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技术基础.ppt
《IMS技术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MS技术基础.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贾向宇,IMS技术简介,2,IMS技术简介,IMS基本概念 IMS网络结构 IMS网络协议 IMS网络互通 基本会话控制 IMS业务 固定与移动的融合FMC,什么是IMS二.IMS的标准制定进展三.IMS的特点四.IMS的商用和前景,3,一、什么是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4,目标:使用户通过蜂窝移动系统的接入就可以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所有业务。,IMS的目标,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使用运营商的资源一是直接与互联网相联二是将互联网的业务移植到运营商的平台上.,5,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3GPP在R5版本中提出的
2、一个全新的IP多媒体子系统,是在PS域基础上扩展的移动核心网络,能够在IP平台上支持传统语音业务和互联网的应用。,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目的是为IP多媒体应用提供一套简化的统一会话控制机制(SIP协议),支持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IMS定义,6,IMS是通信运营商用于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支持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支持各种通信终端的接入。,可以这样定义,传统的,计算机的(智能的),传统的移动性好,通信能力强,使用方便,智能性差,接收多媒体业务能力差。计算机的智能性强,接收业务能力强,通信能力差,不便于携带。,并非
3、取代,7,IMS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技术IMS可以提供IP多媒体业务(为各种各样的用户)IMS可以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融合,关注点,8,NGN的发展,基于固网和移动,因此在网络建设上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基于固网的NGN演进模式软交换 基于移动的NGN演进模式IMS,IMS是通信运营商的观念,而不是ISP的观念,其主要含义是在集中控制的前提下,实现IP多媒体业务(保证通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ISP在应用层上是没有控制层的,它采用的不是集中式控制而是分布式控制(端到端).,IMS观念,问题:假如没有通信运营商,我们还能打电话吗?运营商怎么办?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并且是可控制的网络.,9,接入层,承载层,控制
4、层,应用层,IP网络,IP网络,IP多媒体应用,IP多媒体应用,ISP的业务提供架构,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提供架构,SS7信令H.248信令SIP信令,业务提供架构的区别,最终用户希望有控制层吗?端到端的控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收费?集中控制运营商需要考虑计费,QOS,网管,运营支撑系统(97业务详单)等问题,而ISP是不需要考虑的.运营商的业务主要是附着于通信终端的,而ISP开发的业务主要是用于计算机终端的,10,IMS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它需要传统技术的支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了我们技术生涯的所有内容,要求我们调用所有的知识储备。,IMS观念,11,目前,研究IMS网络融合的标准
5、组织主要包括3GPP、ETSI TISPAN和ITU-T FGNGN。3GPP: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3G技术标准的规范机构,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在1998年底发起成立的,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CSA)于1999年加入3GPP。IMS首先出现在移动网络的分组部分中,3GPP于2000年9月在R5版本中首次提出IMS的概念。2002年7月开始IMS的R6版本制定。,二、IMS的标准制定进展,12,ETSI TISPAN ETSI(European Telecommuni
