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 2.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填空南宋四家:李唐采薇图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踏歌图水图卷、夏圭溪山清远图元代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倪瓒六君子图竹枝图卷,加上赵孟頫洛神赋双松平远图和高克恭云横秀岭图称为元六家。清代四王:王时敏南巡图、王鉴、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王翚,再加上吴历静深秋晓图胡天春色图、恽寿平景石秋花图南田画跋称为清六家。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墨荷图。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朝皇室后裔,南昌人;代表作荷石水禽图河上花图卷仿董北苑山水图。海上画派:赵之谦是海上画派花鸟画风的先导人物。楷书有“颜底魏面”之称。海上人物画有萧山任熊、其弟任熏,其弟子最出色的是任颐,代表
2、作紫藤三禽图酸寒尉像;字伯年,浙江山阴人。虚谷,僧人,作品梅花金鱼图。成就最突出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初名俊,后改为俊卿,字昌硕。浙江安吉人,开创了印学流派,人称吴派。作品葫芦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青卞山图的作者董其昌唐寅的孟蜀宫妓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赵佶瑞鹤图王希梦千里江山图文征明江南春图。名词解释:格法:也是赵佶的院画评判标准,它包括对前代画法程式的掌握和对象特征的认识,由此形成画家的绘画基本功。高远: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的山水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之一,表现“自山下而仰山巅”所见的景物。深远:也是郭熙总结的山水画构图法之一,描绘“自山前而窥山后”的画面。平远:郭熙总结的又一
3、种山水画构图法,表现“自近山而望远山”所看到的景色,这也是郭熙本人特别擅长的布景法,后人也有以此指代其风格的,禅画:有禅僧绘制的作品,兴起于宋代,主要表现禅的境界,具有启悟心智的功用。禅画没有固定的题材,但通常借助南宋院体中水墨一路的画法,以疏简为尚。禅画的参悟功能使它区别于士夫画,所以并没有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阔远:山水画构图的一种风格形式,最早由宋代韩拙提出,到元代成为代替“深远”一法的表现形式。黄公望写山水诀解释为:“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书斋山水:元代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类型,专门以文人画家自己或友朋的斋室为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它表现一般性自然山水的作品相比,更能突
4、出特定的文化背景。行家:指职业画工,他们按照赞助人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以绘事作为谋生的手段。它后来被用来泛指宫廷画家,主要是明代的浙派人物。戾家:相对于行家,指业余爱好者。泛指文人画家,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出身的人,或归隐指士,他们以绘画为寄托,抒写个人胸臆。绘画南北宗: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理论。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风格流派的划分,其根据是禅宗史上顿悟与渐悟南北二宗,以此把山水画中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的创作加以区分。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行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他们并非一个画派,但都强调临古,
5、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不仅见重朝廷,而且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扬州八怪:或称“扬州画派”,是对清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的一批革新派画家的总称,数目不一定局限于8位。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罗聘、高凤翰等。因其不合于传统,不合于正统,艺术表现形式奇特,所以被目之为“怪”。他们主要靠卖画为生,受市场需要的影响,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进行了多种变形和开拓,对写意传统作了大胆的突破。海上画派:清末民初的绘画流派。主要人物有赵之谦、任熊、张熊、任颐、虚谷、蒲华、和吴昌硕,因其活动集中在上海,故得此名。他们大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画境纵逸隽雅,风格清
