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研读(美术) .doc
《《九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研读(美术)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研读(美术) .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年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研读第一部分 课改十年总结 一、概要20世纪末,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抢占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做人才的准备,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为了顺应这一形势,我国也从2000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1949年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操作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其力度之大,变化之大,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正是在国际国内的背景之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
2、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教育和高师美术教育,形成了美术教育的一个高潮。 经过十年的使用,总体上看,我省教师们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比较积极,认同度较高。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由于领导不重视而导致对师资配备不足,设备条件较差。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尚未得到完全的纠正,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二、我省实施美术课标(实验稿)的基本情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美术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
3、、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 2、美术教育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全省教学质量趋于均衡 ;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 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爱上美术课了;5、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二) 我省在实施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教学方法上尚未把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时常存在贴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教育目标过于直、露,忽视一以贯之的潜移默化过程。 3、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于泛化,多
4、有活动形式而缺少过程;自主学习缺少有效指导,常成为放任自流; 师生间的对话、讨论,往往变成预设目标的问答,难以形成有效的平等交流。 4、 教学中美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往往偏离美术本体,变异为其他学科的附属。5、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不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误认为凡是离开课桌动起来、气氛热闹的课就是一节好课。6、滥用多媒体,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美术课程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之中。7、课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廉价而又过滥的一味褒扬和肯定,使评价的激励效应贬值,课程评价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新课标修订的依据和思路一、修订依据。2007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随即
5、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展开全国范围的调研工作。依据有关文件,参照教育部和修订组调研的结果与基层意见的反馈,经过数次修订,至2011年4月初完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l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终稿。本次修订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况的准确把握,努力使标准(2011年版)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二、修订思路。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2
6、.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第三部分:课标修订主要内容及原因分析一、 调整文本结构并充实前言。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删除,相关的思想在前言部分加以简要的表述。另外,在前言部分加上了设定标准(2011年版)政治坐标和指导思想的相关表述。强调了美术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任何
7、学科都应该通过课程和教学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美术学科也概莫能外。标准的修订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渗透,在各个部分都充分加以体现。二、对美术课程性质的新界定。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标准(实验稿)将美术课程标准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标准(2011年版)却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8、。此外,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三、课程的基本理念调整。标准(2011年版)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立基于原有“实验稿”的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为标准(2011年版)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
9、专业的技术教育。因此,这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应用(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出了独特要求。四、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较之旧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标准(2011年版)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需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可以说,“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
10、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此次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也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题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了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就具体内容而言,“敢于创新与表现”是新课标与旧有课程标准不同的一个地方。这向我们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需要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这是对“表现”环节的强调和突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
11、”,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对美术作品等获得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当然,这也有赖于
12、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此外,较之旧有课程标准,新课标特别指出了“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教学对象。这是对常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标准中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13、)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思考空间。五、对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以简要的文字对四个学习领域做了界定和说明。四个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的格式:(1)目标(2)学习活动建议(3)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了量化的评价。(一)造型表现领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最重的一个部分。它囊括诸多的美术门类,其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活动特点也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此活动内容的教学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的把握和思考。和旧有的实验稿相比,此次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对
14、这个领域的教学描述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第一,新课标对该领域进行说明界定时,强调多种“媒材”而非“材料”。此微观变化说明,教师在展开美术造型活动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美术创作材料(如蜡笔、宣纸、木块与石材等),还需要从“媒介”的角度进行教学思考(如图形表现、视频处理、多种材料的复合与转换等)。这更多是培养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视觉传达与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局限与“描绘”与“塑造”的过程。 第二,拼贴也可以成为造型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说明,学生的造型表现可以更为开放和多元。有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借用一些后现代、当代艺术的造型表现手段,如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中的拼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 九义务段美术课程标准研读美术 义务 美术 课程标准 研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2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