6、cations Sd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创建于1988年。下属机构TISPAN(Telecoms&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s)电信网络和互联网业务融合协议委员会,从事下一代网络(NGN)的研究,负责研究固定网络以及从电路交换网络到分组交换网络的融合,在融合的框架下同时为电路交换业务和分组业务提供服务。TISPAN直接采用3GPP IMS作为未来的核心网络,在2005年底发布NGN第一个版本,命名为TISPAN-NGN Release1。ITU-T FGNGN的研究进展 2
7、004年6月成立的NGN专题组,也已经开始对IMS进行研究,涉及IMS的业务和网络框架方面。ITU-T FGNGN将研究NGN业务需求,IMS的网络融合技术,各种接入技术,包括有线的和无线的各种技术;对于基于SIP会话的业务,将以IMS为基础开展工作。,二、IMS的标准制定进展,13,1、IMS是未来核心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因为IMS兼有网络融合的两个基本点:技术融合的汇聚点IP技术,包括互联网的应用技术。业务融合的汇聚点多媒体业务。2、使用SIP控制协议 在控制层面使用SIP实现集中的信令控制,在业务层面使用SIP给所有的业务提供统一的会话机制。3、与接入不相关性 IMS的目的是建立与接入无
8、关、能被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共用的融合核心网,能为使用2.5G、3G、WLAN和固定宽带等不同接入手段的用户提供融合的业务,同时也可与各种网络进行互通。4、开放的业务环境 IMS的业务除由运营商自己提供以外,还允许由第三方提供。5、提供一致的业务归属能力 所有的签约业务均由归属网络提供,支持用户的移动性。,三 IMS特点,14,一、目前IMS的应用有如下特点: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固网运营商主要处于实验阶段,大部分运营商着手进行IMS实验,只有少部分运营商开始进行IMS商用。移动运营商主要是用IMS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来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业务;固定运营商对IMS的应用重点集中
9、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综合运营商希望通过统一的IMS核心网接入固定和移动用户,对WCDMA与WLAN的语音切换业务十分关注。但目前IMS的融合应用还处于实验阶段,具体的应用模式还不十分明朗。,四、IMS的商用和前景,15,二、目前IMS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给移动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Cingular、T-Mobile、TIM、CSL、Eurotel等移动运营商均采用此应用模式。给企业用户提供融合的企业的应用,Sprint、Telefonica、SBC等运营商采用此方式为企业用户提供IP CENTREX业务。固定运营商给宽带用户提供VoIP业务,
10、BellSouth、KPN、Telefonica等固定运营商采用此模式为宽带用户提供VoIP的第二线业务。综合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固定和移动融合的IMS,目前比较热门的业务是Wi-Fi与移动网的业务切换。Cingualr(移动)和SBC(固定)计划近期向企业提供Wi-FiVoIP与WCDMA电路域语音的切换,已经能够实现Wi-Fi到WCDMA的单向切换。BT和FT近期完成类似业务的测试,但是实现方案有所不同。,四、IMS的商用和前景,16,三、IMS的试商用情况2004年日本NTT、日本电信、韩国电信、巴西电信等运营商成立“固定移动的融 合FMC”联盟,旨在推动、推广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的联合经营
11、模式。2005年以来,爱立信和诺基亚均已签署了多个商用和测试合同,遍及美洲、欧 洲和亚洲,涵盖了GSM/GPRS、WCDMA、CDMA2000以及有线网络,并涉及 一系列丰富的应用,如一键通、组合服务、IP语音电话和IPCentrex。CMCC在2006年开始计划建设全国31省内部试验网,网络原计划3期,最终22 万用户,该标最终在06年底有中兴独家获得。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IMS试验更注重于研究和储备,其研究的时间不比移动 晚,然而除了中国电信在广东,中国网通在北京的IMS试验外,试商用网络的 规模数量远不及移动。北京网通使用爱立信IMS设备,在望京园区的新大楼,MOTO新大楼进行了试点商用
12、。,四、IMS的商用和前景,17,ALU:Alcatel与LUcent的合并,Lucent的IMS似乎更占优势。Alcatel收购的产品系列Special成为了Alcatel/ASB的IMS先锋。和Lucent合并后,Lucent在IMS技术上的强势造就了IMS产品系列的再次更替。NS(Nokia-Seimens):两者产品线的冲突,特别是IMS领域的冲突好像比ALU显得更为激烈,结果Seimens占据核心网,Nokia占据接入交换层面。所以Seimens的IMS核心产品系列占据了优势。以2家过去在运营市场的表现,包括在IMS试点网的表现,这家新公司的IMS实力不可小觑。,四、IMS的商用和前
