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
2、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的词语,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受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三、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
3、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三、教法学法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
4、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情景教学法、想像体会法与朗读品悟法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上课伊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透过这组照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好象听到了什么?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
5、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1、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中的父与子 新人 小学语文 上册 地震 中的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