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毕业论文.doc
《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摘要: 美育是一种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则是对小学生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语文教材的朗读又是小学语文美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但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较少注意,表现为或者对此缺少理论探讨;或者忽略实践环节,凡此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美育的效果。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探讨课文朗读同美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它对于小学学生的审美启蒙的发生过程,实施美育的一定条件、技巧与原则等,为将美育真正实施于语文课堂做一些实际的摸索。关键词:美育;朗读;意境 Build “Dramatically” The Classroom wit
2、h The Emotion And The Wisdom - - To Try to Discu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Reads Aloud The Easthetic Education QuestionAbstract: The esthetic education is one kind devotes to huma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education.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is implements the esthetic education
3、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an important link.But reads aloud regarding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also i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sthetic education extremely important method.But since the long-time people little have paid attention regarding this, display for or lack the theory discuss
4、ion regarding this; Or the neglect practice link, every this all to a certain extent weakened the language esthetic education effect.This research attempts theoretically to discuss the text to read aloud the sam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inner link, in particular it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
5、dents esthetic initiation occurrence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esthetic education controlled condition, the skill and the principle and so on, for makes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rue implement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ome actual fumbles.Key words: esthetic education; reading aloud; ideal cond
6、ition目 录一、美育产生的背景及含义.(2)(一)美育产生的背景.(3)(二)美育的含义.(4)二、现今小语朗读症侯分析.(4)(一)纸上空谈.(4)(二)蜻蜓点水.(4)(三)力不从心.(4)(四)时间短缺.(4)(五)流于形式.(5)(六)范围狭小.(5)(七)缺少指导.(5)三、语文朗读的美育.(6)(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6)(二)怎样使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6)1.激发学生朗读欲望.(6)2.从朗读中体会内容.(6)3.从重点字词中读出真情实感.(7)4.形式多样的朗读技巧.(7)5.创设情境.(7)(1)带领学生感知美.(9)眼观六路.(9)耳听八方.(9)心手并用
7、.(10)(2)引导学生体会美.(10)口不绝吟.(10)手不停批.(10)(3)在表演中感受和创造.(11)四、展望.(11) 语文美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应包括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本科生,对此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因此,本人的研究课题是“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我将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小学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对此课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寻求解决问
8、题的新思路。论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美育的发展背景及含义先进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怎样把美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对未来的展望。一、美育的发展背景及含义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蕴含的内容越丰富,思想越真挚,情感也就越强烈。要想有效的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抓住其蕴藏的美,单单依靠老师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师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把文字符号在内心的体验,将感情内化,再使之转化为语言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加以自身地理解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
9、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先要了解美育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含义。(一)美育的发展背景 美学是美育的起点,美育是美学的归宿。美育在理论上是美学的,在实践上是教育的,美学和教育的结合就诞生美育,因此美育是美学的应用科学。百年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所作的反思采取了三种形式:批判、建构和发扬。而其中每一种形式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的: 1.从本世纪初到1949年为批判期; 2.80年代为建构期; 3.90年代为发扬期。百年美学得以崛起,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从一开始便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有力触动。在此之前,少数敏感而睿智的美学家曾经意识到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只是到了王国维,事情才有了明显转机。
10、注释: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出版社1988年版。王国维曾直言指出传统学术的重大缺陷,他说:“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析之二法”,“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而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之地位也。”他进而探寻改变这一状况的方略并身体力行之,即引进西方学术思想以批判、修正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注释: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陈寅恪曾总结王氏学说所取得的三大进展,其一即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
11、文艺批评与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王国维在这方面的理论开拓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他与同辈人以及继起者引进国外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所作的重新阐释,成为百年美学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百年美学反思特征的另一表现在于它以某种既定观念去整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资料,建构系统完备的中国美学史。虽然人们对于上述思想方法如何表述尚存有分歧,但就80年代出现的一批中国美学史研究著作来说,从美学史资料的取径却并无二致。 到20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百年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又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那就是中外比较美学的迅速崛起,它将中国传统美学放到整个世界美学的大范围去衡称、对比,进而阐发其现代
12、意义,探寻它与世界美学相互对话、交流和融会的可能性。中外美学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而在更高层次上达到融合,借鉴国外美学以推动中国传统美学的变革和创新,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使其现代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光大;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我国美学的特殊规律和特有风范,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二)美育的含义 童庆炳: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最早由德国诗人、学者席勒在哲学家康德的思想的启发下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探讨人生的自由之径是怎样达到的,所谓自由之境是指摆脱功利束缚、困扰的人生状态,而艺术教育是达到这一境界的
13、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席勒的美学思想成果。我们在此提出的美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注释:选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0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
14、者的创作意图及所内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话虽如此,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二、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分析。(一)纸上空谈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加上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二)蜻蜓点水学生
15、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要范读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三)力不从心小学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自身的由于受地域限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地区的教师甚至干脆使用方言上课;这种被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
16、佳。(四)时间短缺 老师在忙于利用短短40分钟的语文课堂向学生“传道授业”,对于学生朗读练习往往是匆匆掠过,但他们忘记“雁过无痕”的道理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注明拼音。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一个指令是的手势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便只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理解性的朗读,要求学生简单看一遍,学生还没有消化,把感情内化,教师便结束了本课的学习。直接把知识要点让学生像机器一样的记录下来。完全没有思考的过程。只是机械的背诵着老师给的知识,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完全不理解记录的内容。注释: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央
17、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但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出的遗忘曲线表明:无符号记忆,记得块,遗忘得也快。可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五)流于形式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使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六)范围狭小不管是检查性的
18、朗读还是讲析、理解性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关注几个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七)缺少指导首先,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实际上,这是老师对“品读”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此外,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或“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形式化的引导,导致朗读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
19、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领。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读感叹句时,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有时,学生朗读时分寸感很差,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张一弛极为难受。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停顿,有的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不会代表“角色说话”,只是刻意模仿人物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领略了美、鉴赏
20、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朗读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三、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朗读活动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注释:童庆炳: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在此过程中,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因此,朗读无疑成了最佳途径。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维联系起来,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但这需要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二者缺一
21、不可。(二)怎样使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1.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学生对书的朗读多了,自然就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警句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到日常谈话、回答老师的问题,复述课文和写作中去。所以,让学生明白到这个道理是必要的。一般说来,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为了提高他们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我所在实习学校多次开展朗读比赛、口语交际、背诵唐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情操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2.从朗读中体会内容。在朗读中,我很注意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朗读知识的技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情感和智慧去营造“有声有色”的课堂试谈小学语文朗读中的美育问题 毕业论文 情感 智慧 营造 有声有色 课堂 小学语文 朗读 中的 美育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