威地位之前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适宜地展现自己的力量,形成同伴间的默契,友好的关系。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帮助儿童克服害羞心理,增进与人交往的勇气和胆量。 第二,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儿童进入小学后,他们接触的同伴在数量上和广泛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同伴互动的增加,导致儿童认知能力的自然发展,并使儿童的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种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不仅能进行自我反省,而且能从第三
25、者、旁观者、父母和朋友的观点看待问题。这说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同伴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家长应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择友有他自己的标准,他们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自身学习、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成人不应该剥夺他们这个发展机会。作为家长,只要平时对孩子多加注意,适时给予建议并给予适当提醒就可以了。 第三,教师和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尽管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有时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失去辨别力,儿童经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周围的一切事物,缺乏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认识,学校里一些不良群体的存在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进行沟
26、通,帮助他们辨别是非,明确自己的群体选择。对喜欢整天看电视或上网的儿童,成人要和孩子讲清楚电视和网络的利与弊,并和他们一同制定规则。另外,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亲访友,带孩子走近大自然,学校也可适当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体验生活,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或学校这样狭小的领域,开拓自己的视眼,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人机关系”,获得人际关系的经验。 总之,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危机”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处理好孩子的“同伴危机”,教育者要把儿童看作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注意培养儿童发表意见的能力,同时注意观察儿童的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提醒。除此之外,学校
27、应鼓励儿童走出自己固有的空间,让儿童走到社会中去,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这对帮助儿童克服“同伴危机”是极有好处的。7.目标达成1、初步培养了小学生健康心理,能够积极结交同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了解自己,能够冷静、客观、现实、理性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潜能,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从而与同伴能积极正常的交往。2、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形成交往技巧在教师着重训练下,促进了同伴交往技能。学生积极参加以活动为主的心理辅导课,并且畅所欲言的天地,充分表达自己看法,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同伴交往。活动中提高了合作意识和交往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交往自信心;重视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3、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形成交往技巧校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所以校外同伴交往实践的组织与校内相比,交往的天地更宽。小学生的校外交往实践,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处处束缚其手脚,而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校外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里,学生渐渐习得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巩固小学生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设想 调查没有做到最细致,可能存在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等待我们在进一步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