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教学设计 广州市天河区侨乐小学 彭楚福 【背景介绍】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并掌握的,数学的基本技能的获得同样需要练习。练习课的设计与研究,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练习”等同于“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吗?不是。任何行动都讲究策略。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有效练习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又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心向的练习;有效的练习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练习题如何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2、算的知识与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最难掌握和最容易出错的定律,在后续的学习当中,还要不断运用和学习它。前面已经解决了: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乘法分配律在简算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2、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含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课前小测,见下附件1】【学情分析】课前小测的分析结果反映学生薄弱的地方在:1,有些学生缺乏判断和分析能力,不能简算的题目,也想尽办法要简算,偏离了原式的题意;2,有
3、些学生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导致运用时出现错误;3,有些学生不能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所以有必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上一节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2、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及乘法的运算定律,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3、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平等交流,相互促进,提高技能的学习过程。【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及乘法的运算定律,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练习题卷。【
4、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乘法分配律的自编练习。教学流程如下:预计时间生练一练,生说一说观察小结,提升内化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基础练习,知识整理4分钟对比练习,沟通强化提高练习,应用拓展综合应用,激活思维全课小结,概括提练畅谈收获,总结升华2分钟课堂后测,精益求精独立完成,及时反馈3分钟19分钟12分钟【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巩固。(板书“练习课”),首先,我们一起回顾 一下乘法分配律在运算中的一些特点。请你快速完成第1题。一、基础练习1、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1)(68)25=+
5、(2) 125(20-4)=(3) 3517+3583=(+)(4) 64a-a54=()(5) a+b=(+)c 独立在2分钟内完成,。 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1)、(3)、(5)是怎么想的。引出乘法分配律。师说明:乘法分配律可以顺过去用,也可以逆过来用。 让生说乘法分配律的特点:1、运算符号,+();2,相同因数。【设计意图】这类题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模型!通过练一练,说一说,让学生自己回顾和进一步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方法和特点,现在请你当小辩手,判断下面各题哪些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请在算式后面打“”?并说明理由。(
6、) 4614-1436 3375112、当小辩手。下面各题哪些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请在算式后面打“”?并说明理由。( ) 125(87) 25(4+10) ( ) ( ) 25+9925 3+975( ) 10247 9937( ) ( ) ( ) 个人先完成,然后四人小组每个成员选一组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注意区分每组的异同点,及提练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意图】设计四组题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要注意观察:运算符号,相同因数!第一组,突出运算符号,并强调: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及乘法的运算定律,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第二组,突出相同因数;第三组,突出相同因数和算理,1个2
7、5加99个25=100个25;第四组,虽然不能直接用,但通过拆数法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过渡语:刚才我们明确了哪些情况可以用到乘法分配律,你们学会了吗?(会了)这么有信心?(有)现在老师考考你们,比一比,谁的计算又快又准!现在请你按要求完成第3题。3、综合练习。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第一组:(1) 125(8+10) (2)12(12+18)第二组:(3) 10174 (4)10174-74第三组:(5) 7899 (6)78+7899第四组:(7) 12588 (8)2532生独立完成,小组互改。小组进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再作点评。注意算式之
8、间的对比;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如果课堂没生成,要预设错例分析;学生畅谈感想,师生达成共识:在计算时,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附:预设错例:错例1:(1) 125(8+10) 错例2:(6) 2536 =1258+10 =25(49) =1000+10 =254+259 =1100 =100+225 =325错例3:(4) 10174-74 错例4:(5) 10174 =(100+1)74 =100+174 =7000+74 =100+74 =1584【设计意图】第一组题组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确:根据各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三组的10174-74和78+7899,综合
9、性比较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理解不到位,造成学生容易出错(见错例3)或者方法上的偏离。如1017474这样的题目,个别学生还是喜欢对其中的10174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即1017474 1017474=(100+1)7474 通过对比,优化方法 =10174174=10074+7474 =(1011)74=7400+7474 =10074=7400 =7400第四组,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在观察中对比,在对比中内化,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这四组题体现了练习课的“易错点对比练习”的设计理念。 过渡语:刚才的练习看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确实掌握得很好!可老师还想考考
10、你们,可以吗?(可以)请看第4题。 二、提高练习4、下面是生物小组花圃的平面图书室,求这块花辅的总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兰花郁金花12米6米14米 生说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 问题求什么?怎么求?独立完成,有问题的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注意渗透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通过此题,可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简算的意识。过渡语:好啦,前面的题目都难不了大家!来点挑战性的,好吗?(好)请看第5题。三、拓展练习5、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1672+1673+1675=16728225-2225-6225= 225398+639-394=
