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语言和情感和谐统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语言和情感和谐统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行走在语言与情感的黄金点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语言和情感和谐统一内容提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能欣赏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染。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经常出现滥情、矫情,甚至脱离文本的现象,而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学习阅读、表达方法则被经常被忽略。语文教师应学会寻找语言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点,通过抓语言文字,品文味,悟情味,保持语文课堂的根本,做到语文语言和情感和谐统一,同构共生。关键词:语文阅读课 语言 情感 切合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下的语文阅读课中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展现:人文的情怀、个性的张扬、主体的体现、文本的感悟、师生的互动
2、、课堂的生成可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随处可见教学中的滥情、矫情,以及重情感体验忽视语言文字,把情感体验架空为空中楼阁等现象。浮躁过后便是沉寂,精彩之后终归平淡。我们在平静中思考,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找准语言与情感结合的黄金分割点,让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齐头并进,通过抓语言文字,品文味,悟情味,保持语文课堂的根本,真正做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二方面进行:一、深挖语言文字的“情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
3、。”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情”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1展开深情朗读,品读文本“情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展开多种途径读,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情,知情并进,情知双获的效果。通过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
4、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可以紧紧抓住天游峰的“险”这一关键词不放,请学生把描写天游峰险的词句画出来:“九百多级石梯,象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让学生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感受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然后将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通过入情入味的反复朗读,重点击破,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这些佳词妙句,朗读训练为情感体验做铺垫,情感体验又指导学生更好
5、地进行了朗读。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体裁的不同,采取需要的朗读方法,如示范读、引导读、发现读、理解读、体验读。总之,朗读是探求文本情感的“先行者”,学生又是一个完整的灵动的生命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的活力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郎读中熠熠生辉!2引导换位思考,品析文本“情味”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是对作者曾经经历的情感的再体验。但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心
6、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总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因此往往对文本的感知是表层感知,无法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消除他们认识上的障碍。如三年级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过感情朗读,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救援队员的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对他们的敬仰,并为祖国有这样的救援队感到自豪。”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用换位思考:假如你是那被救男孩的父亲,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假如你是那位被救的男孩,你醒过来了解被救经过后,最想说的是什么?假如你是目睹这次
7、救援经过的阿尔及利亚人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相信,能更好地感受非洲、中国两国间的友谊,能为有这样一支中国救援队而感到骄傲。3探寻生活源头,品味文本“情味”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人教版第七册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文中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几个词语的运用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很准确地体会此中情感,但对于孩子,特别是今天这样生活背景下,家中从没有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来说,体会老舍先生这位语言大师
8、绝妙的谴词造句,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是有困难的。即便是理解,也仅仅浮在字的表面,对于真正地理解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是肤浅的、苍白的。为了让学生走进老舍,喜欢这只猫。我采取了以下几步开展教学:(1)还原生活,还原画面。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加深理解:当猫吃饱喝足,心满意足长叫一声,学生模拟;听到主人呼唤,短促地叫一声;当猫与人打架的时候,粗吼一声,当老舍给它挠痒时候,非常受用,细叫一声。学生模拟猫叫的过程中,形象感知理解“长短不同,粗细各异,丰富多腔,变化多端”。让学生体会猫是有灵性的,这样的猫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既理解了文字,又体会了情感。(2)拓展迁移,文本内化。在课后,我们布置让学生
9、回家饲养、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记得在学完课文的那个星期,班上有位小男孩也学着写了他家的小狗,文中感情真挚,把小狗带给他的欢乐描写得淋漓尽致。半年后,当他家的那只小狗被家人宰割后,他还专门在日记中又写下了为什么这样残忍这篇文章。日记中,他写道:爸爸一个劲地说着:“这狗肉味道不错,快,趁热吃。”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握着筷子的手沉甸甸的。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闭眼就是小狗那流着泪水的眼睛;耳边一直回响着小狗凄厉的叫声字里行间真诚地流露出对小狗的喜爱。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还原生活,挖掘生活中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回忆、想象,才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对动物的喜爱,语文学习和孩子的生活息
10、息相关,才有了如此真挚的情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又达到情感的深化、思想的磨砺。这样的语文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二、细嚼语言文字的“文味”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必须将其渗透到学习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还语文课堂教学该有的咬文嚼字。语文教师应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找到语言与情感的黄金点。否则语文课很有可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或其他的什么课,人文味也会因此而苍白、乏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文教学应紧
