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8 路线选择及合理性分析8.1 项目方案概况通过方案比选,拟定的比选方案均能使G205山深线绕避高新区及博兴县城区,符合G205山深线基本走向;虽然方案A路线稍长、投资稍高,但在滨州高新区东和博兴县城区北形成新的过境通道,未来通过市政路网与本项目衔接,方便滨州高新区和博兴县对外出行,与区域路网布局协调性方面较优,兼顾了滨州高新区和博兴县经济发展对本项目的要求;路线布设利用滨州高新区规划预留过境通道及部分已建道路,符合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占用农用地少,对现有农田灌溉系统切割较少,是高新区及博兴县均倾向的方案,故本报告推荐方案A。线路具体走向详见图8.1-1。
2、8.1.1 起终点及主要控制点1、起终点推荐方案起点位于G205山深线与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北端连接线交叉处(G205山深线K546+979),相衔接的G205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米。终点位于G205山深线与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交叉处(G205山深线K587+268),与相衔接的G205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5米。2、路线走向路线起于G205山深线与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北端连接线交叉处(G205山深线K546+979),利用滨
3、州黄河公铁大桥和北端连接线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沿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向南,于黄王庄村南上跨滨小铁路,利用滨州高新区预留东过境通道向南,经高庙李家村东、八甲村西,于九甲村南下穿在建长深高速,于赤张村南上跨北支新河,经巩庄村东北、范王村西,于太平村东路线转向东,上跨引黄济青干渠,于高家村西上跨张东铁路,西接S228黄临线,利用现有S228黄临线加宽至现有S316寿高线,后沿S228黄临线向南至南门村,路线转向西,利用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至G205山深线,止于G205山深线与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交叉处(G205山深线K587+268)。路线全长42.168公里,其中新建段22.516
4、公里,加宽利用段15.794公里,完全利用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及连接线3. 858公里,完全利用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2.056公里。3、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终点、滨州黄河公铁大桥、滨州高新区预留东过境通道和沿线村庄。8.1.2 建设规模、技术标准推荐方案路线全长42.168公里,其中新建段22.516公里,加宽利用段13.738公里,完全利用段5.914公里;路基土方1378.834千立方米;路基排水及防护295.10百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894.460千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22.810千平方米;桥梁总长3409米,其中特大桥1116米/1座(小清河特大桥加宽利用)、大桥1473米/3座
5、(加宽利用1座)、中桥527米/9座(加宽利用1座)和小桥293米/16座(加宽利用1座);涵洞92道(加长利用47道);互通立交1处(AK12+007、下穿在建长深高速);分离立交2处(AK5+555上跨滨小铁路,AK20十050上跨张东铁路);平面交叉31处;永久用地210.6107公顷(其中新增用地137.9443公顷);收费站2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1处);养护工区1处。完全利用段无工程量。本项目拟采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14)规定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终点段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5.5米;收
6、费站至寨郝村段采用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3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小清河特大桥设计洪水频率1/300,其余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100;小清河干流按III级航道预留净空,通航净空采用60.07.0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按相关规定执行;起点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完全利用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及其连接线,维持原技术标准不变。表8.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8.1.3 路基工程1、路基断面形式推荐方案采用整体式路基,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南门村段路基宽度采用25.5米,其中中间带为0.5+2+0.5米、行车道为223.
