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丰富数学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丰富数学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巧用电教媒体,丰富数学教学摘要: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声、光、色、形、影、文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时;新旧知识相互连接,以旧引新时;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呈现过程,深化理解时;增加课堂训练的密度时,恰当选取电教媒体进行合理运用关键词:电教媒体 提高效率 合理 运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成为教改中引人注目的焦点。
2、电教媒体手段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厌学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有不少电教课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时运用。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
3、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电教媒体是教学信息的平台,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急忙摘了一些,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了这么多桃,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小猴摘了12个桃,猴妈妈准备每只猴子分3个,可是不
4、知道要分给几只小猴了。”你能帮帮猴妈妈吗?当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后,引入除法算式,这种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不但图文并茂,生动,而且表演力更强,使学生印象更深,同时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又如我曾经听过的“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做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说:“
5、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
6、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趋与降低的兴趣有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有被调动起来。二、新旧知识相互连接,以旧引新时运用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利用多媒体,通过复习旧课,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此法也是常用手段。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可借助多媒体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等功能,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
7、,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辅助线也是不攻自破,从而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用。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 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我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 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
8、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 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 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时运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小学生的思维正
9、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想想做做中有一题要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学习用品,第一次我向学生讲清要求后让各组开展活动,发现有的小组学生不知道怎样活动,这个小组活动失败了,第二次,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象,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样开展活动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结果学生活
10、动开展的很好,激情很高,取得了所要的效果。又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此时,我是这样做的:用课件动画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闪烁的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分别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他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他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样,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电教手段,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这种传递有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是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
11、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四、呈现过程,深化理解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拼剪、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拼剪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
12、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中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五、增加课堂训练的密度时运用。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在练习巩固中,这时适当地选
13、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同时可以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可以大大增加。如: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使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总之,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优势互补,使用要适时、适度,注重实效性。使得电教媒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参考文献:小学教材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万勇、张建萍.电教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电化教育研究 ,第18页,1999(2)梁林海.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之行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19页1998(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