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教学设计.docx
《《致橡树》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 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过程与方法: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
2、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课前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舒婷
3、,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字词积累攀缘慰藉威仪霹雳雾霭
4、霓虹2、朗读诗歌(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4)、学生观看视频,听读诗歌,感悟意境。【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四、整体感知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设计意图】整体了解诗歌,对诗歌脉
5、络清晰化。五、合作探究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2、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3、品味这句话: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4、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致橡树 致橡树 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