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doc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王家龙孙静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北京 100012)摘要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至今已发展成一门涉及太阳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三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太阳活动分成缓变型和爆发型两类 ,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主要成员冕洞 、总辐射 、太阳黑子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 质抛射的性质及特征 ;分别讨论了这两类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还指出了太阳活动对固体地球的作用 。主题词太阳活动 活动的分类 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引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主要是由于它与人类的 生存环境和活动有着广泛和密切的关
2、系1 ,2 。欧洲首先在 1611 年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黑 子 ,开始了近代太阳物理的研究 。虽然 19 世纪初已经有人认为地面上的雨量与太阳黑子 数的多少有关 , 但是从研究意义上说 ,是 1843 年提出并于 1851 年得到确认的太阳黑子活 动周期的发现3 ,里程碑性地开始了近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探索 。这一发现使越来 越多的地球学家和太阳物理学家把发生在地球的空间环境和大气 、海洋中以至固体地球 本体的现象与太阳现象作相关分析和解释 ,试图找到产生这些地球现象的太阳因素 。可 以说 ,近代太阳活动及其影响研究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门跨越太阳物理 学 、空间物理学和地
3、球物理学的边缘性大学科 。多学科的高度结合是它的一大特点 ;由于 观测点地理位置的差异 、人才与设施的优势差异以及空间观测需巨额投资 ,研究组织上的 高度联合和相互依赖是它的另一特点 。1957 年记录到了自 1755 年以来的最强的太阳活动高峰 ,同年 10 月前苏联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 ,国际上相继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的太阳活动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及合作研究 。前者称为国际地球物理年( IGY) , 后者称为国际宁静太阳年 ( IQSY) 。最近 3 个太阳周 ( 即峰年分别在 1979 年 、1989年和 2000 年的第 21
4、 ,22 和第 23 太阳周) 中 ,国内外在这个领域执行的最突出的计划是8090年代的“日地能量传输研究”4 和 90 年代中后期各国纷纷启动的“空间天气战略研 究”5 。这样 ,至少在 70 年代初就提出的“空间天气学”经过 30 年的历程 , 终于为国内1第一作者简介 :王家龙 男 66 岁 研究员 太阳活动物理学 、日地关系学与太阳活动预测专业E2mail :jialongw btamcul . net . 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49990451) 资助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10073013) 资助项目2002 - 06 - 30 收稿 ,2002 -
