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之争与两种科学观.doc
《“敬畏自然”之争与两种科学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畏自然”之争与两种科学观.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敬畏自然”之争与两种科学观内容摘要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也危及到整个自然界的稳定和秩序。与此同时,科学在环境问题中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关于科学的一般观念的合理性,以及这种科学观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与这些反思相伴随的是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重视,而科学传播理论在近期也有了相当大发展。2004年末的印度洋海啸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人对自然的态度、科学在环境问题中的角色等问题的争论,即“敬畏自然”之争。本文试图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对这场争论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双方在运用“科学”这个概念上的差异,找出他们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争论中的主要分歧。本文认为,双方的对
2、立是两种不同科学观的冲突在环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表现在他们关于“自然”的观念、科学进步、科学知识客观性、科学的价值中立等问题上的争论。本文认为,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以“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态度对待科学,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传播有关科学的历史、科学的具体运作、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知识,并就那些涉及到科学的重大社会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寻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同时也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观。关键词:敬畏自然 科学传播 环境争论 科学观目 录引言: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科学角色的转变1第一章 环境争论与科学传播5(一)环境争论中的科学工具论观点5(二)
3、科学传播理论的变迁7第二章 “敬畏自然”之争的背景11(一)两种文化之争11(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科学主义”之辩12第三章 “敬畏自然”之争的概况16(一)争论的起因16(二)争论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17(三)双方争论的四个主要方面19(四)争论的核心问题30第四章 对两种科学观的辨析33(一)“自然”的观念34(二)进步主义科学观37(三)科学知识客观性39(四)科学与价值问题43结论:从科学传播看生态保护的前景46参考文献49引言: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科学角色的转变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科学技术主导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谁也无法脱离这些科技成果而独立生存。但是,
4、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简单,但是要想对其做出一个公认的回答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在学术领域中对科学的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述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或者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关于前面一种,可以看看科学哲学家内格尔(Ernest Nagel)的定义,“科学无疑是组织化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织材料(如在生物学中,把生物分类为种)是一切科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当然,具体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依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鉴别、描述、试验研究等一系列的过程。另一
5、种定义主要从科学知识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的,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Bernard Barber)就指出:“首先从根本上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 美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昕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页。这是从科学知识的动态演化(尤其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角度来研究科学的。从对科学定义的两种不同途径,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科学时的不同旨趣。但是,不论是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早期科学哲学,还是以默顿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对于近代科学都是相当推崇的,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科学在知识领域拥有着广泛的声誉。著名的科学
6、社会学家默顿把这归因于科学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其实,早在默顿和其他学者开始研究科学的种种特性之前,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人们就因近代科学与工业相结合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而对科学报有极大的热情。近代科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并将其与实验方法完美地结合以来。这种结合所造就的近代科学不但拥有强大的力量,并且还力图使这种力量得以实现,而最直接的实现途径就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这种力量型的、功利性的科学正好迎合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给予科学家必要的资助,而这些资助带来的回报更是惊人的,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
7、多的财富。到了十九世纪,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纪,只要你相信科学,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在这种巨大的物质生活改变面前,还有谁能不相信科学呢?因此,那个时代普遍的对科学的乐观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科学和现代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李侠:断裂与整合有关科学主义的多维度考察与研究,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所以,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侠先生认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社会中出现的对科学技术的极度信任和崇拜,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当然,社会根源只是科学主义兴起的一方面条件。李侠先生认为
