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教材分析.doc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教材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篇目有主次 情境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引言:在刚刚过去的2012秋学期,我的脑海中始终回荡着两个词语“课外阅读”和“情境阅读”。上学期,教研室周主任在多个会议上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每个学校都要踏实、真实地实施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提出这样明确的要求,在我的印象中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这个词语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关于“情境阅读”,跟着研训中心的孔老师和陈老师做“课型研究”这个课题已经有两年了,我主要参与的是“情境阅读”的研究,由于带着这样的任务,所以在平常的听课、上课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拿“情境阅读”的标尺去进行衡量,于是渐渐地产生了一些思考。今天我就打算从
2、这两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一、 单元:有机整合 有主有次“仅学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这已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的观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是百家争鸣了,但细想起来他们都有一个类似之处,那就是“不能局限于教材,提升阅读的量,扩大阅读的面”。 课标中也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这种走出教材的阅读称之为“课外阅读”,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阅读我们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李希贵校长有段话讲得特别好,他说:“有很多教改实验,也强调课外阅读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请利用课外去读吧。可我们都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
3、了,又有多少学生、多少家庭实现了课外阅读的目标?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我觉得这段话讲得真是实在,这也是我们现在反复强调课外阅读却不见效果的原因。(一)、确定主次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知道要带着学生大量地阅读,可时间从哪来,这也是困扰我们的实际问题。前面也说到了,指望课外是假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挤出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那教学任务怎么完成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将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了。大家都知道,我们苏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单元出现的,而每个单元也都是有主题的。比如四下的教材,第一单元是以“春”为主题的,第二单元是讲“生活中的科学”,第三单元则是古代人物篇,第四单元是歌颂的人间真情等。每
4、个单元中都有34篇课文,这些课文是否每篇都需要用2个课时去教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将每个单元中的那些经典的、优美的、文字值得品味的课文确定为重点课文(大约12篇),进行细致的教学,而其它课文就可以一课时教完,这样我们就能够用挤出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更多的文章。以第一单元为例:内容常规课时安排整合之后1、走,我们去植树2课时1课时2、第一朵杏花2课时1课时3、燕子2课时2课时4、古诗两首2课时2课时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样安排之后就可以有两个课时的时间让我们利用了。(二)、课前:预习保障为了保证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能够完成,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这需要我们事先为孩子精心设计预习作业。也许
5、大家会觉得为难,因为对很多孩子来讲预习是形同虚设的,其实,这正是我们老师长期不让学生预习或者是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造成的。我们教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而这预习是最能体现和训练孩子自主学习的,特别是我们四下的孩子,即将步入高年级,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就更为重要,所以,这个衔接的工作,我们是责无旁贷的。课前,我们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们读了这篇课文后,自己能读懂什么,我们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将这两项内容进行整合,深入浅出,设计出适合孩子的预习作业。比如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预习作业:走,我们去植树1、这篇课文是一首 共有 个自然段。讲的是 2、写一写我记住的生字词。 3、由
6、个生字我想到了它的同音字(或形近字) ,我是这样来区分它们的 。4、课文告诉我们,植树的好处有哪些呢? (三)、课上:品读文字这个预习中的13个小题目帮学生了解了文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这些也就是我们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第4个小题目也就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了。大家也许会觉得,既然学生自己预习就能完成,那我们老师就不用教啦?不,这项预习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经历两个过程,1、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2、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到语言表达,也就是“如何写的”。这第2点就是我们整合后的一课时中的重点任务。仍以第1课走,我
7、们去植树为例。大体设想:1、 交流预习作业。(10分钟以内)2、 重点交流第4小题。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1) 这句话说的是树有什么作用呢?(简单介绍树木如何净化空气)这时,学生就理解了“绿色工厂”这个词语的意思了。(2) 如果你是小树,你有这么大的作用,所有的人都那么喜欢你,你会觉得怎样呢?相机理解了“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这句话的意思。小树们,把你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3) 现在你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句了吗?比喻你看,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有趣啊!(4) 仿写:
8、一棵树就是_3、其他重点词句的教学方式大体同上。如“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边理解边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押韵、节奏,去发现“首尾呼应”的特点等。这样建立于学生有效预习基础上的教学是既有效又省时的。当然,预习的作业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的学情而定,并非千篇一律的。再以人类的“老师”为例: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类是如何向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学习的。预习作业:人类的“老师”1、这篇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讲的是_ 2
9、、写一写我记住的生字词。 _ 3、由 个生字我想到了它的同音字(或形近字)_,我是这样来区分它们的 _。4、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人类向它们学到了什么?_ 课堂教学大体思路:1、交流预习作业。2、根据第3小题的交流板书,了解课文内容。3、小结:飞行动物,鲸鱼、鸡蛋、袋鼠、贝壳等都是人类的“老师”。你看,它们遍布天空、海洋、生活中。原来,人类的“老师”是无处不在的呀!难怪说“世间处处皆学问”呢!(通过这样的小结,激发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从潜意识里调动起观察的欲望。)4、在这么多的老师中,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人类向哪几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人类向它们学到了怎样的科学原理?(再读35小
10、节)感受人类向“老师”学习的过程,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至此,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经比较全面而具体了,但这只是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还要去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5、你看,自然界的种种生物都能成为人类的老师。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三位老师作这样具体的介绍,而其他的就教师得比较简单呢?(引导讨论,明白这三位老师来自天空、海洋、生活中,发明出的飞机、轮船、建筑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6、小结:借助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来介绍原本陌生的科学知识,才能让读者更感兴趣,更易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作者的“言语智慧”了。)6、“老师”教给了人类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令人佩服。俗话说“
11、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除了“老师们”,还有谁也是值得我们佩服和赞赏的?(通过这样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是由于人类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一次次地克服困难,才能向“老师”们学到这么多的科学原理,创造出如此的的科学奇迹,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美好!)7、课后让学生去搜集关于仿生学的小故事、小发明。再比如第三单元,如果是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三顾茅庐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因为这篇课文是改编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对来说比较经典。而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会选择一课时教完,当然课前也得精心设计预习才行。特别是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剧本就是用来演的,我们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分小组去排演,课上的时候,
12、请12个小组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进行表演,但老师也并不就是个旁观者,我们要领着学生对表演进行点评,好在哪?为什么好?不好在哪?为什么不好?应该要演出人物的什么心情?什么性格?就在这样的点评中,孩子们就会关注到剧本中的词句,并且去揣摩、体会,当学生将剧本中的人物演得有三分像的时候,他对人物的形象也就理解透了。(四)、拓展:阅读、练笔课时紧缩了,时间余下了,我们做什么呢?我想,可以带着学生去阅读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名篇,或者进行基于课文的相关小练笔。还比如第一单元,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读一读朱自清的春,或许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难度比较大,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欣赏他的语言表达,读读背背,积累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语文 下册 教材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