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乘法一、单元知识体系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以及几百乘几十(30050)、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10025)、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46010)的口算。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也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单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本单元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第二段教学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最后安排了练习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
2、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二、思想方法渗透1注意把学习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首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发展数学意识。其次,在学习乘法计算后,适当安排一些显示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去解决,体验乘法计算的应用,感受学习计算的意义。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以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三、教材练习安排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
3、,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末尾有 0 的乘法让学生尝试、思考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安排了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数的末尾有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前的数对齐相乘
4、,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的乘法笔算。因为积后面要添两个,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明白可以先算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有几个,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的一个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应该个,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利用题组练习学会新的口算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由于学生曾经在口算末尾有的乘法时掌握类似的笔算,同时又有了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的经验,因此教材把这类口算安排在练习里,通过题组带出新的口算,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如P第
5、题,可以联系几十乘几、几十乘几十来理解几十乘几百的口算方法;P6第题通过比较、口算,用每组第一题计算,类推出下面两题的计算,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再通过第题的口算进一步巩固方法。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 一方面,通过计算比较,感受积的变化规律。P5第题通过填表、比较,可以体会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并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简便算法。另一方面,用题组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新的口算。以上所说的口算,也是通过计算、比较,体会新的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如P6第8题,就是安排题组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与
6、中间有的乘法笔算过程的区别,进一步认识乘数中间有时,要按笔算方法依次相乘,与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而乘数末尾有时,末尾的可以先不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0。通过比较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P8先通过第6题的题组比较,使学生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此基础上,安排第题让学生通过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四、典型案例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促进迁移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能列竖式计算下面的题吗? 出示:144 5 44 15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7、 提问:上面这两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144 5用5和144每一位上的数相乘;44 15先要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5去乘44,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44,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追问:为什么用十位上的1去乘44,乘得的数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表示44个十)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 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1. 提出问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读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8、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44 15)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就是求15个144是多少) 提问:144 15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3. 尝试笔算。 提问:你能用竖式算出144 15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练习,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 4. 交流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个10,1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9、 引导: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5幢楼共有720户)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 44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10幢楼共有1 440户)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得2 160,就是求出了15幢楼共有多少户。 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位数比两位数多了一个百位,乘的时候还要乘百位) 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1
10、)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 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 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把第二题309 26改成302 26)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校对。 提问:这三道题中,哪道题的乘数比较特殊?为什么?(乘数中间有零) 再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了三道题,做得非常好,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
11、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找错改错,再说说错在哪里。 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不过,为了不让小马虎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小马虎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积的末位与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都能算对。 学生独立练习。 提问:这三道乘法算式,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25 112) 再问: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 做
