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doc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一单元教材的基本分析: 第一单元包含三篇课文,一则习作和练习1。三篇课文分别是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及庐山的云雾。纵观这几篇课文,我们就能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创造这些美景和奇迹的勤劳智慧的人们激情的讴歌,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在练习“学用字词句”部分呈现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与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了相似块,一幅中国地图就完全可以将其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能够与庐山云雾一文紧密结合,共同学习。课文描述的是我国的地理风
2、貌,口语交际“聊聊春节”表达的是我国的风俗人情,其实这不都是对祖国深厚文化的解读吧?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如果我们从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三篇课文虽题材有所不同,但是共性特点鲜明:语言精美,结构清晰,情感丰富。在教学中要能引领学生捕捉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和积累语言,并借助契机运用语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特点,迁移总分或总分总等结构的段的写法。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熏陶。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能够批文入情,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语言
3、。2.明确文章结构特点,能够充分吸纳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迁移。3.以图为媒,理解文本,训练生动有序的表达。4.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四篇目教学分析:长城和运河 1、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接着以“奇异”一词引领描
4、述了观察到的鲜活的图景。“奇”在何处,“异”在哪里?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两个独立的点划,在首都北京交汇,构成一个大写的“人”,一阴一阳,一撇一捺,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魂”。而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2、 教学目标分析(1)学
5、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3、 教学资源运用(1) 搜集长城与运河的资料进行交流。(2)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并且进行语段训练。(3) 补充阅读人教版教材中的长城一文。(4) 欣赏歌曲长城长。(5) 搜集其他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进行说与写的训练。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交流资料。熟读课文,随文理解词语。感悟第一部分,感受长城的“奇异”与“不朽”。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感受运河的的“奇异”和“动人”,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6、。 5、 课时教学构想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1)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观看图片)词语积累: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2、指导读这四句诗3、在我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奇异)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会怎样表现?指导读诗句4、(引入补充材料长城)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
7、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5、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6、(穿插介绍史实)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
8、在说的长城。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人侵入山海关依然轻而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8、解读“不朽”。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国歌中不是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9、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10、结合图,以“万里长城是不朽的诗篇”
9、为开头练笔。供词:巨龙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一、抓“绸带”感受“美丽”“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二、扣“奇迹”领悟“动人” 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资料交流)1、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2、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3、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于是我们的
10、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4、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5、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6、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隋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还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7、如果我告诉你
11、,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8、小练笔: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9、指导读诗第三部分:结课解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出示地图: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隋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
12、人”字吗?(出示动画:人)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三、读诗、背诗。6、 课时作业设计修改看图写话 继续交流资料 阅读长城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奇迹?搜集交流(要求图片结合文字)。(开个交流会) 美丽的南沙群岛1. 文本解读“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个偏正式的名词性短语,中心词是南沙群岛,美丽是用来修饰南沙群岛的。南沙群岛的美,美在它的物,美在它的景,也美在它的人。课文先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生息繁衍的情况。然后分别从物产富饶和景色迷人这两方面具体描绘南沙群岛。寓情于景,流露出
13、作者对南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章是作者多量信息的一种概括,这种简洁的概括,需要学生去思考,去丰富。我们的教学重点也许应该放在这点上,即让概括性的语言还原成图像,这样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美丽的南沙群岛”是如何的美丽。这篇文章关于“美丽”的词汇是非常多的,比如“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星罗棋布”、“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蓝玉”、“翡翠”、“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这些词汇一定能够把孩子的大脑洗的更美,在美的享受中,他们肯定能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肯定在理解中产生未来去开发、去旅游的期待与冲动。阅读教学中,当文中的美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后,成
14、为他们有价值的记忆后,随着时空的变化,那种阅读之后的创造才能够出现。教学中可以结合第一篇长城和运河,因为其中“祖先”是两课的焦点,当然这也是教材主编的意图,即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孩子在阅读之中,知道一些中国史。2. 教学目标分析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3. 教学资源运用相关图片或视频补充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搜集资料了解南沙群岛相关资料,了解“波斯湾”4.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地朗读
15、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读悟结合,品味出南沙群岛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宝岛的情感。3、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5.课时教学构想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1对于这么美丽的南沙群岛,你们想知道什么?提出问题:南沙群岛究竟有多少岛屿?南沙群岛究竟有多美丽?南沙群岛有哪些特色令人留连忘返?等等。2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以上问题。3检查自学情况:以词串为线索完成生词教学和
16、主要内容的梳理。星罗棋布搏击风浪生息繁衍蓝色宝库难以计数用之不竭蔚为壮观清澈明亮五彩缤纷心旷神怡碧波浩渺充满魅力4指导写字第二课时重点展示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是第2节的中心句,而其中“巨大”一词更是体现了南沙物产之丰富。教学中,我就是围绕这一句,并紧扣“巨大”一词引导孩子通过三遍读感受南沙物产富饶。一读:理解“巨大”。师:这座“巨大的蓝色宝库”究竟有多大?默读2节,用横线划出能体现“巨大”的词语。(生默读圈划,并到黑板前板书自己所圈划的词语。)品味:难以计数 极为丰富 用之不竭 仅二读:展示“巨大” 师:听了小朋友们对所圈划词语的理解,老师对这座“蓝色宝库”的巨大有
17、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能通过朗读这一节告诉老师这是一座多么巨大的蓝色宝库吗?三读:内化“巨大”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读,老师的脑海中对这座蓝色宝库有了一些模糊的画面,但是这座宝库究竟有多大,比如说有多少鱼类,蕴藏了多少石油等等,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想知道吗?(师出示一段补充资料: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我国南沙海域分布的鱼类大约有1500种。另外分布海参20多种,海贝250多种。成年的海龟长达1米,体重达200公斤。分布在各个岛屿的鸟类有六十多种。已探明石油储量200亿吨,发现油气构造200余个和95个油气田。)师:小朋友们,读完这段话,有什么话想说吗?师:能再读读2节,这一遍地读相信和前面两
18、遍地读,感受一定有所不同。(生自由读,指名读,结合读给予具体评价指导。)“巨大”、“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是一组比较抽象的数字,孩子们“数也数不清”之类的理解,是一种基于字面意思的肤浅的理解。资料中一组组数字是对这组词语最好的诠释,孩子们通过对这组资料的阅读,他们发出的是由衷的感叹,我想这是对“巨大”最形象具体的理解,也是对这组词语最有效的积累。 “南沙群岛也是个迷人的世界”是第3节的中心句,而其中“迷人”一词更是体现了南沙风景之优美。教学紧扣“迷人”一词引导孩子通过两遍读在脑海中再现两幅“迷人”的画面。一读:感受色彩缤纷的画面。师:小朋友们,你见过的风景中,认为哪些地方最迷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教师 培训 苏教版 三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