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点句成金势在必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点句成金势在必行.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点句成金,势在必行 造句是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形式,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造句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翻开学生的作业本,造句内容千篇一律。如果是用“好像”造句,同学们的答案几乎都是“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如果是用“只有才”造句,同学们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只有好好学习,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造出来得句子,我肯定会竖起大拇指。但是四年级还是这般,用我嘲笑他们的话说,那就是档次太低了!那么,如何提高造句训练的质量,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学生造句语言单一贫乏,甚至是懒惰的窘境,我作了以下思考和尝试。一、 立足内容
2、,得心应手我们指导学生造句,一定要从内容入手,学生有了造句内容,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句子。有一次,我指导学生用“千钧一发”造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千钧一发”这个词的句子,再查“钧”字的意思,字典上“钧”的解释为“古代重量单位,等于三十斤”。“千钧一发”的意思为“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待学生知道“千钧一发”的意思后,我问:哪些情况是千钧一发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连说了很多情况是千钧一发的:有人落水,房子着火,防洪堤即将决口,车祸眼看就要发生,红了眼的歹徒已举起了匕首,老爷爷心脏病突发等,接着,我要学生选择一种情况,用“千钧一发”写一句话,学生写出了一句句内容具
3、体,用词正确的句子:穷凶极恶的歹徒向手无寸铁的姑娘举起了匕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公安人员及时赶到,一枪结果了歹徒;小女孩的皮球滚到了马路中间,她追着去拾,突然,一辆卡车开过来,眼看就要人车相撞,在这千钧一发时刻,一位叔叔快步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小女孩抱了过来学生有了丰富的内容,造句时就会感到省力,而且有兴趣,不会再觉得造句是一件苦事了二、 造句说事,实话实说一次到二年级听课,课上老师让学生用“已经”造句。学生有的说:“小明己经把作业做好了。”有的说:“小红已经上学了。”课后翻开学生语文作业本,造句的主体都是“小明、小红”之类虚拟的人名。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难道我们的身边就没有发生过“己
4、经”发生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连人名都要捏造呢我一贯要求学生造句必须说“真人真事”,这首先从造句的主体做起,避免出现诸如“小红、小明”之类的人物。现从本班学生的练习本中列举几种真实性主体的类型。 (一)人称代词作主体造句首先要说自己或身边的真人真事,引导学生以我口说我心,此类就是指用“你、我、他”作主体。这其中又以“我(我们)”居多。例:崇敬:看完雷锋这部电影,我对雷锋不由自主地产生崇敬之情。秩序井然:每个星期一,我们全校师生秩序井然地来到操场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二)称谓名词作主体指用“叔叔、老师、妈妈”等学生平时常用的称谓作主体,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如:魅力:孙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无穷的魅
5、力,听他上课是一种享受。号召:“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开始了,班长在晨会上号召我们每人每天节省五毛钱,为残疾人献爱心。(三)真名实姓作主体1.以名人、伟人姓名作主体。如:甚至:牛顿搞科学研究多专心啊,甚至把钟表当作鸡蛋给煮了。2.以身边的人名作主体。如:不足为奇:顾昭瀛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做对这样的思考题实在不足为奇。(四) 以童话人物作主体造句,也不一定非说身边的真人真事不可,童话中的人物、故事,也是造句的好素材。如:推测:小狮子辛巴真聪明,他能从森林中的一点异常情况就推测到要有危险。造句说“真人真事”,能促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时时留心,注意观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人格层面上培养了学
6、生求真向善的优良品质,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造句练习中,要求学生“实话实说”应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三、句式多变,“百家争鸣”句式单一,已成为了学生造句的特质。他们一味地追求简单,快速,懒于动脑。因此在造句训练时,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1)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拟人句:每到春天,学校花坛里的花好像竞赛似的,开得那么鲜艳。比喻句: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清澈的西湖简直就是一面大镜子,天空、白云倒映在其间,显得更蓝、更白。(2)要求用不同的词语造出不同句式的句子,不准都造陈述句,还要造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设问句等等。 (3)要求用不同的词语造出两个句式不同的句子,如,有一个
7、“自豪”造了这样的三个不同句式的句子:考了班级第一的小丽感到非常自豪。五星红旗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升起,每个中国人能不为此自豪吗?小妍的习作登报了,看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自己的作文,她是多么自豪啊! (4)变位训练 针对有些学生总是把要求造句的词语放在固定位置上的现象,我要求学生用词造句时变换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灿烂”为例,一个学生这样造:清晨,灿烂的阳光照射在草地上,一颗颗露珠发出迷人的光芒。(灿烂用在句首)欢迎奥运健儿凯旋的晚会,真是星光灿烂,看我们全家激动不已。(灿烂用在句中)我唱完一曲,同学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我的歌声悦耳动听,我甜甜地笑了
8、,笑得那么灿烂。(灿烂用在句末),实践证明,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勤快起来,脑子就会灵活起来。 四、变换视角,别有洞天学生造句很容易受课文例句的影响,如丰碑中有“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一句,学生用“湿润”一词造句时多写“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眼睛湿润了”之类,其实,“湿润”这个词,除了能当动词,还可以当形容词,如春雨绵绵的三月,我一来到西湖,就觉得那里的空气清新湿润,令人神清气爽。湿润的土地上,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播种等。变换角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造出形式多样的句子,又如,学生从课文中学的“津津有味”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造起句子来,也只会这样搭配
9、,出现了内容雷同、句式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的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它可以用在听故事、听演讲、听课上;可以用在看表演、看电视、看书报上;还可以用在讲故事、讲笑话、讲述某件事情上,等等。这说明,“ 津津有味”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造句的思路开阔了,题材广泛了,造句的内容也更丰富多采了。而通过造句,对词语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造句时一定要动一番脑筋,或引导、或点拨、或举例,使学生善于选择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也要善于指导学生造出多姿多彩的句子来。 五、铺好台阶,拾阶而上我教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是通过五个步骤来实施的:(1)读书上的句
10、子,明确用“一边一边”一定是同时做两件事;(2)先指名一学生表演:边唱歌边跳舞,然后要学生用“一边一边”把看到的说出来;(3)完成填空:奶奶一边洗菜,一边( );(4)完成填空,使学生知道“一边一边”可放在句子开头:一边( ),一边( ),这个习惯不好;(5)在前四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说话、造句。这样的指导化难为易,训练面大,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创造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有时,你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有一次碰到这样一道题:将下列词语照样子搭配起来。 一望无际的 湖面 生龙活虎的 工作 波光粼粼的 麦田 全神贯注
11、地 少年 英勇顽强地 战斗 这题很简单,学生一会儿就搭配好了,我觉得意犹未尽,这样好的词语不展开一下,岂不可惜。于是,我要学生用其中一组或几组词说一句话,一学生发言刚完,全班同学无不拍手鼓掌,她是这样说的:波光粼粼的的湖面旁,有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群生龙活虎的少年正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工作观察、研究麦苗的生长情况。我真的学生的内心有许多强大的东西,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挖掘。当然,造句训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问答式造句,填充式造句、配词式造句等,不管什么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融会贯通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爱学生,心中时时有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看、想,及时巧妙有效地指导学生造句,那么学生说写时就能脱中而出,妙语连珠。每当学生接触到造句练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是会像金子般闪闪发光,激起他们的创作欲。参考文献1 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2 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3 赵景瑞: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7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