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解读:背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但都不是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如这个东西长多少,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长多少并不知道。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编排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其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
2、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厘米、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米厘米”的错误。再比如,即使有些学生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一个文具盒长( ),一本书厚( )”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
3、。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
4、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单元教材分析:通过
5、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
6、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
7、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问题研讨:关于“线段”,生活中没有这种物体,学生不好理解,讲深了也不行,浅了学生又不好理解记忆。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拓展吗?例如,画一条比二厘米长三厘米人线段。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背景: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对于
8、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进位、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二年级下册还将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5加减法估算二、编排特点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所以
9、,计算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3体现算法多样化。(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2)连减 P27(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具体编排1两位数加两位数主题图(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
10、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不进位加 例1(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3)多种算法:小女孩直接运用学过的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小棒用一种形象的竖式形式摆出来,与竖式相对应,使学生很容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使学生看到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6)最后
11、让学生通过讨论,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鼓励。虽然教材上是从个位加起的,但在不进位加中,从个位加起并没有显出其必要性来,如果学生觉得不一定要从个位加起,也没关系。 例2(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编排与例1一致。(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为以后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做准备。进位加 例3(1)整个编排方式与前面一致。(2)教学时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
12、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2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现实情景,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从现实问题中引出来的,另一方面,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这个题材很新,与计算问题的结合也很自然。(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各个城市分别得了多少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进而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不退位减 例1(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13、。(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4)编排与不进位加一致。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问题解决 例4(1)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14、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是同一类问题,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2)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3)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要求的数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4)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
15、竖式计算。特点:(1)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例1、例2都是摘、运西瓜的事,且是有联系的,例2中的被减数是例1算出的和。(2)引出算式的方式略有不同。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既可以用连减,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例3:数据标在图中,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加减法估算课标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前面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例4(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
16、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2)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两步都用估算;一步估算,一步精确计算)(3)估算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4整理和复习(1)计算:重点是复习加减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异同点。(2)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五、教学建议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
17、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六、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计算进位加和退位减?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讲稿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18、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四、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五、单元教学要求: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
19、要求。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六、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七、单元问题研讨: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对角和直角的感性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小学 数学 二级 上册 单元 主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