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 闽粤民居.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民居 闽粤民居.ppt.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民居-闽粤民居,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第一章 前言一、中国传统民居简介二、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第二章 闽粤民居概述一、构图和格局二、建筑风格及其艺术手法三、地理位置四、整体特点五、客家文化与民居第三章 福建民居一、群体组合二、结构材料造型三、福建民居的分类,目录,1、闽南民居2、莆仙民居3、福州民居4、闽北民居5、闽东民居6、山区木楼民居7、侨乡民居8、福建泉州红砖民居9、福建土楼10、永定客家土楼11、遗经楼和永隆昌12、圆形土楼第四章、广东民居一、村镇布局二、组合和空间三、设计及构造四、广东民居的主要类型1、广东省康海县传统民居,2、广东省梅县温公祠3、广东省梅县客家围垅民居4
2、、广州西关大屋5、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传统民居6、广东省潮州民居7、广东省梅县客家围垅民居8、广东开平碉楼,第一章 前言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种类繁多,形式复杂;民族文化,地域特色;选址讲究,环境风水;坐北朝南,采光通风。,一、中国传统民居简介,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五千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
3、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先秦(公元前二二一)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起,“宫室”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
4、式。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楼房里。且用于居住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二、中国传统民居形式,1、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5、。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2、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3、一颗印式 云
6、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4、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5、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7、。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6、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第二章 闽粤民居概述,一、构图和格局闽粤处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和暴雨,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因此,通风,防热,防台风,防暴雨,是民居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筑除了在平面布局,空间组合、构造处理等方面进行综
8、合考虑外,装饰装修也结合气候等条件进行考虑。为了取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民居大多结合天井庭园来布置。面向天井内庭的门窗,几乎占满了整个立面,而且门窗往往组成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室内利用屏门、屏风来组织穿堂风、屏门,屏风用通雕镂空处理。有些民居还在天花四周镂空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通风透气。,二、建筑风格及其艺术手法,闽粤两地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是由于特殊的文化群体客家人的大量存在,使得闽粤两地的传统建筑受到了外来中原建筑文化的冲击。两者在互相融合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结合点。但是不同地区的民居仍保持着本地区强烈的地方特色。闽粤文化以汉文化为主流,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著的越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民居在这文化
9、氛围中演进,又受到本地气候、资源、经济、技术诸因素影响,于是体现出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如源于中原地区的叠梁式木构架与南方的穿斗式并存,也有两者结合的做法。,三、地理位置,四、整体特点:,1、雅淡清爽的色调。民居多施青砖石脚的墙壁,碌灰筒白泥瓦屋顶,黑色或深色的桁条,桷板、门扇、窗框,白泥方砖墁地。尽管村质高档,做功精细,却因色调雅淡,显得端庄沉实,无喧闹、华丽、轻浮之感。在亚热带炎热的气候中带有清爽之意。2、紧凑的布局。传统民居以低层高密度的竹筒屋居多,西关大屋,前铺后居等亦是前后紧接,比肩接踵,即使是庭园住宅也是占地不太多而安排紧凑。3、玲珑通透的意境。缕空的花罩,挂落,通透的门、窗、
