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这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安排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57页结合计算教学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第89页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
2、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的同样多。每人分几枝?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
3、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2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通过实物操作体会求
4、商的思考。 第3页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学生能从实物图上看到商2余1。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明白怎样在竖式上表示放在盘里的“6”个以及余下的“1”个,看到余数1在竖式里是7减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想到商2”。“试一试”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学生可以看着图想像分的过程,也可以动手分一分,从而得到平均每人分几个和还剩几个。“试一试”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商几?怎样想?” 教材里没有出现“在3()7的括号里最大填几?”“里面最多有几个3?”等特定的试商方法,并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而是不主张把这些方法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教材认为试商方法是学生的体验,是他们的经验,应该在求商的
5、活动中感悟并逐渐形成。如例题的求商可以这样想:如果放1盘,就分掉3个(一三得三);如果放2盘,就分掉6个(二三得六);如果放3盘,需要9个(三三得九)。现在只有7个桃,不够放3盘,所以用口诀“二三得六”能求得商。“试一试”也可以这样想,如果用口诀“二五一十”,那么只分掉10个气球,剩下的8个还可以继续分;如果用口诀“四五二十”,那么会分掉20个气球。现在只有18个气球,不够每人分4个,只有口诀“三五十五”求得商3才是恰当的。 求商的教学不是通过一两道题就能完成的。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引导学生把物化操作与求商思考联系起来,体会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第2题通过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题组练习,
6、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口诀能求商。 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3比较除法算式里的余数和除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教材第3页要求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发现这个规律的同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就能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应用“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能提高试商的能力,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诀。 练习一第9题应用“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进行判断,对大多数学生
7、的要求是能填除数最小应是6,不要求填出被除数和商。第12题要求写出完整的除法式子,这是一道开放题,不仅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思考也可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在独立填写算式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他们的思考应该是宽松且活跃的。这里不要把学习要求提得过高,更不要把“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作为教学内容。4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余数除法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有这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实际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有些注在图上,有些存在于对话之中。要重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并经过整理有条理地表达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一圈绳子长34
8、米,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学生是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和表达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平均分,从而选择除法解题。练习一第10题中共有四道题,其中上面的两道题都是一般的有余数除法问题,能促进学生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下面的两道题也是有余数除法问题,左题剩下的2张纸不够再做1个灯笼了,右题剩下的4箱虽然不能装满一车也要运一次。这两题都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处理余数。实践活动以三个班级植树为题材,让学生灵活应用学到的乘除法知识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情境图中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呈现的方式多样,要解决的问题多,且问题与相关的条件相距比较远。这些都是完成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也是锻炼学生
9、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机会。第8页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把“每班植树的棵数”填入表中,通过填表加工整理本页画面里的信息,并为解决第9页的问题提供资源。如一班把树苗栽成5行,求平均每行多少棵和还剩多少棵,需要的一班栽树棵数可以到表格中提取。第二单元认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千以内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比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较大数时往往有困难的主要原因。苏教版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教学千以内的数,三年级(上册)教学万以内的数,适当缩小了认数范围扩展的跨度,增加教学的循环,适当延长认数教学的时间,能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是仔细研究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
10、发展水平后作出的科学安排。 认识数要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要掌握数序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到的数。教材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任务,优化全单元的内容结构,妥善处理知识、技能教学与应用的关系,努力改善学习方式。全单元的内容大致分成四部分。 (1)第1012页着重教学一百、几百和一千,整百数的排列顺序和大小关系,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2)第1315页着重教学几百几十的数,通过一十一十地数数整理整十数的顺序,口算几百加几十和相应的减法。 (3)第1620页着重教学几百几十几的数,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数整理三位数的顺序。在练习二里综合了前三部分的知识。 (4)第2125
11、页着重教学比较数的大小,综合实际问题进行估计。在单元复习里整理和应用全单元的内容。1选用适宜的教、学具。 在教学百以内数时以小棒为主要的教、学具,因为小棒容易数、容易捆、容易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能形象地表示10个一是一十,几捆或10捆小棒能直观显示几十个是几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学千以内数时再以小棒为教、学具就不大方便了,教材选用小方块为教、学具。1个小方块表示“一”,10个小方块连成一条表示“十”,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方块合成一个正方体表示“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尽快认识和使用新的学具,熟悉由小方块表示的一、十、百和千。第10页教学整百数时首次用小方块为教具,分三步教学:
12、 先认识小方块表示的一百,按1个小方块、1条小方块、1片小方块的顺序回忆10个一是十,凸现10个十是一百;然后认识小方块表示的几百,从一片小方块表示一百类推出3片小方块是3个一百即三百、8片小方块是8个一百即八百,概括地知道几个一百就是几百;最后是一百一百地数,边数边把10片小方块合成一个大正方体,既整理了整百数的顺序,显示了整百数间的大小关系,又引出了一千。 计数器也是认数教学的用具。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和百位,能够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两位数。第11页例题在计数器上建立千位,教学在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和一千,为下面继续认数作了充分的准备。2优化认知线索和教学活动。 第13页和第16页