5、 08 - 18 收修改稿33外学者所接受 ,而演化成一门完整的以现代化的地基和空间实测及现代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广义的日地关系学或称为日地系统物理学 。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日地系统中各层次的 动力学过程和各层次间的耦合作用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它的重要组成部 分 。本文的目的 ,是从日地关系的角度 ,简单地综述近几十年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影响的研究进展 ,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它面临的难题 。2两类太阳活动 :缓变型和爆发型活动长期的观测 ,特别是近 30 年来利用地基设备和空间飞行器对日地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表明 ,太阳活动是引起地球环境变化和扰动的主要源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的异常
6、现象 。这种异常是相对于太阳表面大部分区域宏观看起来表现为较长时间保持宁 静或变化不大的状态而言的 ,并且有其自身的发生 、成长和衰亡的过程 。我们可以依照太 阳活动的一个或一组参量来分类太阳活动 ,然而从引起环境变化的角度看 ,太阳活动现象可依照其宏观参量的变化率的低 、高被分为缓变型太阳活动和爆发型太阳活动两类6 。了解这两类活动 ,是研究它们对地球影响的基础 。2. 1缓变型太阳活动太阳大气中的异常结构 ,如太阳黑子群 、光斑 、谱斑 、宁静日珥 、日冕宁凝区和冕洞等都归属于缓变型太阳活动 。这些活动现象在几何尺度上 、位置上或能量方面的变化速度 相对于爆发型太阳活动而言具有缓慢的变化率
7、 。例如 ,1989 年 3 月日面上的一个罕见大黑子群 ,在 3 月 13 日时其面积约为 3 620 单位 (1 个单位 = 3 . 04 106 km2 ) ,即使这群黑子 的总面积在刚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时为零 ,它的面积的增长率也不过为 22 单位d 。然 而 ,一个中等的爆发型活动 ,例如 ,一个二级的光学耀斑 ,它在脉冲相的面积增长率约可快 到 6 103 单位d ,远比缓变型活动快得多 。从对地球的影响出发 ,在研究缓变型太阳活动时 ,时常采取 3 种方式进行 : 1) 对某种具体的缓变型活动 ,考察它的对地效应 。例如 ,冕洞是一种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缓变 型活动 ,常对它作
8、这种研究 。2) 选用一个指标对所有缓变型活动的效应进行集体的或称 为半球面的考察 ,太阳总辐射就是这样一个指标 。3) 对某种有代表性的易观测的缓变型 活动现象 ,进行个体或群以及半球面指标性的考察 ,例如太阳黑子和太阳黑子数 ( 亦称太 阳黑子相对数或 Wolf 数) 可算是一个典型 。本文不一一涉及各种缓变型太阳活动 ,仅对前述 3 种情况本身的性质作简短介绍 。2. 1. 1 冕洞太阳冕洞发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 ,是指用某些波段或白光在太阳外层大气 日冕 中观测到的暗区 ,属于日冕中常见的大尺度结构7 ,也定义为在软 X 射线波段观测到的 日面暗结构8 。用日冕仪 、射电日像仪
9、或在日全食期间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可在地上观测到冕洞 。冕洞是日冕中低亮度 、低密度区 (密度比周围宁静日冕区低 23 倍) 。冕洞的温 度略低于或接近周围的温度 ,约为 1 . 5 106 2 . 4 106 K ,同时冕洞的温度梯度比宁静日 冕区低很多 。起源于太阳的磁场在冕洞区内 ,主要表现为开放型 ,即磁力线经冕洞向外延第四纪研究2 0 0 2 年512伸进入行星际空间 。但是观测表明 ,冕洞区下面的太阳光球处的磁场是某种极性 (N 或S) 的磁流占绝对优势 ,另一极性磁流并非绝对不存在 ,因此并非完全的单一极性 。冕洞随 太阳的自转运动作近乎刚性的转动 。冕洞的寿命较长 , 一般可存在几
10、个太阳自转周或更长 。它的面积的平均变化率为(1 . 5 0 . 5) 104 km2 s 。冕洞依其在日面上的位置可分为中纬冕洞和极区冕洞 ,后者可 以扩展占据日面相当大的部分 ,甚至可以从太阳的一个极区向低纬发展越过赤道进入另 一个半球 。日面上中纬冕洞的数目在一个太阳周中随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成正比关系 。极 区冕洞的数目则与黑子数的变化成反比关系 。冕洞物理中还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 。例如 ,实测上 ,冕洞磁场缺乏精确的测量 ,这是 由于密度低 、温度高 ,光谱线暗且弥散很宽 ,很难利用 Zeeman 效应测磁场 ;理论上 ,至今缺乏对冕洞近刚性随太阳旋转的解释9 。冕洞的磁场结构是由模型研
