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doc
《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内容提要】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本文结合课堂练笔教学实际,剖析“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练笔规范,提出在“知能迁移”、“思维发散”、“情感喷薄”、“文本留白”处练,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优化策略 【由一次观摩活动想到-“该向课堂练笔要效率!”】老师执教的花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花钟的第一自然段写了许多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虽然内容相似,但作者对每种花的描写,对时间的表述在语言形式上却各不相同,这是
2、一个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多样性与准确性的好机会。陆老师安排了一个匠心独具的练笔,把茉莉花、荷花等花呈现给学生,然后提示学生利用“词语盘点”中一些生动、新鲜的词汇来描写这些花又是怎样开放的,既给了学生一个范写的典范,又给了学生一次及时运用的机会:1、盘点词语:时间写得好,开花写得好,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词写得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老师根据课文第一节内容,已经做成了一个花钟。花钟真美,可是有一些遗憾,知道什么遗憾吗?老师在课外查找了一下资料,你看!(出示图片和花名补充进去)3、小练笔:让我们也来过把作家瘾,用上我们盘点的词语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的。学
3、生欣然提笔,运用好词写下了描写花开的不同句子,真是妙不可言!陆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在语言人文的融合中体验、品味、积累、运用,这种把语言学习与悟意入情融为一炉的练笔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练笔!【“失衡”之寻课堂练笔为何不能有效起来?】阅读课堂中的练笔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极为成功的宝贵教学经验,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越来越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积极运用。但课堂练笔在实际操作中为何不能有效起来,它的失衡缘何而起?现状一:凸显“工具性”,机械操作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始终围绕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切
4、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课堂练笔”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有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时提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请你也在纸上写一句比喻句,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练笔兴趣全无,精神疲惫。这又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状二:张扬“人文性”,越俎代疱课改初期,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样板课”,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说一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人文性受到空前重视。有位教师在执教日月潭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各种资料,接
5、着播放关于日月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大呼:“哇!日月潭真美啊!”最后教师就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日月潭的赞美,想写什么写什么,想画什么画什么这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课堂练笔严重脱离文本,缺乏方法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什么作用? 【“规范”之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阅读课堂上该怎样进行“规范”练笔,我们不妨采菊“东篱”下深挖文本,在“工具”、“人文”间寻到平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知能迁移时”、“思维发散处”、“情感喷薄点”及“文本留白处”等。一、在“知能迁移时”练由此及彼,趁热打铁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
6、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妙词句、精彩段落、精巧篇章,在知能转换处设练,由此及彼,趁热打铁。(一)体会精妙词句,学遣词造句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片段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练笔。如教学雪花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我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雪花的美,感受了意境的美,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你觉得这纷纷扬扬的雪花,还像 ,还像 。”有的学生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白蝴蝶翻飞,像珍珠落地。”还有的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落叶飘,像
7、蝴蝶舞。” 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学生的感悟体验。(二)感悟精彩段落,仿段落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庐山的云雾景观。作者先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为总起句概括介绍云雾的特点,然后把处在不同位置的云雾的样子用打比方的手法描绘得非常具体、生动、优美。这种典型的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形式及
8、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段的学习,我以宁波天一广场的喷泉为内容,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把喷泉的各种姿态写具体、写生动。学有样本,练有范例,学生笔下的喷泉也独具魅力:“天一广场的喷泉变幻莫测、形态万千,有的直冲云霄,像一根通天柱闪着银光,有的像哪吒脚下的风火轮向前滚去,还有的在半空散开,真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以课文经典段落为练笔的突破点,不光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更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三)体味精巧篇章,悟文章安排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
9、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教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根据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浓碧的诗句,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篇章进行练笔抒写心中的桂林。浓碧袁鹰(原文)是谁将百里漓江,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染成浓碧?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是谁在晶莹的水底,你下来吗?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我眼中的桂林(学生习作)是谁将奇峰罗列的山,竹筏在碧绿的漓江上轻轻滑过,变成连绵不断的屏障?静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是谁把山画得怪石嶙峋?碧绿的山倒映在清清的漓江中,是谁将桂林的山,江底的小草们都在探起头,涂成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好像都和游客打招呼:要加入我们这浓碧的世界吗?有了精
10、品文的引路,学生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意,真正体会到练笔之快乐。二、在“思维发散处”练因势利导,开拓思路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开拓思路。继而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一)寓写于认知冲突处语文课例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于认知冲突处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
11、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次在西湖之秋小语会上,钱锋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潸然泪下,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笔者以为钱老师于认知冲突时所设的课堂练笔起到关键的作用。秋天的怀念多次写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可失去双腿的我一次次拒绝了母亲,终于有一次我答应了母亲。钱老师隐去故事的结尾让学生放飞想象,动笔写写。许多学生勾画了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在菊花飘香中,母亲推着我缓缓行进,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此时钱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原文: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看着三轮车远去,我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课堂 练笔 现状 剖析 规范 探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