7、75米、硬路肩为23.0米、土路肩为20.75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8.1-2所示,收费站至寨郝村段路基宽度采用33.0米,其中中间带为05+2+0.5米、行车道为233.75米、硬路肩为23.0米、土路肩为20.75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如图8.1-3和8.1-4所示。图8.1-2 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新建路段)图8.1-3 双向六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新建路段)图8.1-4 双向六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加宽路段)2、路拱坡度一般路段,路缘带、行车道和硬路肩横坡为2%,土路肩为4%;超高路段超高侧、路缘带和硬路肩同行车道一起超高,土路肩保持向外4%不变,另一侧与一般路段相同。3、路基边
8、坡及用地范围路基边坡采用1:1.5,公路用地范围为边沟外1.0米。4、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基填筑前应挖除20厘米表层种植土,种植土可用于路基边坡绿化,然后进行填前夯实。直接用作路基填筑的填料,其液限应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路基填土应分层碾压,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强度及路基的压实度按表8.1-2执行。表8.1-2 路基压实度表5、路基路面排水全线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应与桥梁、沟渠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排除路基、路面雨水,同时不影响沿线农田排灌。(1)路基排水:一般路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梯形边沟,内边坡1:1.5,外边坡1:1,并采用空心六角砖护砌。城镇或村庄路
9、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矩形盖板边沟。铁路分离立交桥两端路基路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梯形浆砌片石边沟,内边坡1:1.5,外边坡1:1。(2)路面排水全线路面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在超高路段的超高侧,路面水汇至中央分隔带,由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排出;另一侧与一般路段排水原则相同。(3)中央分隔带排水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采用凸形,在分隔带底设置纵向和横向排水管,将渗水汇集并引出路基。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采用浅碟式,中间设置集水井,将水汇集至集水井后再由横向排水管将其排至路基外。6、路基边坡防护项目区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路基防护设计应以舒适、协调为原则,遵循生态防护与景观设计相
10、结合的设计思路,使公路景观与公路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协调一致。沿线地形为黄河冲积平原。干湿类型为:干燥或中湿,植被成活率高。边坡率的取定及防护工程方案将充分考虑以上特点,采用植物(乔、灌混合)及植草防护为主。(1)护坡道填方路基坡脚处设置1.0米护坡道,并采用植草防护,并结合景观设计栽植常绿乔木、灌木。(2)路堤边坡路基边坡的防护形式以力求多样化、绿色化,做到路景配合,使路线与环境协调为原则,结合本地区路基填料、气候特点及工程经济等因素,具体采用如下防护形式:路堤边坡高度H4米时采用喷播草籽防护;路堤边坡高度H4米时,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路线经过池塘及易积水路段,设计水位以上50厘米至淤泥底面
11、采用浆砌片石防护,以上部分防护同正常路段;桥头段路基无冲刷要求时,锥坡后10米长的路基采用M7.5浆砌块石+植草防护。有冲刷要求时采用浆砌片石防护。7、取土方案及节约用地措施项目所在区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拟建项目路基填料采用引黄济青渠首沉沙池清淤弃土和挖除旧路废弃的基层材料。8、不良路基处理工程(1)浅层软基处理路线大部分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且处于稳定区。选线时对多数水塘、水坑进行了有效避让,但仍需穿越少量不良地质路段。浅层软基处理拟采用水泥固化土处理。(2)路床处理为提高路床强度,对全线路床顶部以下040厘米做8%掺灰处理,路床顶部以下4080厘米做6%掺灰处理。(3)水泥搅拌桩沿
12、线部分路段穿越鱼塘、水塘及苇塘等较深积水地段以及填高较高的结构物台背区进行水泥搅拌桩处理。8.1.4路面工程1、自然环境路线所经区域位于山东省北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年平均气温12.10。公路自然区划为II4区。2、设计理论及技术标准路面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设计交通量,使用要求及土质、气候、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按照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合理确定路面形式,并根据土质情况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国内路面结构、材料的新发展及山东省己建公路的实践经验,因此拟建公路推荐采用沥
13、青混凝土路面,收费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3、路面各结构层方案比较(1)面层高等级公路中使用或正在试验使用的面层的混合料型式主要有AC、SMA、OGFC等。SMA路面较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抗压强度、耐高温稳定性、水稳性、抗滑能力、平整度和抵抗收缩变形的能力等路用性能上要好,SMA路面对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高,对施工工艺要求也高,价格相对要高。AC-13沥青混凝土抗滑性能较好、工艺成熟、造价相对较低,但抗车辙能力相对较差。其他密级配类型的混合料性能满足要求,造价、施工要求相对于SMA稍低一些;多空隙混合料目前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综合分析本项目的实际,考虑项目重载交通较多,确定上面层采用4厘米细粒式改
14、性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13),下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AC-20)。表8.1-3 上面层方案比较(2)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早期强度大,施工工艺简单,施工经验成熟,但半刚性基层开裂问题一直是该种结构无法克服的缺点。通过对滨州地区近几年修建公路情祝的调查,水泥碎石基层路面反射裂缝较少。加之,滨州地区降雨量不大,气候较干燥,不易产生反射裂缝。故本次设计推荐采用2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下一阶段设计中注意采取掺加粉煤灰等措施控制水泥碎石的反射裂缝。(3)底基层根据理论分析,若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之间是连续体系时,沥青层多数处于受压状态或出现较小拉应力,而半刚性材料层主要承受拉应力。如果上