10、横披、栏杆、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玲珑通透的意境。厅堂较多,而且高大开敞。大门由脚门,趟笼和板门“三件头”组成,大白天可只关上通透的趟笼或平截高的脚门,以利通风散热及增加光线的透入。这与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传统及当地的气候有关。4、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与北方建筑的豪放粗犷有别,闽粤建筑较为精致细巧。正面的墙壁磨砖对缝,平滑如镜。白泥大阶砖墁地,拼接缝细如丝。墙上饰彩画,灰塑和砖雕,梁架和隔扇上施木雕,美不胜收。,五、客家文化与民居,在谈到闽粤民居的建筑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时,我们必须注重到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由中原迁移至岭南的民族群体客家人。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加上栖息地
11、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使他们保存了大量中原固有文化遗风和习俗。由于旷日持久的南迁经历,客家人保存的古中原文化还打上了移民特有的烙印。此外中国南部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使客家人所持有的文化蒙上了一层浓郁的南乡色调。因此,客家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脱胎于中原母体,又吸取了南中国文化的精华。客家人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无不渗透、交织着“慎终追远”的精神。从制家谱,立祖祠到设族谱,建宗祠的过程,反映了客家注重血缘关系的观念。客家人以祠堂为中心,聚族居的生活方式还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客家居住建筑的基本型制集合式住宅。其特点是:1.建筑继承中原传统布局方式,保持明确的中轴线;
12、2.用于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的正中央;3.建筑规模庞大,小可容几十人,大可容百人,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溶于一栋建筑之内。,第三章 福建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相地、平面布局和构成,单幢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方面,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筑屋、就地取材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它在历史上已形成了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乡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和民居模式,形成了融合乡土材料、传统技术与民间文化的建筑风貌和民居格调。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一部分的福建民居,既有上述共性,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先民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福建又是我国著名侨乡。祖籍福建的华侨、华裔约有五、六百万,占全国华侨及华裔总
13、数的四分之一。其数量之大,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大批华侨出国,沟通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带回了侨居国的建筑文化,在闽南侨乡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这种侨乡民居,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细部装饰方面又融进了侨居国家的民居建筑特色,同时也促进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形成了一批风格独具的建筑类型。,一、群体组合,福建民居由于全省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地形变化多端,交通不便,地区间交往甚少,民居建筑多因地制宜,自成传统,没有完全固定的程式。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福建民居大体上有城镇街坊型、村落型、台地型、山坡型及特殊地域的组合型等,他们都为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而充分利用坡地、水边等不易耕作的土
