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的切肩和开槽.doc
《圆柱体的切肩和开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体的切肩和开槽.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参评组别:B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教案 专业分类:机械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 圆柱体的切肩和开槽 一、教材的地位分析机械制图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贯彻始终的作用,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它研究对象的形状千变万化,不是用记、读、背等一般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掌握的,而是要求学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曲面立体切口(即:圆柱体的切肩和开槽,有的教材将其称为“切口”结构)始终是我们机械制图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中圆柱体上的切肩和开槽是常见的典型结构,在基础知识掌握以后,还需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2、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体的投影作图,立体表面上点的投影、平面切割平面立体以及平面平行、垂直、倾斜于轴线切割圆柱体的投影作图。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图能力的培养已有一定的程度。机械制图是普遍认为难教的课程,对我们技校的学生就更是难以掌握,故课堂教学更多时采用讲练结合、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圆柱体的切肩与开槽后的投影作图。它是对圆柱体切割的进一步学习,也是今后学习“组合体切割”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切割是由基本体过渡到组合体的一个重要台阶,求切割体的投影关键就是截交线的投影。教材把该教学内容安插在这里,它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过渡,突出了对基本体切割的分析,应用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分析和作图的能力。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切肩和开槽后原来的圆柱体轮廓线所发生的变化难点: 矩形的投影及圆柱体轮廓线变化的投影2、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处理 圆柱体的单边切肩 圆柱体双边切肩 圆柱体开槽 空心圆柱体的切肩与开槽 知识综合运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能分析圆柱体在截割后轮廓线的变化2)熟练地画出圆柱体切口后的三视图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感目标:1)通过对圆柱体切口结构的研究,感悟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的求知欲,
4、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能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3)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通常学生在画出三视图后会有较大的成功感,有积极学习情绪,并能在作图时感受到图形的美感,提高审美素质。五、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及作用:提问法: 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创设情境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 直接观察圆柱体的切割过程,形成空间思维启导法、讨论法: 形成“头脑风暴”法,从而得到结果完成其三视图的投影作图讲练结合法: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演示圆柱体切割过程,把切割前后的圆柱体进行分析其轮廓线发生变化的情况,利用已学平面体切割和投影知识,画出切
5、割后圆柱体的三视图;然后通过比较法,把知识迁移到空心圆柱体的切口上来;最后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对知识的组合,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教师以圆柱体切口为典型,重锤敲打,通过示范引路,让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它切割现象,学生自然就胸有成竹了。即: 领悟规律以“解剖麻雀”典型主动获取知识3、教学仪器及教具: 1)实物模型带切口的圆柱和空心圆柱2)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3)实物萝卜、橡皮泥4)PowerPoint课件六、教学流程复 习 旧 课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画演示学 生演示制 作分 析、诱 导讨 论判 断辨 识知 识 获 取
6、知 识 组 合归纳总结知识巩固知 识 迁 移关于教学流程图的说明: “判断辨识”是针对开槽后的圆柱体三视图投影的学习部分。教学环节:【组织教学】(3分钟)1、检查考勤,检查学生衣着是否穿戴整齐、符合仪表要求。2、稳定学生情绪,集中精力上课。3、说明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复习旧课及课题的引入】(6分钟)1、提问:平面平行、垂直、倾斜于轴线三种情况截割圆柱体的截交线形状是分别是怎样的? 2、对左图在PPT课件播放,再一次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老师在干什么呢?创设情境1:小刀、圆柱形状萝卜师:用小刀对萝卜进行切肩,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悬念)师:把切割好的萝卜展示给同学们,并告知同学们除了上节 课的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圆柱体 开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3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