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开题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而应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生活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出发点,也是道德认识践行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的目的,是通向
2、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从人生历程来看,生活实践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教育。道德认识一旦“理想化”,那道德认识只能成为一个与生活隔离的孤岛,为了弥补道德认识与生活的断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便是合理的思路。2.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
3、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体验、调查、辨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认识。3.小学德育现状亟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不适当的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开展“以生活
4、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能使课堂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学所用的教材是相对静止的,往往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而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式教学使课堂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能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构思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现实”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在”的不知不觉中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品德教育灌输。(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1.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人
5、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开展“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它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道德认识能很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要学习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吸收了许多的先进理念,教师的业务水平将得到锻炼和提高,教育理念大大地更新,教育教学的艺术极大地进步,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迅速。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将大大增强,科研能力大大提高。3.提高品德与生
6、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本课题的研究,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起“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
7、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道德教育观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4.道德学习论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在于主体建构,从依从性、认同性最终向信奉性水平发展。在道德学习中,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验、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模式,并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5.道德教育实践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
8、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生活方式。 6.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7.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与社
9、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是针对以往品德课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成长需要,成人化、政治化、模式化等弊端而提出来的,旨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具体地讲,是指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教学体现范例性和引导性的功能,注重学生多样性活动和交往的需要。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为教与学创设了重组与拓展的广阔空间。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从而自觉产生相应的行为。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10、就应该发展孩子的道德认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生活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教育模式。即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确立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思想,构建和形成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生活化的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
11、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促使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西方不少学者对生活教育有过系统的阐述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是主观地设想儿童的未来,不考虑儿童的现在,不考虑儿童现在的生活,儿童的能力以及他的天性。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他主张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这样的学习易懂、有趣,对生活有用。因此,他要求“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师”。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
12、主张,他说:“教育即生活,生活的特征是生长,因此,教育即生长。生长只能有一个目的,更多的教育。”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他说:“教育即生活的过程,不是生活的预备。”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必然要教以成长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会导致儿童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实际上他并不排斥“预备”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如果使得生活继续发展,预备自然是需要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要用全副的力量,使得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品德 生活 社会 课程 实践 载体 提升 学生 道德 认识 研究 开题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3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