13、景,四、IMS设备制造商目前,推出了IMS商用方案的设备商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Alcatel、北电网络、中兴、华为、朗讯、NEC、索尼等多家公司,实力最强的是爱立信、诺基亚、朗讯。,18,Ericsson:IMS技术实力最强的一家,而且占据了中国移动大片的设备市场,Ericsson所主导的是WCDMA也就是欧标,Ericsson和中兴进行了TD的合作。中兴:中兴先于华为在近年内的IMS/TD-CDMA真的是大获全胜,甚至在07年上半年的全球移动通信网络合同中,中兴尽然排名全球第一。中兴主要获单的合同偏向于亚太和新兴市场。整体而言中兴赢得了中移动IMS内部试验网,赢得了主要的TD一期合同,
14、华为:华为的IMS策略重心是放在海外市场,特别是中东和部分亚非拉地区,2006华为在匈牙利TCom的IMS试验商用网络的建设和转变可视为标志。华为在大陆甚至台湾的IMS市场策略的收缩和防御性的策略使得其在近些时候的中移动和台湾中华电信IMS招标中并没有展露头角。,四、IMS的商用和前景,19,IMS技术简介,IMS基本概念IMS网络结构IMS网络协议IMS网络互通基本会话控制IMS业务固定与移动的融合FMC,一.软交换网络和控制过程二.3GPP的NGN进程三.IMS的网络结构四.功能实体描述五.IMS术语,20,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IMS的网络结构,S-CSCF,SIP AS,OS
15、A/Parlay,MGCF,SGSN,GGSN,RTP,P-CSCF,I-CSCF,其它IMS网络,HSS,MRFC,MRFP,Diameter,H.248,Web server,App.Server,Internet,IMS域,MAP,PEP,PDF,COPS,CAP,BARS,IP-CAP,CAMEL,DNS,ENUM,LS,我们很想直接进入主题,21,一、固网软交换的控制过程,软交换重点解决的是PSTN的IP化问题,需要完全继承PSTN业务,同时考虑IP化之后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控制信令采用NO.7和H.248 NO.7:是固定电话业务信令而不是多媒体业务信令。H.248:没有业务提
16、供能力.主要表现的是呼叫控制和对媒体网关的控制能力。,22,缺点:1、缺乏统一的信令控制机制(上中下)2、无没进行用户的移动性管理3、不支持移动用户的接入4、无法提供3G多媒体业务。,一、固网软交换的控制过程,软交换开始于固网的改造,把问题集中于PSTN网络的接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兼容ISUP信令,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软交换的业务提供主要是面向PSTN网络和用户,对用户的移动和漫游考虑不够,同时又受到窄带7号信令网的限制,不能提供移动和3G用户所需的多媒体业务,提供业务的受体不够广泛.,23,IMS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1,统一的信令控制机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能力,通过SIP解决。2,接入的
17、无关性,能接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和用户,实现固定和移动的融合,采用了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网关控制功能的分离。,一、固网软交换的控制过程,24,HLR,BSS,BSS,MAP,其他PLMN,Internet,SGSN,MAP,MAP,MAP,RNS,CS Domain,PS Domain,GGSN,IP,2G,2.5G,R99,R4,R5,R6,R7,Gb,Iu-PS,Iu-CS,基于ATM的Iu-CS接口和基于ATM或IP的Iu-PS接口,GTP,二、3GPP的NGN进程,2G和3G用户3G的IP接口移动性管理(MSC SGSN),GGSN:GPRS路由器SGSN:GPRS接入服务器,25,HLR,
18、BSS,BSS,MAP,其他PLMN,Internet,SGSN,MAP,MAP,MAP,RNS,MGW,MSC Server,MGW,GMSC Server,CS Domain,PS Domain,GGSN,IP,2G,2.5G,R99,R4,R5,R6,R7,基于ATM的Iu-CS接口和基于ATM或IP的Iu-PS接口CS域引入控制和承载的分离结构,Iu-PS,Iu-CS,GTP,二、3GPP的NGN进程,26,HSS,BSS,BSS,MAP,其他PLMN,Internet,GGSN,SGSN,MAP,MAP,MAP,IP,RNS,MGW,MSC Server,MGW,GMSC Serve
19、r,IMS Domain,P-CSCF,S-CSCF,CS Domain,PS Domain,IM-MGW,MGCF,MRFP,MRFC,2G,2.5G,R99,R4,R5,R6,R7,SLF,全IP的Iu接口,同时继承ATM传输引入IP多媒体域,Iu-PS,Iu-CS,GTP,二、3GPP的NGN进程,CS域和PSTN网的主要部件都是程控交换机,各类用户相互交互由统一信令控制,统一提供多媒体业务的能力.,PS域仅仅是多媒体业务的一种提供方式.,27,PS Domain,二、3GPP的NGN进程,CS域,PS域和WLAN成了接入层这样的结构是一团糟,但分层结构越来越明晰.,28,业务层,控制层