11、紧抓住“语文”的缰绳。1抓字词,品文本“文味”语文都离不开字词句篇,都离不开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讲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和帮助。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人翁的“爱国情“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从训练学生的语言着手,通过带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重点句段中的重点词。例如关于“处境”的学习。A找找、划划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当时的处境?B一起来读读处
12、境的句子。C用简单的话说说我当时的处境。(结合理解荒无人烟、身无分文)D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你的心里会怎么样?E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这种心情?(个别读,小组读、齐读。)F说说“我”在这种处境下,最需要的是什么。词语的意思是在语境中存在的,离开了语境就不能深刻理解,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围绕“处境”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找找、划划、想想、说说、读读,了解“荒无人烟、身无分文”,深入、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处境,为下文青年不愿用国旗换面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设计由词语入手,加深把握课文,远比面面俱到的讲读效果要好得多。2悟句子,思文本“文味”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很有时代感的文章。朴实、流畅的语言,
13、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包含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易破碎不可移居”给我们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教学学生要精心地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如果找不到语言与情感的黄金点,很容易变成科学课或者思品课。案例一: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那几个方面的内容。(美丽而渺小,可爱但易破碎,不可易居)感悟地球的可爱。(1)指名朗读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2)出示自然风光图片,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感悟地球的易碎。(1)指名朗读描写地球易碎的句子。(2)播放地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同学们谈感受,情感深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要保护地球案
14、例二:感悟地球的易碎:(1)指名朗读描写地球易碎的句子,咬文嚼字:“因为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地球有限的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2)资料交流、拓展练习:用上“因为”的句式说说其他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学生:因为滥砍森林,长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黄水代替;因为不加节制地扩大畜牧发展,内蒙草原的沙漠化日益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因为大量汽车尾气,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上空已经很难看到艳阳高照。(3)播放地球遭到破坏的图片,谈感受。 今天,我们终于真正的认识了我们的另一位妈妈地球,我想当我们看到满身伤痕的她,你想说些什么话?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
15、写什么?作业设计:给我们校园写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标语。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想保护的办法。上面两个教学片段都突出了教学学生要精心地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案例一只是简单地从文本的句子入手,通过朗读、课外知识的交流和教师拓展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到保护地球的迫切。由于对文字只是简单、肤浅的运用,缺少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案例二,则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被化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激荡着人的心灵,引发着人的思考。即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丰富了课文内涵。正如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6、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谋篇章,尝文本“文味” 飞夺泸定桥描写革命战士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题眼“飞夺”,紧接着提问:课文那几个段落分别写了“飞”和“夺”?(1)紧扣“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研读要完成任务的艰难:敌强、任重、时短、路远、受阻,体会“任务之紧”。 “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路程“还有240里”,而且“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
17、行进”。由此可见,夺取泸定桥必须争分夺秒,即使顶风冒雨,也要抢先到达,不“飞”不行。(2) 品句读句,体会桥险(铁链、无板)、水急浪高、对岸敌狂,突现“红军之勇”。红军战士“忘记了饥饿和疲劳”,“飞”速行军;红军战士在大雨浇灭火把的情况下,“仍旧摸黑冒雨前进”,把敌人“抛在后面”;红军战士“一齐开火”,声震山谷,英勇奋战。这些感人肺腑的情景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神速杀敌的英雄形象,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教育。通过这样的设计,借助文本,从篇章结构入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真切感受红军战士的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可谓一举两得。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语文中的“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情感体验”是第二性的,语言训练是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情感体验的载体,没有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就没有了深入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多多考虑怎样实现“行走在语言与情感的黄金点”,坚持做到语文既要丰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也要完善、丰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语言和情感应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同构共生,这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相信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更有效也更会精彩!参考文献:名师备课经验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小记小学课堂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