8、,科学主义在理论上主要来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马赫的经验主义哲学。(断裂与整合有关科学主义的多维度考察与研究,第25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科学和技术应用的信任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虽然,比科学主义的兴起稍晚一些,在思想领域中就出现了反科学主义的思潮,但是这些思想还没有对大众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然而,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积极、健康的良好形象到了20世纪以后却屡遭打击,而这又是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激化相关。对科学的反思从学术领域向社会领域转向的一个标志就是二战之后人们对于原子弹和核技术的恐惧和反思。很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在早期都支持美国开发原子弹以遏制德国,而
9、战后他们却加入到反对原子弹的行列。如果说此时反核运动还主要是对于可能出现的核战争的担忧,那么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使得人们对核技术的担忧更加现实,人们发现,即使是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也可能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预测的巨大伤害。除了核问题,20世纪环境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与化学制剂的滥用有关。对于化学药品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质疑来自于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关于这本书对于现代环境运动的影响,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本书的再版前言中写道,“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过去,除了在一些很难看到的科技期刊中,事实上没有关于DDT及
10、其它杀虫剂和化学药品的正在增长的、看不见的危险性的讨论。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地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从卡逊的书中,人们发现日常的生活是那么的危险,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以及呼吸的空气都可能包含着致癌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是由于我们滥用农药和其他化学药品而引起的。这些毒性很强的化学物质不久以前还被人们看作是科学造福人类的明证,现在它们却成为毒害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这种对生活的担忧很快对转移到对于科学技术及
11、其成果的怀疑和反思。2000年,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起草的“科学与社会”报告指出:“社会与科学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尽管在日常应用方面很多人对科学和技术习以为常,但他们对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还是感到不安。这一信任危机对英国社会和英国科学都有重大的影响。” 英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唐英英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不仅是英国,在其他国家和社会中也逐渐产生怀疑甚至敌对科学的态度。以追求真理和客观性为目标的科学活动与这些的灾难性后果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只是一些狂妄的科学怪人和邪恶的恐怖势力作祟?科学事业是否仍然是纯洁、神圣的,而不受半点外部因素
12、的制约?面对大众和学者的质疑,科学共同体也不得不对自己重新定位。美国国家科学院也承认科学事业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它总是会受到科学家个人的偏见和社会中某些势力的影响,因而科学方法不可避免被社会价值所塑造。不过这些价值并不都是有害的,而且总体上好的价值观远远多于有害的价值观。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危险就在于将偏见带入到科学工作中并进而歪曲了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了减少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就需要科学家们学习有关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在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s and values in science, 选自
13、Sandra Harding, The “Racial” Economy Of Science: Toward a democratic future, P341-343.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出现了关于科学的争论。 这一时期的争论以反伪科学为主,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关于科学的争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到了新世纪,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大众媒介中,科学和技术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涉及到某些敏感性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时,争论更为激烈。例如在过去一年(2005年)里,仅就环境问题而言,就至少有“敬畏自然”之争、“圆明园事件”、“怒江水坝”这三起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众媒介和学术领域
14、的热烈讨论。在这些争论中,科学和技术不再是作为中立的评判标准,而变成双方争论的关键点之一。那么,在任何一个由科学和技术主导,同时又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备怎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履行自己的权利?是否还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科学的内部运作、科学的负面功能、科学的价值观念呢?现代社会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满足公民的这些需要?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我们是否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呢?换而言之,也是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传播什么样的科学,以及怎样传播的问题。第一章 环境争论与科学传播(一) 环境争论中科学工具论观点在讨论科学传播理论之前,首先要对环境争论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加以说明。
15、在环境问题中,很多人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效应,但是他们并不认为需要从科学观的层面上来重新审视科学,科学和技术只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它是中立的、客观的,与各种社会因素和价值观念无关。这种把科学技术当作工具的观点在很多争论中都会出现。在这些人看来,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环境争论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针对某些具体的污染问题;而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又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科学又经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技术也常常被某些利益团体所滥用和误用。因而,我们总希望能够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强大力量,而又不会被其反咬一口,伤及自身。所以说,这种科学工具论的核心不是科学技术能不能当工具来用,而是科学技术这个