13、例题设计的认知线索是: 小方块表示的数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数字表示的数。把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第13页例题安排了五步教学活动: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4片小方块和5条小方块合起来表示什么数?二是学生理解情境的数学内容4个百和5个十合成一个数是四百五十。三是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百位上拨4颗算珠,十位上拨5颗算珠,个位上不拨珠。四是写出这个数百位上写4、十位上写5、个位上写0。五是认、读450这个数读作四百五十。五步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连接紧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拨珠、写数,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读数,从而理解了四百五十这个数的意义。 教材设计的第二条认知线索是: 例题举一,“试一试”
14、反三。第13页和16页的例题各教学一个数,“试一试”各教学一片数。十个十个地数,390后面的数是几,一个一个地数,599后面的数是几,这些都是认数教学的难点。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是一边拨算珠一边数数,利用计数器帮助解决困难。由于十位上拨满10颗算珠要换成百位上的1颗算珠,所以390后面是400。由于个位上拨满颗算珠要换成十位上的1颗算珠,所以599后面的数是600。学生理解了这些,不仅克服了数数时的困难,而且为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打下了基础。 教材设计的第三条认知线索是: 让口算和认数相互促进。在教学整百数后立即进行整百数的加、减计算,在教学几百几十的数后及时进行整百数加整十数和相
15、应减法的计算。第11页例题2只猴分别把2片和3片小方块向中间推,从图意中提取的数学问题是200300?。学生受情境的启发很自然地想到2个百和3个百合起来是5个百即500,这就是教材期望的思考。运用对数的认识进行口算,通过口算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正是教材的编排意图。 另外,还大力促进知识、方法的迁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把这看作学习资源,在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断,倡导策略与方法多样化。教材里没有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不过分突出某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直至第23页第10题,仍然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3着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
16、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理解与体会,表现为具有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运用数进行思考、描述、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数感使数学知识从学科的知识内化成人的数学素养。从发展学生的数感这一目的出发,本单元教材作了以下安排。 (1) 让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读数、写数和说一句话的练习,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第11页第2题读方格稿纸上的“2015300”,并想想、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读电度表上的用电示数、字典的页码等;第14页看着照片写出我国野生的亚洲象的头数一百八十、世界上昆虫的种类数二百二十等;第18页读表示杂志总期数的615、儿童的身高厘米数132、写某校的学生人数九百零五、自然百科的总页数六百五十
17、九等;第24页第4题写出世界上最大的叶子的直径厘米数三百、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厘米数一百零六以及世界上最高的植物的高的米数一百一十五等。教材安排这许多在现实背景下的读、写数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数能表达事物的数量、大小、高矮,在理解数的数学意义的同时也理解数的现实意义。第24页第1题“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能定量刻画客观世界的现象和物体,能清楚表达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知道的事情,数是与他人交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逐步形成主动地运用数的态度和习惯。(2) 为学生提供许多进行估计的机会。教材里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判断某个数比较接近什么数,如第11页第1题、第19页第5题
18、等。二是根据少很多、差不多、多一些、贵得多等词语选择合适的数或作出恰当的判断,如第22页第69题,第26页第12、13题等。上面两方面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数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数与数之间有相对的关系。这些体会是进行估计的重要基础。三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里进行估计,如从一小筐鸡蛋是100个估计两大筐鸡蛋共有多少个,从第一个杯子里有200粒黄豆估计第二、三个杯里各有多少粒黄豆等。这些练习能使学生体会估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寻找问题答案的有效方法。4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和初步的函数思想。 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
19、的单位。学生是在计数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计数法的,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首先借用小方块重温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新认识10个百是千,感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然后扩展学生已有的数位知识,在计数器上显示数位在计数时的位置顺序,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算珠,分析数的组成和读、写数的活动体会计数的基本方法;第17页第4题和第24页第3题通过比较各个数位上的“3”、指出各个数位上的“5”表示多少,使学生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具体数值,感受到计数法的“位值”。 函数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认识变化规律就能准确地把握数量。小学数学中对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20、是利用他们熟悉的事情,通过展示事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规律的渠道进行的。第12页第6题在求得小芳家到学校之间一共1000米路之后,让学生填一张表格,其中有些是已知了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有些是已知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有些甚至把已经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都留给学生填写。通过填表,学生能体会到表格里是已经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和一共要走的米数三个数量,在一共要走1000米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已经走的米数越多,还要走的米数越少。这就受到了函数思想的熏陶。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
21、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 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
22、,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 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
23、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3) 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 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
24、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是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降雨量、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 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二级 下册 单元 教材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