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课程名称:xxxxxxx任课教师:xxx学院: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xx姓名:xxx目录一、实习目的与任务3二、实习时间与地点3三、实习内容3 1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调查3 2会仙湿地考察4四、总结8一、 实习目的与任务(1)实习目的:通过这次的课程实习,我们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特征;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打基础。(2)实习任务:对猫儿山以及会仙湿地的植物、土壤、水文、气候气象进行实地观察。 二、
2、实习时间与地点2012年6月18日2012年6月24日周一周二:实习动员及实习准备;周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调查,上午8:20在食堂门口前集合上车,下午5:10回到学校;周四:会仙湿地考察,上午8:20在食堂门口前集合上车,中午12:40回到学校。周五至周末:撰写实习报告,完成相关作业及要求。三、实习内容:1、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调查6月20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5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新安县,资源
3、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北纬25度48分25度58分,东经110度20分110度35分。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米,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集,保存有较为完整的的土壤垂直谱带。她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四季旅游,各有特色,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登高,冬天赏雪,是游览、观光、猎奇、避暑的好地方。有山门、杜鹃园、铁杉公园、老山界、高山公园、十里峡谷等6个小景区,26个景点等等,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猫儿山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左右,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发源
4、于猫儿山的河流有39条之多,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溪流、沟谷深切,落差巨大,流水湍急。在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涵养下,流水四季长流,清澈透底,明净亮丽。她不仅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更是发源于山顶八角田的高山矮林湿地之中的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其河流流域较为广阔,均呈树状分布。我们在途中多次见到巨石嶙峋的溪流,每个都是清澈见底,欢快的从我们的脚下流下山去。在老师的允许下,好几个同学脱掉衣裤,跳下河去,嬉戏畅游了一番,感受这最清新,最原始的大自然的礼物。 猫儿山的植被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种,草本植物707种,藤本植物229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垂直分布规律为:
5、山顶灌丛,山顶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很遗憾!由于时间及其他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大片的毛竹林与为数不多的常绿阔叶林。可是道路两旁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还有结有炫彩果实的花草以及各类的昆虫鸟类,证实了猫儿山的生态体系还比较的原始健康的。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猫儿山的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它一直从猫儿山山脚到海拔800。这是在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条件下,加上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土壤。随着海拔的增高,依次出现的山地
6、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在八角田海拔1800m左右一带还有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山地沼泽泥炭土。山地黄红壤主要分布于猫儿山8001000m的山坡地。它与前一种土壤的最大区别在于:枯枝落叶层比较厚,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山地黄壤分布在海拔1000m1600m的山地,成土母质是以花岗岩风化发育的堆积物和残积物。土壤中积累较多的有机质,丰富的有机质和终年湿润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水化,形成以针铁矿、褐铁矿和其它多水氧化铁,从而使土体显出黄色。山地黄棕壤分布于山地黄壤上,即海拔1600m以上的区域。淋溶淀积不明显,粘粒含量较低。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于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常风大的迎风口,
7、乔灌植被难以生长,从而形成低矮的草甸植被,表土层黑棕色,强酸性反应,粒状结构,疏松,根系极多,松软而富有弹性。猫儿山是一个巨大地宝藏,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猫儿山的生态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让她发挥她最大的潜力,为广大的人民以及子孙后代缔造一个更美好的华南第一峰!2、会仙湿地考察6月21日我们乘坐校车来到了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她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泉,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度09分50秒110度14分30秒,北纬25度05分20秒25度06分45秒,总面积约为35.2平方千米。区内交通发达。会仙湿地所在地区气候为温
8、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1835.8毫米。从车上下来,我们第一眼见到的是会仙湿地周围大片的庄稼地和鱼塘,沿着路线穿过村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除了水稻田以外的土壤,会仙湿地周围的土壤大都是黄或黄红色,较少见到黑色土壤。在当地的船家的带领下我们分好小组坐船进入了湿地,沿途见到很多垂钓者,这说明这里的鱼类种类及数量较多,慢慢的当我们进入湿地内部,我们发现水越来越清澈,越发的看见水底了。但是我们还发现水底的水草很多,水面上还长有很多水葫芦,在茂密的沿岸草丛中,我还发现了“福寿螺”的卵,殷红殷红的。根据老师上课时说的知识可以知道,水葫芦长得这么好,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
9、营养,会给其他水中生物造成影响,若及时将水葫芦从水里捞起这是对水质是有好处的,于是我们在乘船时就时不时的将能够得着的水葫芦从水里捞起扔到岸上去。没一会儿,到了我们的第一个据点-“龙头山”。一下船,我就和几个同学直奔山上去了,在山脚下见到有许多的贝壳,说明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复杂的地质作用,逐渐露出地表。沿途我们见到了嶙峋的岩石,仔细一看,原来是“刀砍装白云岩”,其中还夹杂着方解石,石灰岩等。很快我们登上了山顶,虽然不是很高,但我们一眼就可以众览湿地全景。很快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也上来了,我们一起拍了好多的照片,留下又一个美好而又刺激的回忆。下山之后,我们向着第二据点-“乾隆桥”出发啦,途中
10、我们还轮流体验了撑船的乐趣,感觉到农家生活充满艰辛与不易。在回来的途中我们还看见有一些村民将湿地圈成人工鱼塘,显然这对湿地的生态也是有破坏的。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当时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的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到上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缩减为约2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湖塘只剩20多个。而目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面积减少了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的面积仅为10%。行船途中我们与船家也聊了聊天,他解答了我们许多问题,据他说,以前这
11、里有许多成片的高大树木,由于近代日本人的侵略和大炼钢铁的错误决策,大片的原始森林就这样消失了,接着这里的很多珍奇异兽也随之灭绝消失了。会仙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会仙湿地,对于保护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会仙湿地已刻不容缓。四、总结在野外实习,我觉得我们才是真正的掌握了一些知识,通过实物学习,我们在脑中将实物与所学知识进行匹配,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畅游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同时了解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更加热爱自然,认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和提高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等等。这不仅为我们后续相关的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科研的我们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一切空谈是谈不久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所效益,这种认识类的实习,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多多开展,相信不会有谁会和我辩驳的。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认识实习很成功,在游玩的状态下,悄悄的牢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锻炼了我们在象牙塔里清闲了许久的身躯,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阅历等等。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又一笔珍贵财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4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