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1~12册“应用题教学”结构梳理表.doc
《苏教版小学数学1~12册“应用题教学”结构梳理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1~12册“应用题教学”结构梳理表.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册:跟原来的教材相比,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在“用加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安排上更加清楚。原教材过早地安排开放题以及图中带有括线、问号的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修改时着重理清题目的层次,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比较抽象,逐步学会用加、减计算解决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分四个层次安排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一层次,用图画呈现条件,不提问题,给出算式中的运算符号,只要求在算式的方框里填数。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说出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再说说用加法或减法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第二层次,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
2、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用三句话(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表达题意,并作出算法选择,列式计算。第三层次,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的一部分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第四层次,在学习进位加法时,用图画、对话或表格呈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安排让学生用三句话表述题意的内容。教学这样的问题时,应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并自主列式计算。此外,在每个层次里,都先在“想想做做”中安排答案惟一的实际问题,在一个学习阶段的综合练习中再安排答案不惟一的开放题。单元名称类型特征教学内容简要描述八看图写算式(40页)加法应用题,目标是: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加”的含义,并列出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为求总数
3、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八一图二式(48页)加法应用题,目标是: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加”的含义,并列出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为求总数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八一图四式(54)加法、减法应用题,目标是: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加”或“减”的含义,并列出相应的两道加法或减法算式(为求总数或部分数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八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61页)能看懂图中的已知数量和问题,列出求总数和部分数的算式。八连加、连减的实际问题(66页)看图说出连加、连减的图意,并列出相应的连加、连减算式。(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八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68页)看图说出加减混合的图意,并列出相应的加减混合算式。(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作铺垫)。八简单实际问题结构训练(89页)看图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八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93页)看图和图中对话,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八求总数的表格实际问题(93页)看懂表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完成表中填空。十二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列出正确的算式第二册: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本册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 改造“应用题”。 首先,不单独安排应用题单元,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
5、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其次,不教学成人思考出来的解题思路,在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前,教材在练习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公鸡与母鸡、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到教学例题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
6、数学计算题。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而其中许多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2. 安排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学生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认识人民币”的教材是以购物活动为主线编写的,在“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购物活动,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假日小队”和“快乐的队日活动”都用情境图展现内容丰富的小
7、队活动场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达了9条信息,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条信息,提出1个具体问题。教材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把这两次活动设计成综合练习,而是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第一单元:对于课本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其数量关系没有发展变化,仍然是上册学过的两种,加法求总数,减法求剩余。教学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审题,会说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去列式计算。这一单元仍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语,但有些题应口头作答,如P15第10题。第四单元: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
8、教学。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前两类仍是学过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第三类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安排了例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前边已经说过求原来有多少和求去掉多少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前者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总数,后者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这两种数量关系仍
9、然是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只不过是叙述顺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确是一种新的数量关系。下边分两个问题来谈。(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教学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五点: 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P58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
10、现后要予以引导。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即P61例题和“试一试”。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注意了三点:早作铺垫。P50,P60,在一年级上册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物品个数的差,可以领会公鸡比母鸡少几只以及母鸡比公鸡多几只的含义,知道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知道图中的哪一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这时只需观察画面填出得数,不必列式计算。这些图为学生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题目提供了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探索算法,不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讲述算理。练习题贴近生活,注意变式。所谓变式
11、,就是题中不出现“比多几”“比少几”之类的句式。如P63已知“做了24件上衣,35条裤子”,问题是“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实际上就是“求裤子比上衣多几件”或“上衣比裤子少几件”,P67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就会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比多比少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更贴近生活现实。第六单元:本单元虽然没有安排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但有些题目已知信息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如P77要根据问题找到画面中的人,再阅读他说的话,再从货摊上找到他所购买的商品及对应的价格,才能列式计算。P83、P84也有类似的情况,P92除了有类似情况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提
