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策略.doc
《美术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教学策略.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一方面,目前我国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实施五天工作日制后,教学时间减少了。学生负担要减轻,教学质量要提高,这就迫使我们要认真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体策略的问题。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60多年前就指明,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1.1 教学策略概述1.1.1 教学效率与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2、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师生投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教学消耗之比率。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而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常偏重于层次的划一与外显的行为。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过于划一的目标会低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凭借外显行为的表征会掩盖教学活动的深刻性。这是由于,(1)教学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与能力,并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化等诸方面得到成长时,彼此间的成长速率并不相同,因而这种简单化的划分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2)外显的行为目标一般不能准确揭示出全部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仅是从知识技能出发,离开了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离开了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必将问题百出。可以这样说
3、,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教学效率问题研究的前提。“策略”(Strategy)原意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般又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此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的交流。本教材认为,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教师对有效地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路、谋略或智慧。它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选择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
4、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教学策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教学理论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与教学策略相关的问题,但教学理论较多从静态的、单一因素的角度研究各教学要素与教学策略相关的成分,这种分析研究为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是很必要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上述诸要素(成分)毕竟是综合地、不可分割地共存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设计要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诸成分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切合实际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案。(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
5、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也不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而是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的方案,是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当然,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体现和贯彻教学原则,接受教学原则的指导和制约;同样,任何教学策略均可用于各种教学模式之中,为教学模式服务。不难看出,教学策略与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所探讨和反映的问题虽有联系,但不属于同一层次。教学策略偏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而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则偏重于理论性和指导性。(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每当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
6、,教学也应随之改变。相同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状况灵活掌握,设计出多种风格和特色的教学策略。1.1.2 依信息加工控制点分类的教学策略划分教学策略类型的意义在于对教学策略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在于为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提供可以选择或参照的模式。用信息加工理论指导教学策略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与学之间,谁是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主要有两种相对的教学策略。1.生成性策略生成性策略(Generative Strategies)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换
7、言之,学生是通过自我提供的多种教学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这强调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倾向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其要求学生自己生成学习内容的概要、主要观点、图解、实例等,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对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加工,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方面知识的掌握。此外,它还将学生置于一个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追求个人特殊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因而是一种高度激发动机的教学策略。由于这种策略允许学生应用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又要求学生在构造学习情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能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又由