14、地营建民宅,既可就近耕耘,上山伐木,又有方便的水源,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福建民居村落均因地制宜、相地构屋、就地取材、因材施工。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使得各种民居村落或依山、或傍水、或组合、或分散,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组团结构,二、结构、材料、造型,福建民居中,在结构上穿斗式木构架居多。地方材料和色彩使用的不同使民居村落风格各异。如:客家山区采用生土夯筑的厚墙筑成四、五层的高楼,配上长长的出檐,显得浑厚,雄伟;泉州地区采用红砖配上块石,砌出各种花饰、图案,显得精致、秀丽;闽西北山区由于盛产木材,巨大的木构架或落地,或悬挑,或支撑,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屋顶组合也随之丰富多变,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居风格
15、。在色彩的使用方面,客家民居的土黄色、泉州民居的大红色、福州民居的灰白色,也让人印像极深。与地方材料直接相联系的是质感和肌理。对于民居建筑来说,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所能提供的天然材料自然也各不相同,加之绝大部分民居建筑又任其天然材料直接袒露,于是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三、福建民居分类,由于福建山地面积较大,民居建筑多因地制宜,自成一体。所以造成了多种多样的结构造形。现总结福建民居分类、分布及基本特征如下:闽南生土楼分布于南靖、永定、平和、华安、沼安、漳浦等县。平面以方、圆式集团民居,中轴对称、封闭式内院、防卫性强。造型以堡垒式方、圆状结构、外实内虚。夯土厚墙、内穿斗木构架结构
16、,灰瓦、黄墙。民居风格为古朴、粗犷、雄浑的风格。,1、闽南民居:,分布于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所属诸县,中轴对称、多进式套院、平面方整、封闭,有护厝。造型以双坡硬山、蝴蝶瓦、屋面及山墙曲线优美。在结构、材料上(红、青)砖、石、土等材料混砌,穿斗木构架,装饰华丽,雕刻精美。属坚实、华美、艳丽的民居风格。2、莆仙民居分布于莆田、仙游。平面以中轴对称、横向布局或独立成套、有护厝。造型为双坡悬山、蝴蝶瓦、屋面变化大、重视装饰。在材料、结构方面外夯土与块石混砌墙体、内穿木构架、装饰朴实。属朴实、淡雅、精致的民居风格。,3、福州民居:,分布于福州、福清、闽侯、闽清等县。平面以中轴对称、多进式套院,平面方整
17、,封闭。造型为双坡出山、蝴蝶瓦、封火山墙造型优美,注重门罩处理。在材料结构上以城市瓦砾土或金包银处理、穿斗木构架、外形朴素、门罩精美。属明快、简洁、素雅的民居风格。4、闽北民居:分布于南平地区所属诸县,平面为不严格中轴对称、纵向多进式套院、依山就势、层层抬高的特征。造型以双坡出山、蝴蝶瓦、重视山墙变化处理、注重门罩处理。材料结构上以外夯土围护、内穿斗木构架、外表朴实,木雕精美。属纯朴、实在、秀美民居风格。,5、闽东民居:,分布于宁德地区所属诸县。平面为中轴对称、封闭、方整。造型以双坡悬山或硬山、蝴蝶瓦,注重山墙装饰。在材料结构上以砖、石外围护墙,内穿斗木构架、装饰淡雅,属灵巧、朴实、庄重的民居
18、风格。6.山区木楼居:分布在闽西、闽北多木材山区。平面为矩形、架室二三层,或沿江边布局,多挑廊。造型为双坡屋大悬山顶、多有山墙面大披檐、上实下虚。在材料结构上以穿斗木构架、木或竹编泥墙、小青瓦或树皮顶。属轻巧、灵活、素雅的民居风格。,7、侨乡民居:,分布于闽南、闽东沿海地区。平面以中轴对称、封闭、方整、多中小住宅院。造型为中西合壁式,传统布局与西方装饰结合,在材料结构上为小型砖、石结构,穿斗木构架,材料中西结合,色彩华丽,装饰繁琐。属坚实、艳丽、精致的民居风格。8、福建泉州红砖民居福建泉州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的代表,也是整个福建最富有特色的民居形式。之所以说泉州民居在福建最富有特色,是因为泉州民
19、居使用的材料是我国难得一见的红砖。同时,因为他的这种显著地特色,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泉州附近沿海一带颇有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台湾,还有现今正逐渐被人们关注的厦门附近的一座小岛金门岛。,福建泉州红砖民居图片,9、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及特殊的一种建筑形式,特别是它的平面造型,令人惊奇于称叹,世人瞩目。福建土楼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永定县、南靖县、龙岩县、另外,在华安县、章蒲县、绍安县、平和县也有一定的数量。福建土楼的主要类型有五凤楼、方形土楼、圆形土楼等三种,其中五凤楼出现的最早,而圆形土楼出现最晚也最成熟的形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椭圆行、八卦形、半圆形、伞形等变异型的土楼。,10、永定客家土
20、楼,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建筑特点,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
21、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代表性的土楼五凤楼:比较突出的有裕隆楼、福裕楼等10多座。遗经楼和永隆昌:是以高大著称的方楼。两者主楼高五层半,占地都有一万多平方米。湖雷的馥馨楼:是没有石脚基的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永定还有10多座。圆形土楼:大部分分布在金峰溪流域的乡镇。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承启楼和环极楼等:是清初之前的土楼,建筑不仅高大、厚重,而且更
