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小学语文素养论文.doc
《规范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小学语文素养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小学语文素养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规范语言文字应用,提升小学语文素养李津【摘要】【关键字】小学语文 语言 应用 素养在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究竟包含那些因素?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一、语文素养的内涵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2、、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就语文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语文素养的内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汉字音形义的知识(1-2年级识字1600-1800,写字800-1000;3-4年级识字2500,写字2000;5-6年级识字3
3、000,写字2500)、基本阅读(理解词语:低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积累,乐于与人交流;中段-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段-积累词语,领悟表达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等)和写作方法(低段-有兴趣,写想象的事物,写自己的认识与感想,运用学到的词语;中段-乐于书面表达,写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分享,积累语言材料;高段-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学会修改等),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总分总)等。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
4、们认真研究。例如,歌声教学生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谁怎么样?指导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概括,收效非常好。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厚积才能薄发。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字和2500多个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160篇(首)古诗文(低-50,中-50,高-60),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低-5万,中-40万,高-100万)。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
5、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目标中专门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来那个好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例如:从低段开始,训练学生说话要完整,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等。 第四,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
6、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
7、作的习惯等。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因此,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
8、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
9、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至于方法,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
10、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关于正确的态度,新课标的总目标中包含: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负责的态度。最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品质气质和良好的语文品质,以及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
11、验作品的人文精神。下面我以一般语文课堂的几个环节为例来谈谈怎样在课堂内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一、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在执教北师大教材第八册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询问他人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这类
12、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浓烈的忧患意识,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白豚等十四种动物正濒临灭绝,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也亟需保护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了解到我们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乌鸦、麻雀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课堂上再来体会 “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开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
13、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注重它在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畅谈自己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
14、因为没有固定答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行课,环环相扣加深理解。(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我在执教丝绸之
15、路一课时,板书课题之后就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哪些故事?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找答案,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然后让学生思考,你能帮助他解开这些疑问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更明确,收到的效果也就会更好。(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
16、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范 语言文字 应用 提升 小学语文 素养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2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