11、究得到的 。冕洞处有 物质高速流向行星际空间 ,主要是由地球附近的太阳风观测 ,在一定假设下推导而得到的10。2. 1. 2 总辐射太阳的总辐射功率被定义为太阳常量 。总辐射的意义是包括太阳上一切宁静或活动 结构辐射出的电磁波 、粒子流 、中微子以及各种其它波动 。但是实际上电磁波辐射占据了总辐射的大部分 ,其它成分所含的能量要比电磁波的能量小 5 个数量级或更多 ,在现在的测量条件下 ,太阳常量实际上近似等于太阳的总电磁辐射11 。称为太阳常量是因为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长期测量由于误差1 %而未发现其随时间的变化12 。太阳的总辐 射及其变化从一个方面代表了太阳的总状态及其变化 ,
12、这种变化被太阳常量的变化所体现 。当仅研究太阳常量的几天至百年的变化时 ,就略去了太阳的短周期振荡 (如 5 分钟振 荡) 、爆发型太阳活动以及长期的太阳整体演化对太阳常量的影响 ,而只剩下包含有缓变 型太阳活动导致的太阳电磁辐射的变化 。据 SMM 卫星13 在空间测量的太阳常量 ,其值为 (1 367 2) Wm2 ,意为在距太阳一个日地平均距离 (记为 1AU) 处 ,地球大气之外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 (1 m2 ) 上 ,单位时 间 (1 s) 内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J ) 。太阳总辐射中主要能量在可见光波段 ,约有 99 %的 能量集中在 276496 nm 波段 ,其中 49
13、5 nm 波长处具有可见光的最强辐射强度 。99 . 9 % 的能量分布于 21710 940 nm 波段 。紫外波段与射电波段 (即无线电波段) 在太阳常量中 占比例很小 ,但是它们的变化幅度很大 ,曾测得 19611968 年 23127 nm 的紫外辐射有50 %的变化 。SMM 和 NIMBUS 等卫星自 1979 年连续作了太阳常量的空间观测 。由测量可知太阳 常量并不是不变的 ,例如 ,19791986 年平均每年减小约 0 . 03 % 。2. 1. 3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最容易观测到的缓变的太阳活动现象 ,它是太阳光球中局部的低温 、强磁 场区域 ,而光球是指太阳大气的低层 ,
14、也就是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光亮的太阳 。黑子的线度从 1 000 公里左右直到几万公里以上 。在较大黑子的照片上 ,容易看出黑子中心有一暗 黑核状部分 ,称为本影 ,本影与四周光球之间由亮暗纤维组成的过渡部分称为黑子的半影11。黑子 本 影 的 等 效 温 度 约 为 4 200 K , 半 影 温 度 约 为 5 700 K , 低 于 光 球 的 等 效 温 度6 000 K。磁场观测表明 ,黑子的磁力线具有喇叭口状的分布 。可以用经验公式 (1) 表示黑14子中最强的磁场 B m 与黑子的面积 S 的关系 S (1)B m = 3 700 S + 60式中B m 以高斯为单位S 以太阳半球面
15、的 10 - 6 为单位此外还观测到黑子中有物质流动 ,流动方向从黑子中心向外称 Evershed 效应 ,反之称为逆 Evershed 流动 。黑子的寿命长短不一 ,大多数黑子存在时间为几天 ,有的大黑子寿命长达几个月 。黑 子多为成群出现 ,每群最多可含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黑子 。黑子在物理上常被视为具有磁 力线组成的磁流管状结构 ,它们在太阳表层之下受到磁浮力即可上浮 ,从光球底层向上穿出光球表面而形成一对磁极性相反的偶极黑子群 。 黑子在日面上的出现有明显的统计规律性 : 1) 太阳黑子数目的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最明显的周期长度为 11a 左右 ,还有 80a 或更长些的周期 。
16、11a 左右的周期称 为太阳活动周 、太阳黑子周或简称太阳周 。2) 每一个太阳周从黑子数的一个极小开始 ,这时大多数黑子出现在日面高纬区 (30或更多) 。随着黑子数的增加 ,黑子群的平均纬度 逐渐向低纬度变化 ,到太阳周的高峰期 (黑子数最多的时期) 平均纬度约为 15,到活动周 结束时约为 8,而且在一个周期还没有完全结束前 ,属于下一个周期的新黑子已经在高纬度处出现 。3) 太阳南北两半球上占大多数的典型偶极黑子群的磁极性分布是相反的 ,这 种相反的磁极性在相邻两个周期间又是相反的 ,因此也就出现比 11a 太阳黑子周长一倍 的 22a 太阳磁活动周期 。现在国际上使用的太阳黑子数并非