12、“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学生汇报后,提问: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 数量 总价。 五、 全课总结,知情共融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老师祝贺你们!谁能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评析 1. 在比较中建构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
13、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时,先通过两道不同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415,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
14、,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 2. 在比较中完善认识。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乘数中间有零,二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在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先让学生比较哪道题目的乘数比较特殊,再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时,
15、先让学生比较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再让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得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这样既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材中,都安排在体积计算之后。考虑到容量与容量单位在生活里经常出现,学生会经常接触,同时也和长度、质量的含义及计量单位一样,单独认识和学习是可行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容量,通过容量的多少又可以认识容量单位。因此在四年级单独列出一个单元教学。事实上如果学生具有了容量的概念,对于体积
16、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将成为认识“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段安排: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再通过例例分别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最后通过例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并学会简单的换算。本单元之后,还结合安排实践活动“美妙的杯琴”,让学生调整水杯里的水,制作“杯琴”,演奏简单的乐曲。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联系具体实际体验容量和认识容量单位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首先要了解容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容量这个词既可能有过接触,又是难以建立的一个概念。P10例题安排了三个小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在具体的比较中体验、感受容量的含义。先通过比较两个
17、茶杯哪个盛水多一些,向学生说明盛水多的容量比较大,体会杯子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大小。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小,了解容量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它的多少,感受计量容量也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的实际意义教材P11例题着重认识容量单位升。首先结合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体会升是容量的单位,提出升有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升”具体容量的大小;然后用量杯进行实验,认识棱长分米的容器的容量就是升,建立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同时联系常见的容器进一步体验升具体是多少,强化升的认识。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
18、、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材P15例题则是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同样先观察常见容器,体会毫升也是容量的单位;接着观察量筒里毫升的水,具体感知毫升的量,认识计量单位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然后进一步实验,通过数出毫升大约有这样的几小滴,具体感受毫升的量,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教材P16例题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亲身看到升正好是1000毫升,获得对升与毫升进率的认识,掌握升1000毫升。并在“想想做做”中安排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应用已有方法学会升与毫升的简单换算。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观察一些容器感受“升”是常见的量为了使学生深化对
19、升和毫升的认识,教材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了解升是生活里常用的一种量,如P12第题,通过观察一些容器的容量大小,了解容量单位升是生活里经常用到的一种单位。制作 1 升的量器和进行测量,强化 1 升的感知 加强对升的具体感知,是加深升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材在P13安排了例题,让学生自己制作升的量器,并平均分出几分之几升。这样的制作,一方面可以具体感受升多少,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制作的量具成为升的学具。教材还从量化升出发,使学生具体感受升,先用升的学具测量,具体描述升水有几杯,实际量化升有多少;再观察常见容器,进行估计、测量,形成升的空间观念,强化升的概念。观察常见器皿感受毫升是很小的单位 在认识毫升
20、以后,教材安排学生进一步观察,体会容量单位毫升。P16第1题,观察小针筒里那些注射液就有毫升,可以联系具体情境体会毫升是很小的单位;第题,操作、观察容器里很少的水就有50毫升,既体会50毫升的多少,也可以了解毫升确实是很小的单位;第题既要注意加深1升1000毫升的认识,又要注意体会毫升是很小的单位。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结合 1 升的认识进行估计,加强 1 升的空间知觉 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容量多少的空间知觉,是其重要目标之一。教材在教学容量单位升时,重视通过观察、估计升的容量,促使学生达成这方面的目标。例如P12第4题,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容器,估计容量比1
21、升大还是小,进一步体会1升的空间大小;P13例题中(2),要求学生先观察一碗水的多少,再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对升有大体的感受,并进一步用一些容器进行估计和测量,都有利于形成升的空间知觉。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除了加强升的空间知觉外,还多次通过观察进行估计、比较,帮助学生把容量进行量化,形成空间大小的空间知觉。如P14第12题,先用容器盛升水看看有多少,以此分别估计出这些常见容器的大小,用量化的方法感受空间大小;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估计、比较,感受容器的容量多少,促进空间知觉的形成。 联系实际感受不同容器的容量多少为了加强空间观念,教材还借助实际量具或通过操作,感受容量的多少,
22、以发展空间知觉。例如P18练习二第1、2题,根据容器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容量单位,体会升和毫升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量化,体会容器的容量多少;P19第57题选择容器、做量具、估计容器存水多少并实际测量,感受容量多少,发展空间知觉。4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注意综合性通过实践体验容器质地不同、盛水多少,敲击出的音也不同首先通过P20“敲敲听听”,感受容器不同,盛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不同;同样的容器,盛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从而了解用容器盛水可以敲出高低不同的音。教学时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的:根据发音的高低,可以用几个杯子做成“杯琴”演奏乐曲。这样才能使做杯琴的活动含有丰富的数学内容。通过制作“杯琴”
23、并演奏、演唱,体现内容的综合接着通过P21“编编唱唱”,组织学生用同一种杯子盛水,进行发音高低的调试,做出一个杯琴,编出乐曲一起敲一敲,唱一唱,使数学上认识的容量和演奏乐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杯琴的奇妙。第三单元 三角形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四 下册 单元 教材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