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3535675第二讲森林火灾的扑救(点击打开) .ppt
《2843535675第二讲森林火灾的扑救(点击打开)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43535675第二讲森林火灾的扑救(点击打开) .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森林火灾的扑救,陈钦华,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森林防火工作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一旦出现火情,就要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消灭在初发阶段。任何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森林火情后,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1.火场的组成森林火灾发生的现场,称之为火场。火场由火头、火翼(或火侧)和火尾三部分,火头位于火场的前端,是火向前延伸最快、火势最旺的部分,其方向与风向一致;火尾在火场后端,逆风蔓延,速度最慢,强度最小;火翼处于火场的两侧,与风向成垂直蔓延,速度介于火头与火尾之间,愈靠近火头部分蔓延愈快,强度愈大,而靠近火尾部分蔓延较慢,强度
2、较小。,火头,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火头是火场上火强度最大的部位,火头蔓延速度最快,是火场不断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火场全局的关键。火场上,有时只有一个火头,较大面积的火场,有多个火头。组织扑救森林火灾时,就是找准火头,不放过火翼和火尾,控制火灾的蔓延和发展。2.灭火的基本方法灭火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排除森林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一定温度)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火就能熄灭。因此一般采取如下三种方法。,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1)窒息法(即隔绝空气法):以隔绝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可采用土埋、化学灭火剂或扑打法。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火灾初期,当火灾扩大时,需要隔绝空气的空间过大,就有一定的困
3、难。(2)冷却法(使温度降到燃点以下):采取的措施是降低热量,如在可燃物上覆盖泥土、洒水、风力灭火等使燃烧物温度降低至燃点以下。,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3)隔离法(即封锁可燃物):使火与可燃物隔离而达到灭火。一种是使已燃烧的物质与未燃烧的物质彻底分离,建立防火线;另一种是增加可燃物的耐火性,喷洒化学阻火剂或水等使其成为难燃物或不燃物,起到隔离带作用。,一、灭火的方法和原则,3.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打早是指及时扑火,打小是指扑打刚发生的火;打了是指扑火的彻底性,既要扑打明火,又要清理暗火,消灭一切余火。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打早是灭火的前提,打
4、小是灭火的关键,打了是灭火的核心。,二、扑火准备工作,有森林的地方,有群众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除了要做好火灾的各项预防工作外,同时还应当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1.组织准备。扑救森林火灾的经验教训表明,发生火灾,临时动员群众扑火,不仅扑火战斗力弱,贻误扑火有利时机,而且扑火消耗增大,还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因此,扑救森林火灾应当逐步实行队伍专业化。,二、扑火准备工作,2.物资准备。首先要建立若干物资储备库,储备一定数量的扑火机具。其次是准备交通工具,每支森林消防队每队至少准备运兵车一辆,以及足够的燃油。第三是
5、准备通讯工具。每支森林消防队准备无线电通信设备若干台。第四准备生活劳保用品。如干粮、防火服、头盔、手电筒、毛巾,以及医药卫生救护用品等。,二、扑火准备工作,森林防火物资准备,二、扑火准备工作,3.制定扑火预案。预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简述林区的特点和林火发生的基本规律;区分各扑火队的任务,按就近组织扑救的原则,给扑火队落实防区,给每个林区落实扑火力量;落实扑火工具、车辆和燃油;落实包括扑火人员吃饭、喝水、救护、交通指挥等后勤保障;落实火灾现场通讯联络方式和人员;落实扑火指挥员(高空火场指挥员、宣传动员组、火情侦察组、通讯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等);规定火灾报告程序、指挥程序和扑火原则等。,二、扑
6、火准备工作,(2)制定预案的程序。由防火办同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写出预案的草案;召开森林防火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讨论通过;报请同级政府或以指挥部的名义颁布执行。,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1.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1)划分战略灭火地带。根据火灾威胁程度不同,划分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无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可以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时,火会自然熄灭,这是灭火地次要地带。先灭主要地带的火,后集中消灭次要地带的火。,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2)先控制火灾蔓延,后消灭余火。(3)打防结合,以打为主。在
7、火势较猛烈的情况下,应在火发展的主要方向的适当地方开设防火线,并扑打火翼,防止火灾扩展蔓延。(4)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火势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扑火指挥要纵观全局,重点部位重点布防,危险地带重点看守,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力量扑打火头,一举将火消灭。,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5)牺牲局部,保存全局。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火势猛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牺牲局部,保护全局的措施是必要的。保护重点和秩序是:先人后物,先重点林区后一般林区;如果火灾危及到林子和历史文物时,应先保护文物后保护林子。,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6)安全第一。扑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8、紧张的行动,往往会忙中出错,乱中出事。扑火时,特别是在大风天扑火,要随时注意火的变化,避免被火围困和人身伤亡。在火场范围大、扑火时间长的过程中,各级指挥员要从安全第一出发,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切实做到安全打火。,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2.扑救森林火灾的战术常用的扑火战术有以下几个方面:(1)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扑火队从某一个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这种战术选择突破点是关键,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多配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兵力。,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2)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
9、实施时,若干个扑火小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个地段,将火迅速扑灭。,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3)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时的实用战术。主要是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扑火,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一鼓作气扑灭火灾。蔓延强烈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4)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这种是将全部兵力部署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也不留后续
10、部队和清理火场队伍,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3.扑救森林火灾的几个阶段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扑救森林火灾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地进行。(1)控制火势阶段。控制火势阶段是初期灭火阶段,其任务主要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也是扑火的最紧迫阶段。,三、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和战术,(2)稳定火势阶段。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取更有效地措施扑打火翼(火地两侧部),防止火向两侧扩展蔓延,是扑火的最关键阶段。(3)清理余火阶段。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烧迹地上进行巡逻,发现余火
11、要立即熄灭。(4)看守火场阶段。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个h,中龄林、成龄林地起火监守24个h以上,方可考虑撤离,目的是防止余火复燃。,四、森林火灾扑救的方法,1.扑灭森林火灾的两种形式扑灭森林火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灭火方法,另一种是间接灭火方法。直接灭火方法是使用灭火机具直接与火交锋,使火停止燃烧。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弱度、中度地表火(人能靠近灭火),不适合猛烈燃烧地表火或树冠火。直接灭火法采用的机具很多,可以使用机械扑火工具,也可以用化学灭火药剂、水、土等。,四、森林火灾扑救的方法,间接灭火法主要是建立防火隔离带,如开防火线、挖防火沟、以火攻火等。它主
12、要适用于猛烈燃烧的地表火、树冠火和难灭的地下火。扑救林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灭火,二是间接灭火。两者要因地、因时适宜使用,有时可以单独使用,有时也可以结合使用。,四、森林火灾扑救的方法,2.因地制宜地运用直接灭火技术直接灭火方法主要用于扑救火灾初期阶段和火势弱、植被少的地方的火灾。(1)初期火灾,植被少、火势弱的火灾。扑火技术包括:对植被少、火势较弱的火灾,可以利用灭火工具直接消灭火焰。扑火力量充足时,可将火区分割成段,同时开展扑火作业,逐段逐片消灭。,四、森林火灾扑救的方法,扑火指挥技术包括:在火灾初发阶段,应迅速组织足够力量采取四面包围战术扑救,力争尽快将火灾消灭。最先到达的前线指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843535675第二讲森林火灾的扑救点击打开 2843535675 第二 森林 火灾 扑救 点击 打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5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