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ppt(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绪论,主要内容:第一讲诸子百家争鸣与融合乱世绽放的文景第二讲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第三讲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第四讲法家新势力的崛起第五讲道家隐士风度与哲人智慧第六讲兵家以战争的观点看世界第七讲杂家诸子百家的汇流与融合,一、先秦诸子百家概况1、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分类(关于诸子百家的界定)(1)诸子与“士”的兴起有关。“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2)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微,“王官之学”发展到“学术
2、到民间”。,第一讲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何谓“百家”?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歆、刘向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界的基础“话语”。各种讨论到“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于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几家。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名词。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时期,表示思想团体的“家”至少有两种意涵:一种是针对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而言的;一种是针对有相近的学术宗旨、学术兴趣、学术问题的学者群而言的,不必然有师承渊源。前者为本意
3、,后者为引伸义,外延较前者宽泛。,战国时的诸子,显然更重视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这一意义上的“家”。这样的一“家”之所以成其“家”,在于独立的思想观念和延续的师承渊源。因此,“百家”是泛指当时诸多的学派,每一个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都可以成为一家。从这种角度来看,说先秦有“百家”,决不是什么夸张之说。,2、诸子百家历史使命及其文化价值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说:“吾国学术。大略可以分为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
4、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避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但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文史学家罗根泽把我国学术思想分为四期:(一)自上古至东汉末,为“纯中国学时期”;(二)自魏初至五代末,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三)自宋初至清中世,为“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期”,或称“新中国学时期”;(四)自清中世至现在,为“新中国学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这两种说法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要找“纯中国学”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两汉时期;如果我们要从纯中国学里面找最具原创性质的学术的话,需要把目光投向先秦的诸子百家之
5、学。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最纯粹的表征。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儒、道、法、墨等家,深刻影响了他们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模式。,1、百家争鸣盛况与互相影响(学术自由)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宽容的学术政策与百家争鸣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无论是战国早期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的“咸阳之学”,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诸侯国对“士”都给与优厚的待遇。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
6、“合者留、不合则去”。促进了各国人才的流动。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诸子们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学术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争辩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错综复杂、异常活跃的几面。,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2、诸子百家的互相融合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互相诘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在争鸣的过程中,各家还有互相影响的一面。如稷下学宫,道、法互相影响;儒、法互相影响;儒、道互相影响。,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百家争鸣”一方面互相诘难、彼此交锋;一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渗透,由“百家争鸣”
7、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百家的融合,从而导致中华大一统的局面,这才是对“百家争鸣”的全面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百家争鸣为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创造了先决条件。,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就中国文化的整体形态而言,先秦是一个黄金时代。诸子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政治、人性、教育、科学、军事、逻辑等诸多领域,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超越同时代人的睿智卓识,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他们之间的特列争辩,形成了令人关注而又向往的争鸣格局。,二、如何看待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
8、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最为密切。“文化中国”声教被及四海、泽惠禽兽,以和谐方式解决夷、夏关系,这信念被儒家学者不断强调,赋予中华民族强烈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的意识,使中国文化极富包容性与同化力。儒家“大同”思想和“民本”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二,儒家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基本认识;其三,儒家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其四,儒家在政治文明方面亦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均有一定启迪意义。如以德治国。,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以
9、老、庄为最主要代表的道家而论,在完善个体人格、优化民族性格、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至少可以发挥许多积极功能:其一,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既表现为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尚品德,又表现为较强的心埋适能力。其二,老子、庄子等道家人物提倡的抱朴守真、谦下不争的思想主张本是来自于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故而能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发挥秋极作用。其三,道家追求对于“常道”、“大道”的认识和体悟。其所谓“常道”、“大道”乃是世界本质即自然万物根本规律或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我们应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形成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之学都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
10、精神的“思想基因”,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诸子百家学说与先秦文化精神,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1、“儒”的起源甚早 儒的原始含义是周代学校里的教师,在当时他们以六艺教育贵族子弟。在周代,儒其实也是王官,或者说史官。“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君子儒是精通六艺,而且道德高尚,能治理国家。小人儒是指能替人办理丧事、相礼为生的人,只满足于温饱,没有高尚的道德。,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2、孔子大办私学 由“学在官府”到王官下到民间的过程中,私人讲学兴起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就是在私人讲学的风潮中贡献最大的一个。孔子
11、倡导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开了先河。孔子大办私学,使儒由一种职业升华为一个学派成为可能,这也是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3、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 儒家产生于鲁国,这要从鲁国特殊的地位说起,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有“天子礼乐”和宗庙祭祀的官职、器物。鲁国的文化比其他诸侯国更为繁荣。鲁国便具备了产生儒家的良好条件。,第二讲 儒家先秦崛起的第一学派,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生平介绍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与苏格拉底的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的影响,相仿佛。冯友兰,二、儒家学派
