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 景 这 边 独 好 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 摘要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古诗教学在逐渐地被淡化,或是简单地背诵,或是机械地理解,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日益退化,笔者尝试着从“古诗的审美接受”入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诗的选取”和“小学生文学能力”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研究 “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的过程”,同时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古诗接受的方法”,希望对小学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古诗 审美 教育古诗是中华
2、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作为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又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
3、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古诗教学在逐渐地被淡化,或是简单地背诵,或是机械地理解,孩子们纯粹是为了应试而在学习古诗。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退变”的现象,往往是幼儿园的孩子会背很多古诗词,对古诗词有着一定的朦胧的兴趣,到了小学便逐渐淡化,到了成人,就可能已是一片“荒芜”了。笔者尝试着从“古诗的审美接受”入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 “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的过程”,同时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古诗接受的方法”,希望对小学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从对古诗的选取来看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一部小说,如果无人阅读就只是一本印着铅
4、字的书;一件雕塑,如果无人观赏就只是一块石头或青铜。艺术作品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之不同处,就在于它作为审美对象,总是在诉诸人的感官并引起相应审美经验的时候才存在。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于国际美学界的接受美学,便强调研究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素和规律,主张从读者审美接受的能动性方面入手,揭示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中不难看出,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努力实现着和小学生的诗歌审美接受的同步。
5、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古诗选取一览表:册 数选取古诗第一册一去二三里 画第二册春晓 村居 所见 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第四册草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第五册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第六册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第七册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第八册望洞庭独坐敬亭山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第九册泊船瓜洲 秋思 第十册牧童 舟过安仁 第十一册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第十二册七步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竹石、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亥杂诗(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当幼儿还在母亲的怀抱里,不懂语言,也不会思维,
6、甚至视觉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其听觉却已经形成,虽然还听不懂母亲哼唱的内容,但柔和的音调、欢快的节奏足以使他们获得听觉和感官上的愉悦。随着幼儿大脑的逐渐发育,其感觉和思维迅速发展起来,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也相应地迅速提升。这时,那些节奏鲜明、自然流畅的语言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古诗作为一种和乐之文字,音乐之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看,都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五言句常分两逗,落在第二字与第五字,有时第四字亦稍顿;七言句通常分三逗,落在第二、四和第七字,有时第六字亦稍顿。读到逗处略延长,产生节奏。这节奏大半是音乐的而不是语言的。这样简短好记、琅琅上口的古诗如同儿歌,使儿童听得懂,乐于诵读。(二
7、)内容浅显,充满童趣,健康向上 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那些内容浅显,富有童趣的古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咏柳通过柳树这一春天最普通的事物形象的勾勒,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一个“二月春风似剪刀”让人不由地把春天直现成一个顽皮的孩童,就像小读者自己。同样是写“柳”,古诗中就有很多,寓意也多种多样:或寄予离愁,或隐射情思;或船头折柳,或清明插枝孩子们还无法体会那些细腻而荡肠的情绪,尽管优秀也是不宜被儿童接受。(三)形象单纯,意蕴简明,便于理解 古诗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往往蕴涵着作者的丰富的主观感受,折射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意蕴深邃。但是因为是以小学生作为主要接受对象,就应该
8、选择些艺术形象单纯,表现的审美意蕴比较简明的,这样更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古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一个场面情景,还可以是一组相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像回乡偶书中晚年归来的游子,咏柳中的柳树,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追蝶的场面。当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也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形象饱满、意蕴相对丰厚的古诗来欣赏。如舟过安仁中,同样选取了一个很富有童趣的镜头,除了描写看到的镜头之外,作者笔锋一转:“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既写出了孩童的机智和童真,又让孩子们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二、从小学生文学能力来看
9、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小学生的文学能力是小学生作为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主题对于文学客体的特定的审美接受乃至再造能力。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中把儿童的文学接受划分为三级水平,即:“初级的感官性接受水平”、“二级的想象性接受水平”和“三级的理解性接受水平”。这三级位差的接受特征正是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接受特点的概括,对小学生的古诗阅读接受有着同样的意义。(一)第一层面感官性的初级接受状态低段小学生一边学习文字,一边接受古诗,更多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各种现代媒体的媒介诉诸其感官的刺激来欣赏古诗。所以,这一时期,古诗文本的语音层面对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jia)。
10、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hua)。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家”、“花”“a”字韵,读来琅琅上口。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ao),处处闻啼鸟(nia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ao)。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美丽的景,而且可以边诵边演,极富感染力
11、。虽然描写春天的古诗比比皆是,但春晓仍是一首最佳之选。因此在这个阶段古诗的教学应特别注意语言的浅显性、可感性、音乐性和游戏性,尤其要注重媒体的恰当运用。 (二)第二层面想象性的中级接受状态随着小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感受逐渐从语音层面进一步扩展到语象层。对语象层的感受有赖于语言符号能力的发展和想像力的发展。处于这一层面的小学生对古诗中的细节和故事性会倾注更加的兴趣,无须特别的指引就可进入古诗的境界中去寻找在现实中相似的画面,并通过幻想愿望,体验一种心驰神往的自我经历的游历。我们可以从两组古诗的选取中一窥究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刘景
12、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两首临别赠诗分别从“情节”和“色彩”两个方面着手,极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审美兴趣: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也许,当孩子们和好朋友分手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古诗。赠刘景文中那傲寒斗霜的菊花,那金黄的橙子、青绿的橘子一定会让此时的小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特别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论文 浅谈 小学生 古诗 审美 接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