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doc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有效性的研究报告.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一) 背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研究人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
2、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所作的调查结果为:赞成学生应当阅读部分优秀课外书的老师为30.9%,认为课外阅读于学生无益的占7.9%,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
3、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肓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从教材的客观局限看,虽然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是研究人员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55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架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架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
4、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在提高师生、家长课外阅读认识的同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现实意义1、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
5、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华罗庚说:历史上繁重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不开自学,光是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2、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
6、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就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可见“学会学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啊!而“学会学习”的根本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者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面对爆炸的知识应付自如,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超人一筹。基础教育专家指出: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鉴于此,
7、课外阅读就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之一。总而言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将有利于改变我校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等学生 课外阅读的现状。从研究人员方面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研究人员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有利于研究人员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的有效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落实,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课外阅读促进了课
8、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这便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全部意义所在。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
9、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庄子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后,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也说明长期、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10、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包括研究人员和学习伙伴以及其他学习工具)的帮助,实现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
11、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是说明书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是认知的主体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研究人员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其建构更加有效,研究人员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3、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
12、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
13、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4、“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就会事半功倍。三、研究概念界定1、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
14、”是较为狭义的概念,偏向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偏向于研究人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偏向于学生、文本、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2、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3、整合,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四、研究构思(一)研究内容1、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阅读选择之路,并且培
15、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提高其阅读水平。在课题的实践期间,我们将凸显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恰当的补充和延伸,巩固课内的知识经验,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跨出应试教育的重围,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认识复杂的世界和多彩的人生,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学做真人。2、研究人员提升关于课外阅读的理论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研究实践中的
16、问题与困惑。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能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广泛丰富,同体裁的、同作者的、同写作对象的、同表现主题的、同写作风格的、同修辞手法的,处理不好会杂乱无章,必须本着“系统性”原则统筹构建,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目标体系,本着“重点性”原则逐一攻破。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类型。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
17、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关键。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时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我们拟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进行整合。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落实,活动的落实,指导的落实,检查的落实,以及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协调配合。(二)研究目标1、激发课外阅读动机,培养课外阅读兴趣。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探索对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过程评价,以评价促
18、发展。3、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类型、时机。4、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寻求与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课型及操作策略。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宿城区陈集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2、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测评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研究人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的研究步骤1、研究时间: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2、具体步骤:第一阶段(2009年12月
19、到2012年2月)(1)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实验班级,做好组织发动工作。(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4)举行开题会。第二阶段:2010年3月到2010年10月,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1)课题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验过程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记录存档。(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家长、社会对实验实施的反应或评价。(3)2010年下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题教学观摩及论文的形式展示阶段性成果。(4)请专家进
20、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5)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第三阶段:2010年11月到2010年12月(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并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最后指导。课题的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12月到2012年2月)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对此项研究课题,学校提供了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由课题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还对课题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比如:课题研究月总结制度,每个月课题研究小组都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总结前段工作,布置下一步任务;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
21、略。再比如:学习与反思的制度。要求课题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课题实践;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动,总结、提炼、升华。二、重视研究人员素质的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水平。1、加强学习。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认识实验课题的意义,以及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培训。其目的在于让实验人员明确他们所承担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激发研究欲望,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与目标,有明确的奋斗方向,能遵守严格的工作要求。对基本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的培训。帮助研究人员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对研究内容相关理论的培训。帮助研究人员提升对“课外阅读”理论的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
22、想,改革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2、加强学习与反思,使实验研究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学习的形式多样,重在效果,重在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因。应该说目前学校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感召下,学校学习氛围浓郁,研究人员的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每人都购置了学习笔记本,积极自学。笔记中不仅有摘抄,还有研究人员的体会与随笔。再一种形式就是学校组织的互动式学习。形式如下:由研究人员轮流选择学习材料,印发给教研组内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先自学,把个人学习体会写在学习材料的“学习心得”栏目中,再由教科室组织集中学习,交流等等。在重视学习的同
23、时,学校还特别重视研究人员的反思,因为反思能力已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研究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研究人员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研究人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不断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为保证研究人员的反思质量,学校还提出了教学反思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即时性。要及时反思,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第二、持久性。即坚持经常写,把写反思看作是必须的事,就像医生写病历一样,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坚持,才会把研究人员闪亮的智慧之珠,穿成精美的教育之链。第三、理性化。反思重在提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小学语文 教学 课外阅读 整合 有效性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