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讨论,进一
2、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四、学具准备给每组学生准
3、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给教师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进生活,引出主题1.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二、巧设梯度,认识杠杆1.引出概念:(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寻找,汇报。3.认识变形杠杆:
4、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4.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辨别。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学生交流,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三、数据分析,理清思路1.认识杠杆尺: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描述。2.调试杠杆尺: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
5、明问题?学生尝试。分组讨论交流。3.分组实验。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设计意图: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四、经历发明,重返生活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为题。设计意图: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