15、下层间模量比越小,随着沥青层剪应力增大,则下层拉应力会越大,当半刚性基层刚度越大,则半刚性基层会越容易开裂,形成反射裂缝,破坏路面。因此,半刚性基层的刚度不宜太大,或者各结构层间模量逐渐递减路面结构方案,可使结构层受力更合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第4.2.2条提出“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模量比宜在1.53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0;底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宜在2.512.5之间”。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二灰稳定土可以有效的实现模量过渡。因此本设计底基层采用18厘米二灰稳定土。考虑到本项目部分老路沥青层和基层拆除后,若完全废弃将对环境
16、造成一定的破坏,拟将旧路沥青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铣刨料掺入一定比例的碎石、砂、水泥,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做成水泥稳定再生料底基层(冷再生混合料),作为加宽路段的底基层,厚度18厘米。(4)挖除老路面结构材料的循环利用本项目共挖除原有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10063立方米,二灰碎石52952立方米,石灰土24918立方米。为节约筑路材料和减少老路废弃路面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对于沥青面层铣刨料经处理后用于底基层,二灰碎石和石灰土用于加宽路段的路基填筑。4、推荐方案路面结构根据自然条件和远景交通量发展需要,并结合山东已建成的多条一级公路的路面结构情况进行分析,本项目主要路面结构组合如下:(1)沥青混凝土路面
17、: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厚4厘米;下面层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厚6厘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底基层二灰稳定土,厚18厘米。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4厘米。(2)收费站、重要平交口水泥混凝土路面:上面层为钢筋水泥混凝土面板,厚30厘米;下面层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厚4厘米;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底基层为二灰稳定土,厚18厘米;路面结构总厚度为70厘米。路面结构如图8.1-5所示。图8.1-5 路面结构图8.1.5桥涵工程1、设计技术标准(1)汽车荷载等级;(2)环境类别:II类;(3)设计洪水频率:小清河特
18、大桥为1/300,其余桥涵为1/100;(4)桥梁宽度: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南门村段桥梁宽度为25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寨郝村段除小清河特大桥为42.5m,其余为32.5米;完全利用段维持原桥梁宽度。(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2、沿线桥涵概况本项目京博集团至兴博三路段利用原S228线位,兴博三路至寨郝村段利用原S233线位。沿线老路的桥涵分布为: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3座,小桥4座,涵洞47道。原S228段桥涵建成于2006年,桥涵汽车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原S233段沿线桥涵建成于2013年,桥涵汽车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3、桥涵设计原则(1)
19、桥涵设计满足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要求,采用标准化、集中预制装配、便于施工及养护的结构形式。(2)加宽利用段桥涵的新建部分与既有桥涵结构连接时,既有桥涵极限承载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满足原设计标准要求。(3)本项目加宽利用段既有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均为公路江级;既有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1类、2类的原位利用;对于评定为3类的桥梁,由于均存在板底横向裂缝的病害,采取板底粘贴玻璃纤维、更换桥面铺装等加固措施只能延缓病害发展,无法根治,而且加固费用较高;考虑到两侧加宽后,加宽部分与加固利用部分的承载能力和使用状态存在较大不同,且加固利用部分存在后期养护维修
20、费用高、拆除新建困难等不足,从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考虑,对本项目评定等级为三类的桥梁拆除新建。涵洞技术状况评定为1类的原位利用,2类的经维修后利用,3类的宜拆除新建。(4)桥长及跨径布置应满足水文设计要求,参照河道附近己有桥梁跨径布置情祝,尽量不压缩河道断面,并结合当地主管单位意见,以保证满足泄洪、排涝、通行的需要。4、新建桥梁方案(1)上部结构当跨径大于8米且小于等于20米时,采用预应力硅空心板结构;当跨径大于20米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2)下部结构根据沿线地质条件,采用柱式墩、柱式台或肋板台。基础采用桩基础。图8.1-6 桥梁标准横断面(一)图8.1-7 桥梁
21、标准横断面(二)5、老桥处理方案(1)三号干渠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320m预应力硅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2)原S228新博线K100+946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钢筋硅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3)引黄济青II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3-16m预应力硅实心板,下部构造
22、采用桩柱台,桩基础。(4)原5228新博线K101+041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8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钢筋硅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5)支脉分沟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9.5m,采用210m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6)原5228新博线K101+957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
23、钢筋砼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7)支脉河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9.5m,采用620m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8)小清河特大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小清河桥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17m,跨径和原桥相同,下部采用肋板台,桩基础。小清河桥两侧加宽部分与原桥分离间距0.5米,单侧加宽宽度为0.5m(护栏)+0.25m(C值)+0.5m(左侧路缘带)+3.75m(行车道)+3.0m(右侧硬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公示 山深线滨城梁才至 博兴 湖滨 改建 工程 路线 选择 合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