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4.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的第1课。编写者认识到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天天都有声音和他们相伴。部分学生会主动对充满好奇的声音世界或想或问,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怎样发出声音?这声音为什么这么难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作为引路者,带着他们探究关于声音的疑惑。因此,编写者根据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把本单元作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中安排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有关声音问题的答案。编写者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了声音的产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二、教学内容
2、分析本课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三个部分:1、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多种声源,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传递信息,体会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2、学生制造声音。发声物体之一保鲜袋,它是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用它发声时,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强等特点;发声物体之二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此项活动,人人容易参与,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3、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首先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物体发声的状态,再参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物体发声和振动的联系,最后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三、学习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大脑中已存储了许多丰富的声源,但对于声
3、音产生的原因是模糊的,甚至毫不知情。因此,要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必须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人人有任务,个个都参与,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即:做中学)。学生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探究的快乐,构建科学知识。四、学习环境分析多媒体影视系统展现PPT课件的八种声源:摩托车、雨水、哭啼、竖笛、炮竹、门铃、玻璃、鸟语,它们展现生活之声。每个学生备好一只食品保鲜袋,用来感受制造声音。学生在科学实验室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备好钢尺、鼓和豆粒、饮料瓶和泡沫、音叉等器材,便于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五、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利用扩散性思
4、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生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2、情感态度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3、科学知识知道产生声音的方法很多。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
5、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六、学习目标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让同一个物体发出声音。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就有声音,物体发出的声音停止了,物体的振动也会停止。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根据猜测的声音产生原因,说出实验验证方案。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八、教学模式基于建构探究式教学(即:做中学)的思想出发,具体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学生围绕一些生活中发出声响的事例,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和程序。2、动手操作,解释原因。3、验证先前假设,形成结论。4、对结论进行反验证。5、评价学习结果。九、教学过程(一
6、)激趣导入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我请来了几个声音朋友,来到教室,你们听听是什么?(播放课件)2、声音表达着各种信息,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一环节实施时,学生兴趣盎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实施教学,是课堂迈向成功的一小步。】(二)制造声音1、自己制造声音也有趣!试试看,用塑料袋发出声音,看一看哪一小组的方法多。提出要求。2、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单:活动1要求方式、方法让一只塑料袋发出声音。3、教师巡视,学生制造声音的现场。4、教师评价小组完成过程和结果。【少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特征胆怯,学习上又没有主动性,以至于学生拿着塑料袋不知做什么,不知怎样让它发出声音,这时我会
7、主动做个示范,并用语言鼓励、激励这些学生。】5、教师讲述:其实,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很多,比如:拍个掌,利用身体的部分手掌来发声。你试着学我这样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发声吗?教师巡视指导。6、汇报交流。有谁敢挑战自我,认为自己的方式最多?(三)提出疑问1、讲述:生活情景中总伴随着我们的科学疑问,刚才你们参与了两个活动,你有什么疑问呢?(1、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怎样传出来的?4、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2、这节课我们解决两个问题,其余的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从观察、研究身边
8、的事物开始的,并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去。】(四)说出猜测.1、讲述: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试着猜猜看,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1、对物体用了力,物体会发声?2、物体动了会发声?)2、这些都是猜测,还要靠实验验证,那我就先标个问号,好不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猜想可能相同,也可能产生分歧,无论对错,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这种大胆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五)讨论探究思路1、教师引领我们用直尺来验证这些猜测,我事先设计了活动方案。投影:出示表格活动2 ,讲解验证方案。 2、课件出示讨论内容小鼓面上有几粒大豆,还有敲击鼓面的鼓槌。你准备用这
9、些东西,如何设计活动来验证猜测?空瓶里放了泡沫颗粒,你准备用这些东西怎样活动来验证猜测?一把钢尺,你准备怎样活动来验证猜测?3、小组讨论交流,分发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小组代表讲解说明)。【讨论探究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从知识经验和学习心理特征来看,学生能够主动正确的说出活动方案是一个挑战。而对照量化的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在“东南大学2013国培计划”学习班中所理解的“做中学”以及参与式动手活动的真实体现,为此考虑到这几点,我是按照引扶放的流程实施教学的。】活动2活动过程观察状态鼓面上放些大豆,用鼓槌敲击鼓面。
10、我听到( ),看到( )。活动3活动过程观察状态空瓶中放入泡沫颗粒,连续吹瓶口。我听到( ),别人看到( )。活动4活动过程观察状态把钢尺的一端用手压在桌面上,另一手弹拨。此时,我看到钢尺在( ),听到( )。(六)探究活动、验证猜测1、小组同学进行探究活动,完成表格填写。要求:每个人都参与活动,可以写出观察的多种状态。2、每个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投影展示活动记录单,讲解实验的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反馈猜测的正确性。4、小结:物体振动就发出声音。(或: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七)反证法实验1、提问:看来物体发出声音的奥秘大白于天下了,你们肯定信了吗
11、? 可我还不肯定,因为我想看看物体发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物体的状态会怎样?有谁告诉我,你是怎么认为的?看来科学实验结论需要反证实验来验证。你们完成活动告诉我结论。2、课件出示活动表格5和6,学生完成活动,师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反证实验的过程,感知科学结论形成的严谨性,激发思维能力。】活动5活动过程状态用手摸凸起的喉部,张开嘴连续发出“啊”的声音,突然停止发音。喉部停止发出声音时,手能感觉到凸起的喉部( )。活动6连续敲击音叉,突然用手按住音叉。音叉突然停止发出声音,能看到音叉( )。结论物体振动就发出声音,声音停止,物体就( )。3、小结:我现在完全相信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八)、
12、知识巩固1、拍打桌面时,桌面发出声音,桌面在( )。2、桌面发出声音时,我们能直接看到桌面振动吗?你有什么间接的办法,能证实桌面在振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间接的办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思考,从而巩固这节课的所学知识。】(九)拓展活动调查、研究:生活中人们为控制声音的大小,采用了哪些方法?(十)课堂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现在我们伴随音乐,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跟着铃儿响叮当的乐曲,感受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十一)板书:声音的产生物 体 振动 声 音 物体振动停止 声音立刻停止【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课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从生活入手创设条件
13、,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做中学”。课堂教学呈现了探究模式:用现象作猜测设方案行探究对验证反验证。这节课中,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有这样几个亮点:1、成功创设情境。我让学生听生活中的声音,是由谁发出来的?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生活。2、指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与评价。本节课中,学生一共进行了七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巡视现场,进行引导,指导,激励。因为,四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特征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不充足,这些都影响了小组活动。对于活动的开展能否做到有效,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我在活动现场指导,鼓励,激励,宽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俗话说,教无止境,本节课也有考虑不足的地方:学生猜测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时,我把学生们的猜测逐一写在了黑板上,但发现学生的猜测越来越多,越来越“散”,我内心着急,担心教学时间会被占多影响后续教学的开展。这时我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自作主张的小结了这一活动。这案例课后让我反思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