11、 、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小声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做法。、全班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此题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推广,将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推广到三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差。也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此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能互相说一说吗?【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也体会成功的喜悦。五、课堂后测(数据分析见下附件2) 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7813+8778 63+63199 (8+4)25 (27+13)11六、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练习课 (a+b)c= ac+ bc 特
12、点:1、运算符号:,+() 2、相同因数和差 方法:1、顺(逆) 2、拆数七、课后作业 课本P38页第6,7题【教学反思】练习课的作用之一是查漏补缺。通过课前小测,了解学生薄弱的环节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本节课的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通过观察、交流、小结,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备课,师首先要备“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针对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易错的地方和薄弱的环节进行设计,比如,避免学生盲目地使用乘法分配律,我设计了题组一:(1)、125(8+10) (2)、12(12+18)。在简算练习中,我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的典型错例,并在班上交
13、流。本次练习的流程:基础练一练,整理知识点强化训练,继续巩固提高练习,应用拓展。练习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通过本节课的精心设计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从前、后测的对比数据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及乘法的运算定律,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14、(四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4曾岱仪.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练习题EB/OL. http:/www.thjy.org/UserDir/zengdaiyi2/upfolder/file/633482810258112500215.doc?from=404,2008-06-05.5蓝房有.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EB/OL.http:/ps_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EB/OL.附件1:课前小测【前测练习题】递等式计算下
15、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5(8+4) 、(13+17)12 、93+712 、9312+712 、 10147 、9916+99【前测分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能之一。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对所教的四年(1)班共52名学生进行了一个练习课之前的小测验。【1】数据分析表:题目全对主要错因分析运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没有运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错会用简便方法,计算错用错简便方法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9312+71246884%238%238%120%120%125(8+4)38731%238%478%8153%101473
16、4654%478%238%238%10192%(13+17)1234654%12231%358%238%120%93+71232615%478%16308%9916+9928538%14269%478%6115%注:涂黄色部分是样本或错得比较多的。【2】主要错例分析(针对涂黄色部分)。题目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策略 125(8+4)【错题分析】1、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导致运用时出现错误。2、不明白算理。12个125应该是等于8个125加4个125。【简单策略】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结合算式的意义理解算法。、(13+17)12(13+17)12=1312+1712=156+204=3
17、60【样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不恰当。学生没有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没有事先考虑:需不需用乘法分配律?【简单策略】通过对比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93+71293+712=(93+7)12=10012=1200【错例分析】受简算“凑整”思想的影响,看到两个数可以凑整,不加以分析,就凑在一起。【简单策略】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学会根据式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10247【错例分析】1、容易漏掉括号。2、不明白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简单策略】结合算式的意义理解算法。102个47等于100个47加2个47。而100+247表示100加2个47。、9916+99【错例
18、分析】受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相减的影响,个别学生喜欢用这种方法。但往往漏掉了+66。【简单策略】1、先肯定这种做法。这个算式的意义是99个66加1个66等于100个66。(100-1)66是99个66,还要加1个66;2、对比练习,优化算法。(如3综合练习的习题组2和3)附件2:后测数据分析题目全对主要错因分析运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没有运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错会用简便方法,计算错用错简便方法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7813+877850960%120%120%(27+13)1146884%358%238%120%(8+4)25 45865%358%238%120%120
19、%63+6319943826%238%358%478%对比同类题型的前后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及乘法的运算定律,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附件3: 乘法分配律练习卷 四年( )班 姓名:_1、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1)(68)25=+ (2) 125(20-4)=(3) 3517+3583=(+)(4) 64a-a54=()(5) a+b=(+)c 4614-1436 337511( ) 125(87) 25(4+10)( ) 2、当小辩手。下面哪些算式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请在算式后面打“”?并说明理由。 ( ) ( ) ( ) 10247 9937( ) 25+9925 3+975( ) ( ) 3、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第一组:(1) 125(8+10) (2)12(12+18)第二组:(3) 10174 (4)10174-74第三组:(5) 7899 (6)78+7899第四组:(7) 12588 (8)25324、下面是生物小组花圃的平面图书室,求这块花辅的总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兰花郁金花12米6米14米 5、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1672+1673+1675=16728225-2225-6225= 225398+639-39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