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PK司马光.doc
《王安石PK司马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PK司马光.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安石PK司马光 在北宋知识分子中,谈到政治生活,作为变法者王安石的朋友和政敌,司马光是一定要重点写的。两人都是大知识分子,也都是官至宰相的著名政治家,而且一个领导变法运动,另一个则领导反变法运动。有人形容,在那场著名的变法之中,他们扮演的是“巅峰对决”:就两人所代表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意识,以及立场的坚定性和人品的一致性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好几次提起笔来又都放下了,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找到评价这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角度。我曾经非常困惑,经过19年的激烈交锋、峰回水转,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怎么就能够没有丝毫改变地一反到底?对他欣赏和袒护有加的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后台太皇太后高氏召他为相,他马上连自
2、己敬畏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儒家原则都不顾了,找了个“以母改子”的政治借口,在8个月之内就把王安石与宋神宗先后实施了19年的新法一股脑儿地废除了。就连苏东坡后来都认识到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免役法”,司马光也要义无反顾地废除;已经罢归山林10年之久的王安石听说之后,失声叹道:“此法终不可罢!安石与先帝议之二年乃行,无不曲尽!”旋即悲愤辞世。同样有悲剧意味的是,仅仅5个月之后,司马光也累死在废除王安石新法的工作岗位上。此时我就想写司马光,但最后还是搁笔了,因为没有找到我要的那个角度。当王安石走上变法领导岗位的时候,在宋神宗的安排下,在一个比较正式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司马光与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关于理财的
3、著名辩论。对财政拮据,司马光的主张是带头减俸,王安石的主张是减俸不能解决问题,造成财政拮据的原因是没有人才为国家理财;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就是巧立名目在老百姓头上增加捐税,王安石则认为“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不加税也能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司马光对此很不理解,认为天下之财就是一个固定的总数,不在官府就在民间。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能够用以调查,当时人们对司马光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应该说,许多人都没有深远的眼光来理解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但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司马光在与王安石的这场辩论中输得很惨。此时我又想写司马光,但最后还是搁笔了,也是因为没有找到我要的那个角度。一位当代论者谈到王安石变法,
4、在他故事化的叙述和戏剧化的评价中力挺司马光时,谈到司马光历时25年编撰的资治通鉴,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有史记才能够与之比肩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正是从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对比中,我终于找到了我要写作本文的角度。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司马光是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甚至有人把他奉为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儒家三圣之一;与此相应,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儒家政治历史书籍,恐怕不能被人指为毫无根据。“音注”资治通鉴的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就曾指出:“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资治通鉴起笔于战国初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旗帜鲜明
5、地彰显出该书的全部写作主旨:“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完全是以儒家“正名”观念来梳理和评价战国初期至五代十国的中国历史。而司马迁史记的旨趣则与资治通鉴大相径庭:“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全身心地拥抱历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的人物没有受到任何学派框架的删削和阉割,而是流动着血液,生长着骨肉,充满着生活的灵性,发送出天地的呐喊。儒学走到北宋,因理学而发展成伦理政治思想,是与司马光一批“儒学典范”人物紧密相连的,并不是在洛阳与司马光来往密切的程颐程颢兄弟凭空想象出来的。当然,二程与司马光的密切来往是我们的佐证之一,司马光的全部实践和思想,
6、才是我们这一判断的重要证据。可以说,仅以一部资治通鉴,我们就能看出司马光已经完全进入宋儒僵化和保守的圈套。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人“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如果要给一个大致的时间,应该是从司马光与二程开始。我认为,司马光之所以能够持之19年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思想动力即来源于此,以至他当上宰相的8个月内,达到毫无理智的地步。司马光在与吕惠卿进行变法之争时打过一个比喻:“且治天下比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当然,这个比喻无助于我们甄别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的是非:宋神宗登基时的北宋,是“敝”还是“大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王安石的变法是“修之”还是“更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安 PK 司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