8、于学生要自主处理大量信息,耗时较多,能否获得成功将有赖于学生先前的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策略。所以,生成性策略导致的学习结果也许是因人而异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能是高度个性化的。2.替代性策略替代性策略(Supplantive Strategies)由教师提供较多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即清楚、明显地向学生提供许多教学活动,认定目标,仔细作好课的预习。希望减轻学生为建构学习情境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以便学生获得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认知能力。替代性策略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指导地学习较多的教材,能比生成性策略带来更集中、更有效、更可预测
9、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期望原先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都有限的学生也获得较大成功。然而,由于这种策略学生自主的智力操作较少,信息加工不够深入,从而使学习不充分。同时,又过于现成化和刻板化,对于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使学习缺乏个性化,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和教材的习惯,缺乏学习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教学策略无一占绝对优势,还存在许多影响某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因此,决定采用某一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易事。正如图13-1所表示,决策如同从事平衡活动,应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其基本要求是:一方面需要足够的学生心智努力去进行学习,一方
10、面需要充分支持学生的信息加工,使他们的工作记忆不超过负荷。3.指导性策略指导性策略是综合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学策略。它集中了二者之长、适用面好较广,并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一整套操作程序。1导入阶段要求学生作好上课的准备,有选择地注意,确立对特定学习目的的期望,以帮助学生运用能够促进自己学习的策略。(1)激活注意。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由于学习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进入对学习任务有决定性作用的那部分环境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多种导入新课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明确目标。把学习任务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心
11、目中形成期望、产生兴趣,明确目标,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学生探究教学与自己的相关性,促进他们的学习。但此时没必要使用太具体的、很规范的目标陈述,只需用比较简明而随意的说明,如“今天你们将学会”来告诉学生在教学之后能做什么。(3)预习教材。由教师把新课的整体情况作个概述,或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法预习课文。一般是浏览一下教学内容纲要和了解一下将采用的教学方法。由于这项活动使学生知道了教学的顺序和特点,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把握学习方向。2主体阶段(l)回忆相关知识。要激励学生回忆必要的或有帮助的知识,如复习构成新知识的有关概念;或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回想已掌握的相似技能或构成
12、新技能的从属技能。这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也可以由教师采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类比、口头复习、提问等方式进行。伴随反馈的诊断性评价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2)加工信息和实例。学生需要学习的教材,可以由教师先讲述概念或规则等抽象内容,然后再剖析应用规则或原理的实例,即“说明程序”(Expository Sequence);也可以先提供实例,让学生在接触到了规则或原理的应用实例的基础上,去“发现”该规则或原理,即“发现程序”(Discovery Sequence)。虽然发现型教学的效率没有说明型教学高,但它更易于学生记住和迁移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教学媒体呈示信息和实例,产生不同的刺激
13、方式(如听觉、视觉、文本、图象等)和呈现速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目的是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的思惟活动。(3)运用学习策略。在一般文化课中主要是建议学生采用某种记忆策略,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能被准确地提取,而美术教学中主要是理解教学目标之后,如何按教学要求进行想象、创造和具体操作,其中包括原理学习策略、学习计划策略、技能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策略等,不同的类型的美术课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4)练习。给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机会,与所学教材进行积极交互作用,并由此确定是否具备了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条件。美术练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表达和积极创造的过程,
14、无论对美术教学或学生的成长都很重要。(5)辅导与反馈。美术教师常通过辅导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提供帮助和评价学习,可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好(对)”或“不好(错)”,也可以建设性地指出“为什么不好”和“怎样才好”,或者是启发性地问“怎样才能更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反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强化。诸如“好极了”、“不错”之类的赞美之辞也许并不符合学生实际,但能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和激发情感的作用。反馈一般由外部条件提供,但有时也可以由学生的操作“自然地”提供,如临摹作业、教师示范作品等。3结尾阶段让学生巩固和细化正在进行的学习,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当下课前时间较紧时,教师常常简略这些活动,但它们
15、能支持学生去综合和巩固新的学习,因此是很重要的。(1)复习和总结。总结的目的是将已学知识要目的重申,把重要内容条理化,并综合成便于记忆和可应用的整体。总结时有时也包括复习的内容,可以是本课内容的复习,也可以与以前几节课联系起来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帮助总结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技巧是图解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即用图解说明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及其与其他观点的联系。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半成品”的图解组织者,让他们去继续完成。(2)迁移学习。迁移过程也就是联系生活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现实生活情景,通过运用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迁移对于各种