6、新独特。他们的创作受书法碑学影响巨大,作品追求金石趣味,因此能别开生面,成为继扬州八怪之后又一个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画派。三叠两段:石涛总结的山水画构图的重要程式。三叠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两段是景在下,山在上。它反映了画家不太重视具体的空间布局,而以心灵空间去融会自然空间的方法。这种程式化构图的提出,是画家对“思”与“景”相互关系的新认识。解答题皇家赞助对两宋绘画繁荣有哪些重要作用?及你对两宋画院的认识和理解?宋代开国之初,收罗各方画家于翰林院,宋太宗雍熙元年始建翰林图画院,除招聘大批中原画家外,西蜀、南唐画院的画家也多随降主归宋,宋微宗赵佶富于绘画才能,他为画院设定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以
7、他自己的鉴赏趣味和创作方法,要求院画画家的创作,同时画院画家的地位也较前提高,宣和画院遂成为后代画院的典范,它对两宋的绘画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宋徽宗的直接参与鼓励推动绘画地普及传播,在加上皇帝设立画院供养一大批民间绘画高手,给予优待方便.使绘事繁荣空前,在技法、材料的革新下顺利的形成两宋的院体画风。皇家的赞助使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
8、荣局面两宋画院两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画院:官署名。在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它除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后来也指中国现代美术的创作和研究机构。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院体:指宋代画院为代表的绘画风格。其样式特点一般是工细严谨、讲究法度。这种法度体现在设色和水墨形式上,有精细不苟的程式。北宋初年,在宫廷中特设翰林绘画院,集名家、给俸禄,培养了许多绘画人才。宋徽宗时,画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山水画代表:三大家李成、范宽、郭熙,多以“造化”为师,绘写真山真水。米芾、米友仁父子从用墨的浓淡渲染中给山水画创出新的风格,
9、称为“米家云山”。燕文贵不师古人,景物万变,匠心独造,当时称为“燕家景致”。郭忠恕所画亭台楼阁,毫分尺寸,“皆中规矩”,是后世所谓“界画”的开始。花鸟画:进入极盛时代。黄居寀(黄荃子)为首的一派花鸟画,浓艳富丽,风靡北宋画院百余年。至熙宁、元丰年间,崔白、崔悫兄弟与吴元瑜等人,以清淡、流畅的笔调,改变了院体画风。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北宋末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性作品如此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是罕见的。宗教画日渐衰落。宋初画家高文进、武崇元等道释人物,也逐渐摆脱宗教的形象和束缚。南宋绘画继承了北宋的传统。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是南宋著名山水、花鸟画画家,对人物
10、画也有专长。2、援书入画在水墨写意画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者发生的作用)水墨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以书入画的作用,突出一个写字,又以画竹为甚,讲究干如篆,节如隶,枝如行,叶如草,他淡化了染,皴,强调了用笔,意境,概念的东西。援书入画是对水墨的升华,赋予水墨的灵魂。援书入画会增加水墨的意境,由画生意,在以书加以引导升华。秀石疏林图是其“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图中以“飞白”法画两块拳石,左右疏落地点缀丛竹、枯木、杂树。书法强调“中锋运笔”,认为只有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厚”。这本来就只是一种“意会”,一种感觉,谁又能测出纸上用
11、毛笔书写的墨线的“圆度”、“厚度”?但千百年来,学习书法的人们似乎都能切实地感觉到这种圆厚之美。而画则更广泛,虽然也强调以中锋为贵,但也经常使用侧锋。相对中锋线条的圆厚严谨,侧锋的线条就显得薄而疏松,但也因此显得空灵随意。如此图的拳石,就是以侧锋“飞白”画就,显得极其洒脱灵秀。不过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草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含蓄内敛。卷后有赵孟頫自题的著名的阐述“书画同源”的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子昂重题。”“籀”乃大篆,必用中锋书写。“八法”就是“永”字八个点画的笔法。既说是“重题”,可知这里还不是此诗的出处,或说出于题柯九思的画,但已经不可见。 如果说唐代王维的“援诗入画”、“水墨渲淡”开启了文人画的先声,那么元代赵孟頫的“画贵有古意”、“云山是我师”、“书画本来同”则完善了文人画的组成要素。“画贵有古意”,就是珍惜历史上的优秀传统,加上“画中有诗”的文化内涵,“云山是我师”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本来同”的笔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兴游心”,中国的文人画的基本要素趋于完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2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