17、简单的计算黑子数目 ,而是以公式 (2) 定义的R = K(10 g + f )R 黑子相对数或 Wolf 数 ,也简称为黑子数g 和 f 分别表示测量时可见日面上的黑子群数目和黑子的数目K 换算因子(2)式中规定瑞士 Zrich 天文台的 K 值为 1 ,由他们每天公布一个国际黑子数值 R 。黑子群虽属缓变型活动 ,但是典型的较大黑子群附近经常有其它种缓变型及爆发型 活动出现 ,彼此关系密切 。事实上 ,以黑子群为核心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活动区域 ,该区域在磁场和流场的作用下不断演化 ,当其所含能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就可能有爆发发生 ,磁场 、流场也随之变化调整 。随着爆发现象的衰亡 ,该区域的
18、磁场 、流场又会有一定程度 的恢复或完全趋于平静状态 。因此 ,太阳黑子群数和个数通过公式 (2) 合成的黑子数 R被广泛使用 ,作为反映太阳缓变型和爆发型活动的总水平的指标 ,以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2爆发型太阳活动在爆发型太阳活动中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是两种影响地球环境的重要扰动源 。第四纪研究2 0 0 2 年51420 世纪 60 年代后 ,空间观测的大规模开展给爆发型太阳活动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1973年发射的 Skylab 太空站第一次获得了大量日冕物质抛射的资料 ,在软 X 射线波段发现耀 斑的基本结构呈现环弧状 。加上射电频谱仪和二维射电日像仪的使用 ,
19、对太阳爆发和行星际扰动研究方面有很大改善 。第 21 太阳周峰年附近 (19801981 年) SMM , Hinotori 15 和P78 - 1 等卫星的空间观测 ,大大推进了太阳爆发的高能辐射和非热辐射的研究 。80 年代 后期 ,我国太阳磁场望远镜正式运转 ,获得了太阳活动区磁场的诸多数据 。90 年代初 ,在第 22 太阳周峰后期 (1991 年) 发射了 Yohkoh16 太阳观测卫星 ,主要在软 、硬 X 射线波段观测活动区和太阳耀斑的二维象和能谱 。发现了 X 射线的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磁重联现象 。1992 年 ,又把一座工作波段为 17 GHz 的射电日象仪投入观测 。90 年
20、代中后期 , SOHO 卫星17成功地对太阳作了大量的各波段及白光的日冕观测 。这些多波段高分辨的对日观测和激波及粒子流的行星际观测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在影响地球方面的看法 。2. 2. 1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的一般性质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的剧烈爆发现象 ,在日地关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大耀斑所释放的能量中 ,电磁辐射占 14 ,粒子动能约占 34 。一个面积为太阳表面积的二千分之一的大耀斑在 103 s 的寿命中可释放能量 4 1032 erg1) ,每分钟约辐射 3 1030erg1) ,与太阳的总辐射率相比仅是十万分之一左右 。典型太阳耀斑是一个起源于低日
21、冕 或高色球层局部区的 、向下贯穿到色球底乃至光球 、向上贯穿日冕的三维爆发和能量转换 的过程18 。典型太阳耀斑的储能过程在太阳耀斑爆发之前 12 天明显开始 ,储能可以通过磁场 的剪切 、挤压或扭转实现 ,也可以通过磁流浮现而实现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 ,无力场位形 的磁场所具有的磁能与势场位形的能量之差提供了太阳耀斑的能源 。无力场能量的增加 体现为无力因子 的变化 ,它可以表示为下式195 1=V-* ( V-* B-*) B-*(3)B 25 tB-* 磁场强度V-* 运动速度若取 V-* 的 3 个分量 -*u , 4v 和 w-* 分别平行于日面上磁场纵向分量的极性反转线 (也称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阳活动 及其 地球 环境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3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