12、出问题。这说明教材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培养不是停留在某一难度上的大量重复练习上,而是尽量让题目更接近生活现实,增加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提供的情境中的问题,并参照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假日小队”是一次情境问题型的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些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小队开展过的假日活动,提出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单元内容类型特征内容简单描述一20以内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9页)能看懂图中的题意,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为求另一个加数的实
13、际问题作铺垫。一求部分数的表格实际问题(12页)看懂表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完成表中填空。一统计表形式的实际问题(15页)熟悉简单实际问题的结构,找到表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确列式。一开放性的实际问题(15页)能在众多的条件中选择合适的条件来解答有关实际问题。四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49页)是求剩余问题的逆思考,实际是以另一个角度理解求和问题。四求减数的实际问题(55页)与求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一样,实际上是求一部分数的实际问题。四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61页)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能找到题中的大数和小数,列出求相差数的算式。六求和、求差的实际问题(95页)能根据题中或表中的已知数据求两数之和、
14、差。第三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把认识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想想做做”与练习一里安排了许多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答,从而体会乘法的实际应用。练习题的设计大致有三个层次。(1)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继续体会乘法的意义。(2)根据图画里“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初步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这两题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只要求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因为解决实际问题只需要一次列式计算,至于写两道乘法算式中的哪一道,由学生自主选择决定;二是乘法算式的积是从图画里看出来的,或者通过连加算出来的。(3)整理乘法问题情境里的信息,并
15、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第6、7、8、10题都属于这一层次。这些题的整理信息是为了理解题意,顺利找到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从而采用乘法解决问题。第二单元:本单元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在练习中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1)图画和括线呈现的问题,如第15页第6题。这样的问题在“认识乘法”里已经安排,现在教学应注意算式的得数不能从图画里数得,也不能用加法算得,要用乘法口诀计算。 (2)图画和对话呈现的问题,在第16页及后面的练习中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其中的求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据此列式计算。有些题的图画里能直接看到几个几相加,如第1
16、6页第79题;有些题要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几个几相加,如第16页第10题,第18页第5、6题等。教材先安排能直观看到几个几相加的题,再安排体会几个几相加的题,重视了对乘法数量关系的分析。 (3)组织乘法问题和加法问题的比较,如第20页第8、9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其中一小题的加数相同,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另一小题的加数不同,只能用加法计算,不能用乘法计算。通过这些对比,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应用。第8题用图画呈现,加数相同和不同很直观。第9题用对话呈现,加数相同还是不同需要体会。 (4)安排实践活动,在开放的情境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
17、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第五单元在练习中出现的应用题,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
18、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0题把15盆花分别平均排成3行或者5行,计算每行的盆数,为第11题的估计作了有益的铺垫。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 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单元名称类型特征内容简单描述第一单元乘法应用题乘法
19、算式要依据“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写,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在写乘法算式前先找到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第二单元乘加、乘减应用题这样的类型都是既巩固了乘法的知识,又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埋下了伏笔,要求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渗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乘法应用题乘法应用题第四单元除法应用题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要让学生讲清表示什么含义。第五单元乘、除法应用题综合应用乘、除法知识,主要要训练学生熟练地说清数量关系,并且能根据具体情境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四册:第一单元: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
20、际问题。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单元: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
21、 第四单元: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低年级学生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为此,教材先把摆花片的活动作为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把进行比较的两种花片排一排,直观地认识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可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可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算法,又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在确定算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避免了繁琐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时,要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要引导学生通
22、过操作求得答案;第二,要通过对操作过程和方法的进一步分析,帮助学生在摆法与算法之间建立联系。第六单元: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结合计算教学,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安排了很多可以用加、减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时,可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措施:第一,启发学生把不同情境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相似的数学表达。如,一件毛衣原价154元,现价110元,要求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元,就是求154与110相差多少元;而女宇航员把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提高了多少天,也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第二,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加减数量关系的经验适当类化。大体说来,
23、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数量关系有两类:一类涉及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一类涉及两个数的差比。可以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对上述分类有所认识。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如第53页第4题,第57页第9题等。第八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12 应用题 教学 结构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