22、显古朴、粗犷。振成楼:是最富丽堂皇、最具代表性的圆形土楼,是客家土楼的精品,被称为“圆楼王子”。,11、遗经楼和永隆昌,是以高大著称的方楼。两者主楼高五层半,占地都有一万多平方米。遗经楼主体建筑成回字形,全楼有围墙整体防护,像一个大庄园。永隆昌是方楼与五凤楼的组合建筑。主楼有福盛楼和福善楼两座,合计有92个厅,746个房间,144座楼梯,7口水井。12、遗经楼福建方型土楼中,空间布局最妙,艺术格调最高,建筑气势最大的要数遗经楼了。它是土楼中难得的杰作。坐落在永定县高陂乡上洋村。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陈华兴所建,坐北向南,东西宽83米,南北长133米,占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遗经
23、楼的总体布局是“楼包厝,厝包楼”的形式。即四五层高的方楼包围着内院中心单层的方厝。方楼大门前面是对称布局的两组小四合院和两组两层的楼房,系家人学文习武的场所。形成前院空间丰富的层次与变化,更烘托出遗经楼的高大。,13、圆形土楼,在各类土楼中,最令世界各地游客惊叹的就是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圆形土楼。这种圆楼大部分分布在金峰溪流域的乡镇。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赢得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精彩纷呈的赞颂和比喻:犹如古罗马的城堡,直指云天;犹如黑色飞碟,从天而降;犹如朦胧古月,悬于东方;犹如一座古井,永不干涸;犹如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
24、大精深。,结构特点 振成楼的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是楼中有楼的二环楼。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砖木结构,有外土内洋之称。外环楼墙是当地取材的生土经加工后夯筑而成,墙内每10公分厚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筋,楼高19米。内外三环共有208个房间。第一层作厨房和饭厅,二层作粮仓,三、四楼则为卧室。每层楼有房间40间,配4付楼梯,按八卦方位设计,乾巽艮坤卦位为公共场所,分别为后厅、门厅和左右侧门;坎震况离卦方位为住房,各配楼梯,概设门户,户闭自成院落,卦门开连成整体,卦与卦之间设防火隔墙,建造成辐射状八等分
25、,每封之间设有男女浴室和猪舍。具有卦门开即连成一体,卦门闭则自成小单元。,大厅非常壮丽堂皇,天井中有两个小型的花圃作点缀,更显雅致。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代表日月。令人奇怪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东高西低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楼设有三道大门,为八卦图中的天地人三才布局,大门门板厚20cm,配用0.5cm的钢板加固而成,门内墙中埋有30cm方型门栓。大门一关,门栓一栓,楼内妇孺老幼则可高枕无忧了。平时楼内居民皆从左右两侧门出入,东方住户走地门,西方住户走人门,而天门则长年关闭,抑或要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大节日才
26、启开。但一般客人来则一定要开中门迎接,但有一规矩,一般客人开外环楼大门而内环环楼则不能开,从内环两侧门进入,内外两道大门齐开时,则要七品以上的要员来到才启开,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土圆楼有抗地震功能,据永定县志记载,1940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倒塌不少方型土楼,而所有圆型土楼则安然无恙,而南溪村有一只土圆楼“环极楼”的大墙当时被震开尺余宽的裂缝,地震后又自行复合,现尚有一裂缝为证。有人说这不是神话吗?不,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所有土楼的墙体都是设计向内倾斜,自身有“向心力”。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孤形,风压力不大。振成楼的独特设计可防止火灾,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
27、卦,不会蔓延。现后厅有两卦在1929年被人放火,现在重修的痕迹是保存下来的土楼可防火的历史见证。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了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第四章 广东民居,自然历史形成的条件:广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满、苗、土家、侗等十几个民族。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湿热地区,年降雨量达15002400mm。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地方语言体系的差异,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地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平面组合、建筑形式上的多种多样、丰富多采,并带有浓厚的民族形式和地方
