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方案.doc
《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方案.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方案项目主持人:赵克全亳 州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二 一 一 年 十 月目 录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1一、建校60年来始终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绩斐然1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完整地提出“技能+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2三、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3四、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3五、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4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目标5一、总体目标5二、具体目标5(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5(二)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完善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建设5(三)建设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6(四)强
2、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6(五)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6(六)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7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8一、建构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实现“校校互融对接”8(一)成立亳州师专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委员会8(二)合作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三)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技能课程8(四)合作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8(五)建设经费预算9二、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系统培养人才体系9(一)探索数学教育专业“技能+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9(二)设计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10(三)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10(四)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改革考试评价办法10(五)建设经费10三、加强实践教学,
3、建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11(一)新建数学微格教室和数学实验室11(二)建好校外实习基地12(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12(四)建设经费12四、实施“自主化、实战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一)推行“自主化”的学习方式13(二)开展“实战化”技能竞赛活动13(三)校校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13五、校校合作共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14(一)专业带头人的培养14(二)骨干教师的培养15(三)青年教师的培养15(四)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16(五)建设经费17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8(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18(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8(三)建立毕
4、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毕业生职业发展监控19(四)分析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20(五)建设经费20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1(一)职业培训21(二)科普服务21(三)对口支援与交流21(四)建设经费22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22(一)方案的制定22(二)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23(三)师资引进24(四)学生实践实训24(五)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经费计划25第四部分 改革与举措27一、问题与改革27(一)校(高等学校)校(中小学校)合作深度与广度不足问题与改革27(二)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适应性不高问题与改革28(三)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及改革28(四)校内实践教
5、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及改革29二、方法与举措29(一)组织保障29(二)经费保障31(三)机制保障32(四)人员保障33(五)政策保障33(六)质量保障33第五部分 绩效考核指标35第六部分 两阶段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两阶段执行计划38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形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制定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改革方案,明确完整地提出“技能+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加强校地合作,创建教育创新实验区。经过多年的实验,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人才
6、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初步显现出良好效果。一、建校60年来始终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绩斐然我校始建于1952年,原为蒙城师范学校,2002年3月升格名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立足皖北、服务全省、面向中西部,以为皖北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为宗旨,始终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开创性地实施了“合格+特长”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首倡小学教师十项基本功训练,并在全省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1980年被评为省重点师范,1986年因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成绩斐然,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资助学校;1
7、988年被列为全国实施新大纲试点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大模块” 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的教改实验;1990年由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成绩显著”而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1994年被安徽省确定为一类师范;1996年代表安徽省顺利通过全国联检;1999年在全省师范办学质量评估中名列全省第一;2002年经教育部考核批准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0年来,学校为皖北乃至全省培养了5万多名合格教师,被誉为皖北一枝花。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完整地提出“技能+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理化系经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了“技能+特长”型理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重
8、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结构上,将师范生的全部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课程结构的总学分为110-130学分左右,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为28+8学分(其中必修28学分,选修8学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本方案整合通识教育课程,减少交叉重复,提高课程效率;对专业理论课程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教学科目,拓宽知识领域;对教师教育课程则强化实践实训,突出技能训练,强调特长发展。实行文化素养培养与教学技能训练相对分离又相互渗透的模式,最终达到学科专业知识合格,教学技能掌握熟练,个人素养特长突出的目的。在
9、学程上,要求用两年半时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学习,用一学期时间深入小学课堂一线,进行教育实习,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在课程管理上,以“夯实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强化教师教育课、突出实践课”为原则,制定各种教学规范,实行制度化管理,实现精细化操作。实践教学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教师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教师技能训练分为十项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微格教学训练。基本功训练重在平时,通过练功课、学生竞赛活动、假期作业等项目落实;微格教学训练则集中时间强化进行。在实习方式上分为集中实习、顶岗支教实习和个人自主实习三种,近期将家教也纳入实习项目,统一管理。在实习时间上,由八周延长至
10、一学期。在实习内容上包括教学实习、班队工作和教育调查与研究。从2009年开始,学校开始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工作。该项实习是集中实习的拓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到农村小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实习,另一方面是换岗教师回我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培训进修学习。目前已在两所小学进行了试点。此项目受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和热烈欢迎,我们将总结经验,尽快推广普及。三、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2009年12月,我们对校内外教师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实验区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学科专业课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完成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课程
11、改革研究等工作;第二部分是教育与心理学科教师和各科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与心理学科教师承担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学科教学论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特长发展以及教育实习指导;第三部分是聘请的中小学学科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和市县教学名师。他们主要负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讲座、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目前,我校已经聘任了10名中小学教学名师参与教育实践工作。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支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很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任务。四、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为保证“技能+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科学、有序、顺利
12、地进行,学校在职称评定、研究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近3年来,学校将教科研经费的60%用于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和支教研究;教材建设经费的60%将用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教材建设。学校还专门设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金,支持相关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实践教学研究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选择边远地区学校作为实习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一线搞教研。这些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力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师教育的热情,使我校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近3年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省、市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8项,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30多篇,出版教学改革教材4部,2008年张
13、良副教授等教师的师范专业开设教具制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五、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我校与蒙城县板桥镇政府和岳坊镇政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由单纯的师范生集中实习,拓宽到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换岗教师培训、社区服务等工作。社区服务主要是为当地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研究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制定乡镇教育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为边远地区学校建设机房,新农村远程教育设施维护维修服务;新农村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也为我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
14、真正做到了毕业生到农村去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总之,近年来我们始终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校地合作等方面实施改革,为数学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规范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建设,最终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
15、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二、具体目标(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建立健全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与制定。使新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体现出鲜明的特色,能够更加适应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二)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完善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成立由亳州市
16、教育局、教育界资深专家、高校与中小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亳州九中,大杨中学,育苗小学,夏侯小学,十八里中学等四十所中小学签订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明确基地和我校双方的责任,开展实质性合作。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校校合作新机制、新途径,形成校校合作长效机制。(三)建设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数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及在职教师培训的实践实训基地。结合数学实验教学和数学建模教学,建立相应的数学实验室;结合课堂模拟教学及学生实习实训,建立数学微格教室等。(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加
17、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加
18、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立以创造发明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为依托的教学实践平台,构建立体型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五)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进修、考察学习、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养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到2013年6月,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7名骨干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65%。聘请一批亳州市中小学教学名师作为兼职教师,建成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六)建
19、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校、教育局、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学校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优化专业设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一、建构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实现“校校互融对接” (一)成立亳州师专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委员会在亳州市教育局的协调下,
20、我校与亳州市九中、亳州市育苗学校、亳州市夏侯小学等四十所中小学校联合成立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委员会,负责研讨校校合作途径与方法,提出人才共育合作建议,完善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教育发展对教师教育人才的需求及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合作建设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完善学生实习规定,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制定教师互聘制度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第三方评价方案。(二)合作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我校与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中小学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科学
21、定位。(三)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技能课程以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联合中小学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技能课程。(四)合作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共同制订校校合作专业建设实施办法、校校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学校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学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五)建设经费预算校校合作对接经
22、费预算见表1。表1 校校合作经费预算表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自筹经费2011-102012-062012-072013-06小计2011-102012-062012-072013-06小计2011-102012-062012-072013-06小计合计(万元)919.528.51.82.34.1 校校对接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1230000.30.30.6 人才培养基地4610000112.0 校校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4000000.0 校校共同开发核心课程1340000.511.5 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123000000.0 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教育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