16、理智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的学习都很重要。学习的迁移还是从近迁移(Near Transfer)到远迁移(Far Transfer)的连续统一体。近迁移一般指学习中应用知识的方式或类似于举例和练习的情境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新的学习推广到适宜的情境中去。远迁移是能以不同于学习时的方式和情境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具有创造和运用的性质,在设计课、创作课、工艺课和欣赏课中许多内容都可纳入远迁移的范畴。(3)结束。最后要肯定本节课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对不足之处予以指出,希望以后能够改正,最后用积极的话语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巩固学习所得和放松紧张的神经。4评价阶段(l)评估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已
17、经达到教学目标,可以是一节课作业的评估,也可以是单元作业的评估。评估信息的作用是:设计者用它修订教学计划;教师用它去重新调整和安排教学;学生用它评定自己的学习效率,指导自己调整学习方法。(2)评价反馈和寻求补救。学生在评估之后得到的反馈,如正确率百分比或掌握目标的数量,往往比练习之后得到的反馈更具总结性。虽然能根据需要逐一提供反馈,但一般不这么做,因为反馈更多地是用来提供信息而不是为了补救。这种评价通常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结论,如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或总体判断。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补救性活动,如附加练习题,或以另一种方式(更具体的解释、不同的媒体等)再次呈现教学内容。补救活动可以提出
18、具体的目标,也可以提出学生明显未能使用的学习策略。这种补救方案可以是随意性的,推荐给学生采用,也可以是规定性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下一步学习之前必须完成。1.1.3 依教学要素分类的教学策略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以某个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为中心,形成其策略的框架,将其他相关要素有机地依附于这个中心上,形成一类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据此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等四种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内容型策略认为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史密斯(Smith)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教学中的逻辑运用问题以后,把教学策略描述为教学内容的总部署。现代的研究表明,人类的
19、学习,就个体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言,总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或如通常所说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目前还没有可将前人所有的知识信息涓滴不漏地传递给现代人的媒体,甚至学校使用的课本也免不了有很大程度的残缺。但人有一种本领,通过他的中枢活动,有可能利用一定丰富度的知识点,采取如同数学演算中的“内插”或“外推”方式,构建和产生连续的认识和行为。比如图13-3中的读数点是离散的,而穿越其中的曲线则是连续的,这就是在离散点之间进行内插的结果。这种情形在人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情形与信息论中的冗余原理有关。在传递的信息中,总会有一些多余的部分,即“冗余度”。这部分越大,则传递信息的效率就越低。但是,这个
20、多余的部分是因接受者的差别而不同的。接受者内插与外推能力愈强,同样的信息量对他来说冗余量就愈大;反之,这方面能力愈弱,冗余量就愈小。换言之,不同能力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观冗余(如“明人不必细说”或“对牛弹琴”)。面对残缺的课本,正是有了这种主观冗余,所以学生还能理解知识信息。人的学习既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又是主观冗余获得的过程,高效学习的根据在于两者的最优平衡,这正是提高教学效率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策略:(1)提示合适的知识结构(即有序的信息),使之有利于知识与主观冗余的平衡。其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2)追求知识发生过程即问题化,认为通过“个别抽取特
21、征一般原理”的程序可以产生较大的主观冗余。认为未来的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有不少人提出了“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的观点。显然、它已不仅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教学指导思想、带有根本性的创新意义。但人们渐渐意识到,问题解决与结构化的知识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互补性,知识的应用必须以系统化的知识为其坚实的内核。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型策略可参见“5.4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主要的形式: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鉴于目前班级授课仍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现代
22、研究在如何弥补集体教学不足这一方面十分活跃。众所周知,人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阶段性,这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依据。因此,一名教师能教几十名学生,这种规模产生了较高的效率。但是,条件不同的学生要在大体相同的时空中按统一的目标发展,师生活动总量中就有明显的浪费现象,这是提高教学效率面临的重要问题。如图13-4所示,为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必须使教学达到图中虚线所示时间。这样,教学效率即为图中阴影 部分与整个矩形面积之比。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策略有:(1)减少班级的学生数(如“小班化”)、实行按程度分班或者施行小组教学,以减少无效的时间量,极端办法就是个别教学。这似乎对提高学习效率有
23、好处,但班级规模效应随之大大降低,其中按程度分班或班内分层次教学还有难以克服的“好差标签”等负面效应。若使用学习机器、采取程序教学等,也会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班集体效应而使效果降低。(2)改善差生。在图13-4中可见,少数几个差生所需的教学时间如能下降一定幅度,整个矩形的面积将大大减少。或者说同样长的时间可获得更多的知识。不过,同班学生的差异永远存在,教学中的浪费似乎难以避免。(3)优化教学条件。英国的波西瓦尔(FPercival)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为适应学生个人学习方式而提供的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其中,教师和学校起着支持或辅助作用,并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教学资源:辅导教师、图
24、书馆、资源中心、媒体、书面材料、场地与设备、学生互助和社会实践等等。实施这种策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个个都积极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努力、分别去达到各自的目标。可是,这需要具备特别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众多教师,并对教师有相当高的要求;适应这种策略的课程类型也有一定的限度;另外,年龄小、缺乏自控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学生不宜采用这种策略。3.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的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底蕴深厚、流派林立。教学方法长期停留在“各有各法,教无定法”的水准上显然是不够的,应当通过比较和分析,揭示所有方法的共同要素和每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教学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