28、风格。广东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广东省梅县的滥公祠建造于1540年,沿用至今,形成了广东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格;潮州古城民居建筑则形成了粤北山区,半山区的建筑风格。广东民居虽然建筑形式、建造手法各异,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适应生产、满足生活为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于安排,外观简朴,内部布置较灵活。代表性的有:三间两廊的广州民居。,一、村镇布局,在平地上建造的村落,大多数以街一巷一院一户的形式形成人们生活的序列空间。住宅以天井、堂屋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常见的有“梳式”布局系统,它是由小型的一家一户的三间两廊所组成,其外观相近,整齐划一,像梳子一样,东西向排成纵列,每列建筑之间用“巷”相隔。另一种形
29、式称为密集式的村落或建筑布局系统,其形式是中间为两进或三进院落建筑,两旁为从屋,而横向则以廊道相连,成街成巷。由于一般住宅的进深比较大,以天井来组织通风、采光、排水,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坡地上建造的村落,民宅一般沿着山坡而建,所选择的坡地一般比较平坦。如围垅式的广东客家民居,以背山、面朝耕地来布置,以前低后高组织通风,以后高前低组织排水,屋前凿地为池,映水成趣。内部以堂屋、横屋及围垅组合而成,是一独立式的建筑整体,其规模大小则视家族人口而定,有的一围垅为一村,有的多个围垅为一村。,二、组合和空间,广东民居的平面布置特点之一,是利用天井(院落)的组合并且从纵向和横向来发展扩大。广东民居由于地处亚热
30、带,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湿度大,且时有台风,暴雨,所以民居的建造要适应通风、采光、排水、抵御台风等要求。一般房子都坐北朝南,有良好的朝向。平面布置进深大,面宽窄,粤中称之为“竹筒屋”。为要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有的利用天井把厅,房与厨房隔开布置。较大型的民居,天井可设两三个,即形成了二、三进的纵向排列,而横向则以巷道相连,做成若干个开间,一开间俗称一面过,依次增加,大的可达五开间。较典型的例子是广州西关大屋。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能较好地解决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了太阳直射,又能保持室内空气的阴凉,起着冬暖夏凉的作用。在天井上有的还设置天窗,可随时开闭,调节室内的小气候,和
31、避免日晒、雨淋。,三、设计及构造,广东各地的民居建筑多以山墙承重,屋面墙体等均采用地方材料。屋面做法以木桁、木桷、土瓦屋面居多,基础以石块砌筑为主,墙体用砖砌,一般为双隅青砖实墙或五顺一横的空斗墙。在广东的民居中,特别在外墙门面处,还饰以花岗石脚及水磨青砖的外墙面,这主要是为了装饰用。在广东西部地区的民居也有用粘土加蛙壳掺细砂夯实约38cm厚作承重墙,这种墙体质地坚硬,可防风雨的侵蚀。在内间墙作法上,有采用实体砖墙间隔,也有采用屏风门活动式间隔,在广东地区不少民居中用屏风门活动间隔较为普遍,可灵活开启,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扩大室内空间的效果。,正门是民居的主要出入口,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避免日晒
32、雨淋,通常在正门的处理上,有意识做成凹入式带门廊的做法。在广东的民居中,正门一般设三道,即大门、趟栊、脚门。在装饰上以脚门为主,常用木雕通花,漆以暗红色底,衬金色线条的图案,以显得华丽突出。临街(巷)的窗户常做成漏花窗形式,有的用砖雕、石雕、陶塑、铸铁等漏花作装饰。民居的室内装饰重点在厅堂。较大型民居中的厅堂,常设挂落式雕工精致的花罩。厅堂与房间的间隔,常用活动式可开启的屏风门,屏风门上部常做木通花,利于空气流通。屏风门扇的上段为可旋转的花玻璃窗,下段为雕花木池板,一般用暗红色、暗褐色漆,刻金线图案,显得高雅华丽。在厅堂进偏间的门洞顶上,还常镶嵌纹理如画的大理石板,这些都是较大型民居室内装饰的
33、特征。一般的民居装饰色调素雅、简朴、大方。,四、广东民居的主要类型,1.广东省海康县传统民居2.广东省梅县温公祠 3.广东省梅县客家围垅民居4.广州西关大屋 5.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传统民居6.广东省潮州民居,1、广东省海康县传统民居,海康县雷城镇灵山里古代民居,称为宋屋巷。宋屋巷位于县城南亭大街左侧,南通下河里,东近三元塔,北边可通环城路,环境幽静,交通方便。这里的古代民居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为宋鸿模所建,并为宋氏家族世居,民居沿巷排列,独成一巷。正厅(也称中厅)位于正中,门开向天井庭院,房设在正厅两侧,大小对称,是主人卧室。客房在大门南侧,为接待客人住宿之用。走廊一段宽
34、1.52m,走廊上方设木阁楼,放置杂物。此种住宅平面布置形式在海康县农村普遍使用。,2、广东省梅县温公祠,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建造于1540年,是梅县传统的优秀客家民居建筑的一种形式。位于较平坦的地方,是一座三合土墙建筑。仁厚温公祠的平面形式是:正中是上、中、下堂,左右两边是横屋,前面有水塘,后面有半圆形围屋。这种平面功能分区明确,三层围屋适合于大族人家居住。整个屋场前低后高,表现了人们希望步步高升的愿望。在外观上又显得较为雄伟、壮观。在屋中有不少天井和巷道,这不但解决了采光问题,而且还利于通风。,3、广东省梅县客家围垅民居,梅县客家地区的民居,因地处山区,山多田少,村落布置多在山坡或山麓。民居
