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二、教材解读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有研究证明三、四年级学生掌握水平方向(东、南、西、北等)依赖于他们在地图
2、上区分基本空间方向的能力。所以,教材把有关东、南、西、北等方位知识的认识安排在本册,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儿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方位和他们掌握空间方位知觉是有联系的。最初,应当根据儿童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技能,然后,再把这些方位和地图方位联系起来,例如说,上面是北方、右面是东方等等。因此,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三年级
3、儿童(89岁)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三、课标解读:位置与方向是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
4、的能力等。四、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五、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六、单元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
5、线。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对东南西北也有初步的生活经验。教学前要根据情况复习相关知识,为教学打好基础。八、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知识。本单元的方位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教学中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比如结合教室或操场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等,通过画学校平面图或客厅平面图加深理解。其中例1例2是关键,只有这两处真正掌握,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做题时,让学生先画出或在心里想出“十字”,再想像自己就在站在“十字”上的观察人,说出观察方向。九、课时安排:5课时十、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区别看图和实际生活中方向的不同?三年
6、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讲稿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口算。估算。笔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除法的验算。教材解读 本套教材涉及的计算内容,不论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一般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这是因为:1、口算是最常用、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它是诸多计算方式中最基本的运算。因此,先学口算就是十分自然的顺序了。2、估算和笔算的过程,是多次应用口算的过程。因此,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的,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的。课标要求1、精心设计数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孩子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2、让
7、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势的计算法则。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有关0的除法。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情分析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
8、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数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数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重要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打下基础。教学建议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
9、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
10、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的、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若干问题。但是,这
11、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
12、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教学除法在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对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课时安排口算除法3课时笔
13、算除法9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问题研讨 问题1:教材中建议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同时学会竖式的简便写 法。在这方面你是如何做的? 问题2: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存在书写格式不正确、错写商的位置、不会试商等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3: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恰当地处理估算与笔算的关系,利用除法估算,加强笔算,同时形成良好的数感?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主讲稿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第42页例题1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 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显示生活中的作用,理解
14、学生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教材解读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只是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单元分两个小节,
15、内容结构如下:1 简单的数据分析例1 :横向条形统计图例2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2 求平均数例1 :平均数的含义与方法例2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学情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子啊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
16、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课时安排:4课时1 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2 平均数2课时问题研讨:如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 月 日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6-57页,内容包括“年 月 日”“24时计时法”“制作年历”。二、教材解读谁都知道时间单位抽象难懂,“年、月、日和24记时法”也是如此。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从原先的“时、分、秒”较短的时间单位跨越到“年、月、日”较长的时间单位,跨度大,换算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就能得到
17、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学生不断的应用、不断的体验中建立的。三、课标要求课标在第三部份“内容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四、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认识并建立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3.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4.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发展性目标1.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时间段的简单计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教育。五、教学重难点1.认
18、识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3. 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时、分、秒的关系,初步形成了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对年、月、日有了初步的认识。七、教学建议1 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03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
19、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年历下面的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小学 数学 三级 下册 单元 主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