16、工具该怎样来用。也就是说,在环境问题的争论中,我们应该怎样明智地利用科学,化解各个方面的利益冲突,以达成共识。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教授康妮奥扎瓦(Connie P. Ozawa)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奥扎瓦认为,科学在现代社会拥有广泛的权威性,同时又在环境冲突(environmental conflict)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如何又取决于冲突各方以及法律和社会制度等。一般认为,科学有四个主要角色,即:1、科学作为环境问题的发现者(discover),2、科学作为环境问题的解释机制(mechanism of accountability)3、科学作为政治决策者决策的后盾
17、(shield),4、科学作为劝服对方的工具(a tool of persuasion)。 Connie P. Ozawa,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39, No.2, Environmental Conflict (summer, 1996), P 219-230.但是,奥扎瓦指出,如果科学工作本身是与政治和价值观念等无关,即科学研究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那么环境问题就会变成科学技术专家就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然而,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y of science)发现科学
18、工作本身并不是与这些因素无关的,而且,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科学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奥扎瓦主要区分了两种不确定性,即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methodological uncertainty)和统计学上的不确定性(statistical uncertainty)。Ozawa说,“要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就要求研究者把判断(judgment)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比若在工作中怎样选择方法、模型、测量装置等,甚至研究者对于科学理论的选择也很少被现实所严格地确定。这些可自由决定的成分(discretionary elements)受到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所影响,例如个人所属的工作单位、研究基金的来源、学科
19、训练等。由此看来,科学工作带有个体研究者的特征,而科学共同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接受与其说是基于客观事实,还不如说是科学家一致同意的结果。” Connie P. Ozawa,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39, No.2, Environmental Conflict (summer, 1996), P 219-230.由于科学的不确定性,学术界日益认识到把科学作为环境争论的标准和裁判是对于科学成果的误用,其结果是环境问题的争论经常转化成科学和技术应用的争论,而科学的权威性也因此倍受打击。所以,奥
20、扎瓦提出科学的一种新的角色,就是作为推进环境问题协商的工具(a tool of facilitation)。她的核心观点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冲突,应该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协商制度(或者叫谈判制度)。这就要求把与环境冲突中利益相关的各方(stake holding groups)和公众召集起来,进行决策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可选的科技方案被公开讨论,其中包括信息获得、数据收集技术、分析模型和方法论,以及怎样处理统计学上的和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甚至关于科研工作者的学科训练背景和所属单位都可被讨论。在一定的程序下,各方关于技术上的问题可以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一致性的基础上,科学知识就可以论证某个政
21、策比其他的更优越。在协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科学扮演的角色是给所有参与者提供可行的信息,技术专家应就具体技术问题指导(educate)参与的各方代表,而不是为了某一集团的利益胁迫(intimidate)其他团体。只有这样,参与各方才能充分理解各自在争论中所持的观点,并对环境冲突提供建设性的看法。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的争论,这种科学引导的协商制度的确可以均衡冲突各方的利益,然而,必须看出这种将环境问题归结为技术问题,并以经济利益为标准的解决办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当争论主要集中在关于自然、科学等概念的时候。以本文所分析的“敬畏自然”之争为例,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会发现,这场争论的
22、一个特点就是争论双方没有经济利益的冲突,所以并不适合于通过协商的方法来调和对立双方。而且在争论中也很少涉及到海啸的预测等技术上的问题,反而讨论更多偏向于对自然的态度、科学主义、环境伦理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那么,当技术和科学本身(而不是具体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成为环境争论的主要内容时,当经济利益不再是争论的最终目的,当某些环境主义者把目光聚焦在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上时,协商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在这里需要简要区分一下“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这两个概念。在英文中,environment的动词形式environ是“包围、环绕”的意思,转成名词形式后就变成“环绕着的事物”或者叫“周围的条件和状况”,而这
23、个“周围”或“环绕”是针对于中心的人来说的,在中文中也是同样的意思。所以“环境问题”就是说人类周围的事物和条件发现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于人类的生存构成问题。明显可以看出,这其中包含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而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生态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的,海克尔将两个希腊词Oikos,意思是“家用的”或“家”,及logos,意思是“研究”组成ecology,即研究生物体在他们的家或环境中的科学。(戴斯贾丁斯著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版第188页)不难看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生物体在它们的“家”中呆不下去了,当然人类的环境问
24、题也是生态危机的一种,但是这里的生态中心的或者生物中心的视角是与人类中心的视角不同。一般而言,工具论的方案只能够解决或者缓解一部分环境问题,但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每一次的技术干预都是一次破坏。而且,在现实中公众很难掌握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所以关于环境问题的建议和决策实际上都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做出的。如果想要公众更多地参与环境问题的协商和决策,他们必须要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才可以。因此,传播科学就成为当务之急了。(二) 科学传播理论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在科学诞生之初,科学作为精英团体的一种学术研究,并没有迫切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要求。在1686年,有人认识到科学传播的两个渠道:面向科学家同行和面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敬畏 自然 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2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