20、,承载层,接入层,三、IMS的网络结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越来越明确,逐渐有了一个可以遵循的理论依据。分层结构是有理论依据的,并且被通信行业所认可(学术界、厂商、运营商),同时分结构也有具体的应用实例。,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29,宽带有线接入 宽带无线接入,控制层,ASON,承载层,IMS,传送层,应用层,第三方应用,应用服务系统,API,业务管理支撑系统,IP网(V4/V6),光纤/WDM,网络转型的设想(3)全面转型期(20.20.),智能化、多业务终端、家庭网络,形成统一的业务控制和管理平台,形成基于IMS核心的NGN控制体系,形成基于双协议的IP承载层面,形成智能化
21、光传送层面,接入网光纤到户,宽带有线、无线接入手段无缝接入,真正的全IP网络,统一的语音和数据服务,融合的业务和网络,全意义上的FMC。,智能化FMC终端广泛采用,家庭网络全面形成,30,宽带有线接入 宽带无线接入,控制层,ASON,承载层,IMS,传送层,应用层,第三方应用,应用服务系统,API,业务管理支撑系统,IP网(V4/V6),光纤/WDM,和IP网络的分层对应,智能化、多业务终端、家庭网络,应用层,TCP/IP层,底层技术,概念:应用层可细分为用户应用、第三方应用和运营商应用。控制层属于应用层的范围。物理层包括传送层、接入层和终端设备,31,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MMS彩
22、信OMC操作维护中心,填入不同的网元,构成熟悉的网络.,网络的分层结构,32,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IMS的网络构成,CSCF,App Server,SIP接入,非SIP接入,应用层:定义了服务器种类和接口标准ISC,引入了服务器之间的横向联系.,控制层:完成信令控制功能,使用SIP信令协议,设备形式为SIP网络服务器.CSCF呼叫会话控制功能.控制层的信令连接有三个方向:对底层为终端提供信令连接;对高层为服务器提供信令连接;横向完成与其它网络的信令连接.,承载层:承载层可以隐去.虚线表示信令连接,实线表示媒体连接.,接入层:可分为SIP用户的接入和非SIP用户的接入,主要作用是汇聚
23、和接入认证,屏蔽底层技术.,IMS网络的分层结构,33,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IMS的网络构成_非SIP终端接入,CSCF,App Server,SIP接入,非SIP接入,PSTN,MGCF,非SIP终端接入:需要信令格式转换,也需要媒体格式转换.,34,MGCF,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CSCF,App Server,SIP接入,非SIP接入,非SIP终端接入:需要信令格式转换,也需要媒体格式转换.,PSTN,SIP,IMS的网络构成_非SIP终端接入,35,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CSCF,App Server,SIP接入,PSTN,RTP,H.248,下述内容属
24、于固网软交换的内容.,MG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实现IMS域与CS域或PSTN信令互通.完成SIP和ISUP信令之间的转换,并通过H.248控制媒体网关(IMSMGW),相当于固网软交换中的SS设备。,IMS的网络构成_非SIP终端接入,36,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CSCF,App Server,IM-MGW,IMSMGW(IMS媒体网关)实现IMS媒体流与CS域或PSTN媒体流之间的转换。与 MGCF一起成为IMS域与CS域或PSTN互连互通的功能实体。,H.248,SIP接入,RTP,IMS概念: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网关控制功能分离。在CS域实现FMC(呼叫控制统一、业务提供统一
25、)。,IMS的网络构成_非SIP终端接入,37,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CSCF,App Server,IM-MGW,RTP,PSTN/GSM/R99,TDM,ISUP,ISUP,H.248,IM-MGW,SIP接入,BGCF(边界网关控制功能)IMS域与外部网络的分界点,它选择在哪里跟CS域或PSTN互联。,其它PSTN/GSM/R99,其它IMS的CS域?,IMS的网络构成_非SIP终端接入,38,ISUP,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CSCF,App Server,PSTN/GSM/R99,IM-MGW,TDM,BGCF,SIP接入,MGCF,ISUP,H.248,其它PS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MS 技术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3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