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对话”让阅读有滋有味.doc
《小学语文论文:“对话”让阅读有滋有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对话”让阅读有滋有味.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话”,让阅读有滋有味“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通过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但是,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定义为师生之间进行的简单的问和答。而大部分教师又都是根据教参的课文分析,把一篇课文从字词句到课文中心思想都设计成各个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把这些内容硬生生地灌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参的执行者,学生也只能机械地按照教师预先设好的路径一步步向“标准答案”靠拢,实际上是缺乏对课文的真正理解。以上这样的一种对话是狭隘的、片面的,压抑了人的能动性,缺乏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
2、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至少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四种对话形式。如何在教学中让这四种形式的对话有效地开展起来,让阅读变得有滋有味呢?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1、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
3、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2、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领悟内涵。尽管教参都是集各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写出来的,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但是仍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而且每个地区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对待教参,不迷信教参。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
4、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说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应该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通过参
5、考教参、研读课文这两个过程,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已经对课文成竹在心,了如指掌。教师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有效进行。二、教师与学生对话,坚持平等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学习
6、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处于“平等中的首席”,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内在阅读体验,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那么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来看学生那些奇谈怪论却是不容易的。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
7、,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如在教学翠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能把翠鸟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我在学生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请把自己的铅笔盒放进书包里,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铅笔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首其中一个学生很详细地描绘了自己的铅笔盒,我就问那位学生:“你为什么能把你的铅笔盒说得那么详细?”学生回答说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这个铅笔盒,所以会经常把铅笔盒拿出来看。于是我马上转入正题,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会去留意它,所以你会知道这样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非常喜爱翠鸟,那么作者是不是也是在对翠鸟进行了细
8、致的观察之后,才能把翠鸟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呀?”有些学生恍然大悟,似乎终于明白了是这样一回事。但此时却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作者也有可能是对翠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后才喜欢上翠鸟的。”我追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我刚开始时不是那么喜欢我家的小猫,但是我看得它多了,我就喜欢它了。”我惊讶于学生的回答,是学生思维的亮点,于是我结合两种答案特别强调了作者喜爱翠鸟、观察细致这两点。假如我们面对这位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学生的思维还会这样活跃吗?2、善于倾听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
9、生关系。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三、学生与文本对话,倡导自主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
10、魅力。语文教材很精彩:或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而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那么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
11、对话。1、创设文本情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文本情景,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和积累,情感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学习文本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直观性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多地领悟文本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情景。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文本”,一上课,我们可以创设文本情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例如: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了几幅下雨的情境,并配上一段著名的钢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论文 对话 阅读 有滋有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