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采取综述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进行研究,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研究的概述、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基本类型及形成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因素的影响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趋势作出了预期性展望。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成长 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终身教育的起点,对儿童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方式。因此,父母教养方式越来越成为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一、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
2、与儿童成长研究的概述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另一种取向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
3、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2。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逐渐被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合我国国情的
4、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深入探究教养方式内在的结构。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此外,研究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城镇地区和民族,试图从更多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基本类型及形成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
5、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3。弗洛伊德早在19世纪末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
6、纵型。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大量地运用实证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在教育方式上也有极大的不同,需要探索西方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 4、“养育方式” 5,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 6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
7、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8。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类型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取向进行研究。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国内的情况,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威严型威严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订立明确的规则和标准要求子女遵循,鼓励子女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特质,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与子女沟通。专制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
8、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态度。宽容型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的言行举止有较大的容忍和接受,对子女的违规行为较少采用处罚的方式,而是通过接受或双方让步,使子女作适当自律。保护型保护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办理;另一种就是过分干预,以至于事事插手,甚至把自己的一直强加于子女。忽略型忽略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另一种是对孩子非难,体罚,惩治7。3、父母教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
9、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
10、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8。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因素的影响作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11、可以说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孩子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等)。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发展、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智力因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成长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和智力发展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虽然是在孩子上学后才慢慢呈现,但也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自信心: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是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而这要归咎于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过度
12、教育是现代父母基本的教养态度,家长都会有过度的教育倾向,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分关心,另一方面则过于干涉,过于支配,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参与,事事插手。当孩子不服从时,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这种教养态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有很强的依赖性。孩子缺乏自信、自立、依赖性强是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7。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孩子向成人社会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责任感与利他的社会情感是分不开的。虽然,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开始有利他情感出现,比如,看着别人痛苦的表情就会跟着焦急不安或哭,向别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玩具,给手指划破的母亲送来红药水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
13、所提供的帮助在程度上也是不同的。这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一种严格的,理性的,认真对待孩子需求的教养态度,有利于他情感萌发。比如,母亲经常把孩子的行为和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结果联系起来讲给孩子听,在讲的时候还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你再打人,我就不喜欢你”。长次以往,孩子在看到他人处于困难时,就会主动给予帮助。相反,孩子出现侵害他人行为时,母亲给予强烈的惩罚,把孩子关起来,狠狠打一顿,或者不加解释的禁止等,可能会使孩子变的更富有攻击性。另外,对孩子不教养,不约束,不太关心,放任自流的态度,也会使孩子不能分享,缺乏同情,缺乏情感体验,自我关心等,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产生7。人格发展:家庭是儿
14、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96. 父母 教养 方式 儿童 成长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