35、沿坡而建,坡势一般较为平缓。客家民居由堂屋、横屋加以组合发展而成,多为单层,也有做成二层的。通常为对称性的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两侧为横屋,横屋数量不限,视家族人口而定。客家民居常在后部加围屋,当地称为围垅。围垅民居朝向不定,常背靠山坡面向耕地,围前有池塘,便于排水和灌溉农田,对于防火也有一定的作用。围后及左右种有树丛和竹林,以防台风和东北寒风,同时也能局部调节小气候。围屋有方围和围垅(带半圆形后屋的)两种,以围垅居多。围垅有单围、二重围式多重围,看住户人数而定。方围一般住1025户,个别的有30户;围垅一般住2045户,多的住80户以上,围屋可单独成一村落,也可多个组成一村落。各围内有水井
36、和生活必需的公共设施。客家围垅民居的前部为厅堂和住户。后部围屋房间为扇形平面,中间称为“垅厅”,其余房间都称为围屋间,通常用来作杂物库房、畜圈、柴栈和厕所等。民居外墙基本上不开窗,以实墙面为主。所有通风、采光、排水均由内天井来解决。,4、广州西关大屋,清末广州的旧民居,从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设计到细部装修等,都有它一整套的模式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以大户人家居住俗称“古老大屋”者最为精美。古老大屋又以城西商贾豪仲聚居的西关角一带最多,也最著名,有“甲第云连”之誉。西关角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素有“住家林”之称。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是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多单位纵向组
37、合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等地大宅中的主要厅堂布局演变而成。,5、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传统民居,吴川县“上下座”民居,始于宋末元初,已有数百年历史。“上下座”又称“一座四臂”,座为主,臂为次。上座为三间(一厅二房),下座为一厅四小房,中间为天井。大户人家则在左右边再加副房(称拖廊)。屋的高深大小均由家庭人口及经济条件而定。历史上吴川县内最大的“上下座”为清代状元林召荣所建(位于吴川县吴阳霞街,解放后拆除)。“上下座”与封建社会家庭聚集、安全及家长尊严有关,也合乎风水理论。“上下座”四平八稳,左右逢源,三面环抱于上座,为当时乡村最好的建筑形式,6、广东省潮州民居,潮州历史悠久,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
38、中心,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早,水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潮州古城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当地气候炎热,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建筑物绝大部分为坐北朝南。民居的建筑的特点是布局形式精巧多样,如“下山虎”、“四点金”、“大厝”、“府第”等,为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布局,适应大小不同户型居住。这些普遍定型下来的民居建筑,立面格调高雅,内外装饰考究美观,形成潮州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既充满艺术文化气氛,又富于生活情趣而令人喜爱。,7、广东梅县围拢屋,体现客家精神的围拢屋客家人来自于中原,必然带有浓重的中原文化与思想特征,但在与当地人文不断地矛盾冲突中,又逐渐融入当地人文与地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便同时成为一种烙印定性在客家
39、人身上,同时也极大的影响着客家人的衣食住行。那么,这其中作为住的民居无疑最大地体现了这种交融性、共存性的特色。在福建的永定县、南靖县、龙岩县、华安县等地区,这种特色的体现者与承载者是别致的土楼,而在广东梅州客家聚集区,这种特色的承载者主要是形象独特的围拢屋。,梅县客家地区的民居,因地处山区,山多田少,村落布置多在山坡或山麓。民居沿坡而建,坡势一般较为平缓。客家民居由堂屋、横屋加以组合发展而成,多为单层,也有做成二层的。通常为对称性的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两侧为横屋,横屋数量不限,视家族人口而定。平面形式有:单门楼二横式、双堂一横式、双堂二横式等,大型的有三堂二横式、双堂四横式等。有的民居四角
40、设角楼,称为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防御外姓宗族的进犯和维护其家族的利益。,围屋而居,围屋有方围和围垅(带半圆形后屋的)两种,以围垅居多。围垅有单围、二重围式多重围,看住户人数而定。方围一般住1025户,个别的有30户;围垅一般住2045户,多的住80户以上,围屋可单独成一村落,也可多个组成一村落。各围内有水井和生活必需的公共设施。客家围垅民居的前部为厅堂和住户。后部围屋房间为扇形平面,中间称为“垅厅”,其余房间都称为围屋间,通常用来作杂物库房、畜圈、柴栈和厕所等。民居外墙基本上不开窗,以实墙面为主。所有通风、采光、排水均由内天井来解决。客家民居常在后部加围屋,当地
41、称为围垅。围垅民居朝向不定,常背靠山坡面向耕地,围前有池塘,便于排水和灌溉农田,对于防火也有一定的作用。围后及左右种有树丛和竹林,以防台风和东北寒风,同时也能局部调节小气候。,8、广东开平碉楼,一、开平碉楼的兴起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4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