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老师:唐代兴 作者: 准考证号:内容摘要:朗读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朗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多种形式 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领会诗文所创造
2、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 朗读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深入地思考了。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著作:吴丽娟,朗读的要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3、年版,第10页。尽管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说话。一般的说话是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实生活中除了哑巴人人都会说话,而且有些文盲都还能说得头头是道。朗读是要借助于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说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除了用眼,还要动脑,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获得了知识,还将信息传达给了倾听他朗读的其他孩子。前者是用口语在交流,而后者是将别人的文章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诗文语气连贯,并能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他将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过程中,学生本身也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
4、默读较朗读程序大大简化了,速度也提高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总之,朗读是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语言文字加以理解,再将其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们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锻炼。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搞活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文中语句的语气、语调、语感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并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1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
5、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2著作:刘梅等,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
6、读来判断。朗读时学生的眼、脑、口、耳都必须协同活动,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都会将眼睛所看到的文字通过大脑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后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2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3著作:王海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学生们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留下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4著作:吴颖,谚语集锦,朝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5页5著作: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
7、页6著作: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7著作:刘梅等,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语言材料词语、句、段、篇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记忆。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和作文能力。对此张中行先生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
8、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3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8著作:裴松,三国志,天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即说明了这个道理。4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用这些经验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
9、,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 现今小学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教育
10、更高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只注重表面形式 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同时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就无从把握课堂组织教学的节奏,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
11、读方法。2朗读时间不充足 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训练时间较少,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老师就“啪啪”拍手示意学生停下,进去下一环节的学习,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而已。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一组读了二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在多读、多练,如果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那与念经有什么两样?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
12、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如果在朗读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做记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学生参与朗读面窄 通常每个班的差生在朗读时吐字不清,笑话百出,浪费时间,会使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因此,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都往往会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朗读面窄,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人人会读呢?5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