12、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教育实践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教授老儒,其根本的教育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其内涵可以从多方面理解:首先,这意味着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国籍,对所有的人都加以教育。其次,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或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的加以教育。(仲由、子贡与南郭惠子的对话),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教育实践2、科学的教育方法 针对学生智力、个性的差异开展教育活动。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强调学和思结合起来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13、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1、礼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倾向于用礼来界定自己思想中所有的重要范畴。比如:克己复礼(仁)、“礼以行义”(义)、“礼所以制中也”(中庸)。孔子生活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认为原因是名实不符,通过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备,并希望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通过儒家典籍考察,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规范,它既要求社会个体成员具备某种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具备某种合理性。,(二)礼、仁、义、中庸
14、、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具有多种内涵,首先,其基本的是对礼的内在自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其次,仁有时候超越克己复礼的根本含义,有关爱他人或者设身处地体贴他人的意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
15、的核心“近取譬”近取自己做比方。在这个意义上看,实践“仁”一点都不玄妙,或者说“仁”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你去追求便可以达到。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如果说“克己复礼”是仁德外向视角,那么“能近取譬”就是仁德内向视角。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把实践仁,成就仁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就是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历史上很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3、义礼以行义
16、要像对待仁一样守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见义而为才是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还有一个重要含义,是指人的物质欲望和追求合乎礼、仁、道等政教伦理规范。子曰: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4、中庸反对“过”和“不及”从本质上说,孔子的中庸是指人的德性符合礼的规范。即要求恪守礼并能秉持中庸之道,培育中庸之德,消除或弥补过或不及的偏失。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
17、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4、中庸反对“过”和“不及”如何保有中庸之德呢?就是要学礼和修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人只有以礼来守持自己的品行,才能够避免自己的偏蔽,达到中庸的境界。,(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5、德治孔子强调实行德治,可以使社会秩序和谐有序。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要想实行德治,统治者就要在政教伦理方面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也没有排斥过法治。只是强调刑罚必须以道德为根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前提
18、。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1、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学者和思想家,他通过教育来传播和实现自己的思想,造就了代代相传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1、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孔子作为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过开创性的、划时
19、代的重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大多数成为教育史上的至理名言;他所保存的古代文化典籍,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2、孔子之后儒家的分立与演变 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三)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2、孔子之后儒家的分立与演变 八派之中的子思氏、孟氏、乐正氏应当为一派,即思孟学派。曾子得到孔子正传的一位,发扬儒家“孝道”思想,“孝道”是论语伦理学的核心,古孝经孔子讲授,曾子记录的。八派中没有子夏氏,但这一派倒是很重要的,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时候受到魏文
20、侯的礼遇。子夏是由儒家向法家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人物,不彻底,没有完成转化。尚功利“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重势,主张利用权势来防止奸诈阴谋的发生。,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子思对中庸之道德弘扬及思孟学派1、思孟学派的客观存在“思孟之儒”指的是子思和孟子。思孟学派即是韩非子所说的子思氏一派、孟氏一派、乐正氏一派。,从师承关系上考察,荀子把曾子(参)看作是子思、孟子的
21、先驱。孟子一书对曾子、子思也是十分推崇,孟子一书中明确记载乐正克是孟子的学生。因此,子思、孟子、乐正克属于思孟学派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思想的一致性来看,孟子、子思思想一致,强调内省的认识途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无论是子思、孟子的伦理化五行学说对汉代董仲舒的影响,还是他们的心性说对唐代佛教禅宗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都是密不可分的。,2、子思突出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思曾受业于曾参,撰中庸,阐述、发挥孔子的“中庸”观,子思所撰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仅有3469字,却在儒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士人必读的儒经之一。提出了一个以“致中和”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所谓“致中和
22、”,就是要达到“中和”、极尽“中和”,与“中和”之用同义。“中也者,天下己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把孔子的“中和”即“中庸”之道提升到世界观高度,视为宇宙的本体和法则。,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冯友兰,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是一位对人性充满信心的思想家,他思想的第一要点就是张扬性善说。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23、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如同人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禽兽区别的标志,四者心中,孟子认为怜悯同情之心是最为重要的,是仁政产生的依据,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为什么有的人生性恶劣呢?孟子认为,天生的资质是善良的,不善并非是资质的罪过,而是因为不能充分发挥资质而是它陷于物欲的缘故。,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
24、智,我固有之 孟子的性善说在战国时期开始遭到误解,荀子就坚持性恶说。其实孟子性善并不是说人的本性原本整个就是善的,而是指人的本性中有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含有发展为善德的可能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四、孟子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1、性善说礼义仁智,我固有之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心性之学。孔子虽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言,但他并未详尽讨论过心性问题。孟子则始揭“性善”论旨,大倡其“心”说,真正开启了儒家心性论的先河。不仅肯定了人的本性之中有发展为善德的种子,而且更把这善良的本性视为人与非人的分水岭。所以,孟子主张人应该充分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并尽力扩充之
25、,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这种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心性观念,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2、仁政理论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他就有不忍人的仁政;以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很容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由长期休养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子百家 先秦 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1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