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教学分析:这一课共有三个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每一则成语故事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五年级的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用一个小故事来解读这个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感受成语故事魅力的同时,开展丰富而生动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本课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则成语故事。教学过程:一、揭题自学1、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背后都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2、。2、自由读课文,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同时把每一个故事读准确,读流畅。3、交流齐读三个成语故事的题目。点评:整体感知三个成语故事的大概内容;读准确,读流畅为深入学习三个故事打下奠基。二、解读“自相矛盾”1、指名读故事,“矛”和“盾”本意分别指什么东西?指名回答后,媒体出示图片,对两种兵器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过渡:这两种兵器怎么会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点评:追溯“矛”和“盾”的本意,引发学生质疑,激起他们阅读故事的兴趣和欲望。2、指名简单说故事内容后,引出故事的重点句(媒体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
3、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1)指名读,自由读2)这两句话的提示语中都出现了“夸口”一词,什么意思?理解“夸口”。请学生想象楚国人“夸口”时的样子(得意洋洋的,叫喊之前故意清清嗓门,叫喊的时候眉飞色舞,唾沫四溅,手舞足蹈),带着自己丰富的想象读好两句话。3)探究两句话的矛盾之处。师:这里的“谁你用什么矛”怎么理解? 生:无论你用什么矛,不管你用什么矛。师:这里的“什么矛”指得是不管这种矛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不管这种矛是细的,还是(粗的);不管这种矛是铁制的,还是(铜制的)总而言之包括天底下(所有的矛),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卖的矛)(此时鼠标点击,“谁你用什么矛”替换成“我的
4、矛”。)师:读一读现在这个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我的矛都戳不穿它),这句话告诉我们楚国人卖的矛和盾谁厉害?生:他卖的盾比矛厉害。师:请大家再静下心读一读他说的第二句话,你判断他卖的矛和盾谁厉害?生:他卖的矛比盾厉害。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他说“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什么盾”包括天底下所有的盾,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卖的盾。点评:第一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盾比矛厉害”由教师“扶着”学生得出来。有了此基础,第二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矛比盾厉害”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就不难判断出来。此时,楚国人说的两句话矛盾之处就已经显而易见了。3、设置情景,角色转移,理解“自相矛盾”。1)现在你们就是楚国人,左手拿
5、起盾,右手举起矛,在行人面前夸一夸。(学生进入情景,把自己当成了楚国人,读得洋洋自得)2)用你们的矛来戳你们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一下子愣住了)瞧你们,刚才还手舞足蹈,夸得眉飞色舞,怎么一下子个个都张着嘴巴,舌头像打结了似的。课文就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你们此时的神态。理解“张口结舌”。3)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让学生明白因为前面自己说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理解“自相矛盾”(自:自己;相:相互;矛盾:表达的意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联系实际,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读了使人觉得可笑。但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相矛盾”的事例,尤其是在同学们的作文本上,请看(媒体出
6、示)指出句子中自相矛盾之处,并加以改正1)今天我太累了,一躺下就睡着了,但是想到作业还未完成,我哪里还睡得着呢?2)我最喜欢温柔可亲的小猫咪,但我更爱活泼淘气的小花狗。师简单小结:是呀,同学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一致,不要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了。三、解读“滥竽充数”1、过渡:学了一则成语故事,同学们很有收获,现在老师奖励大家听一段音乐来轻松一下。(播放“竽”吹奏的名曲凤凰展翅片段)2、这么动听、悠扬的乐曲你知道是用哪种乐器吹奏出来的吗?(媒体出示“竽”的图片)这就是用竹子做的乐器“竽”,怪不得这个字是(竹字头)。看到“竽”,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出示课题。点评
7、:学完自相矛盾,播放“竽”吹奏的名曲凤凰展翅片段,其一让孩子们在课中间享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其二能自然引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学习。3、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4、交流概括故事主要内容。5、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课文中可以找到三处,前两处抓住“混”、“只好”略讲,重点学习下面这句(媒体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1)指名读,读准“竽眼儿”,屏幕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即“竽上的小孔”;理解“俸禄”,即“工资”、“薪水”。2)请学生模仿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
8、”的姿态。3)播放录象,请学生说一说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4)带着想象读好重点句。点评:播放录象,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有助于他们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有助于他们读好重点句,读出味道。6、理解成语,点出寓意。是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竽队里假装会吹,我们就用一个成语来说(滥竽充数)。指名说成语的理解(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以次的充好的)。师小结点出寓意:滥竽充数的结果只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最后落荒而逃,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7、成语运用。这个成语被人们广泛应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有所发展。我们来看(媒体出示)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1)同
9、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2)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表示自谦)四、链接古文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两个成语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一看原文是怎么写的。(屏幕出示):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对照课文自由读,能读通、读懂吗?3、师范读,告诉学生自相矛盾课文写了105个字,而古文只用了53个字;滥竽充数课文写了126个字,而古文只用了44个字,可见古人写的文章语言(相当精炼)。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把两篇古文熟读成诵,更好地体会古文的语言特点。点评:拓展古文,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五、书写指导1、(媒体出示)本节课出现的五个生字,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如何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从结构、运笔指导学生写出书法的韵味来。2、学生先描红一遍,再临写。点评:语文学习不光教会学生读书的本领,也要教会学生写字的本领。高年级在低年级把字写正确、写端正的基础上,还要从书法的角度强调把字写得美观,有韵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