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区级规划课题结题汇报 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江桥小学 王达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理念提出加强课程整合的要求。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综合性是本学科的特性之一。根据学科的课程定位,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两个学科一个是传统的基础课程,另一个是诞生不久的综合课程,两者在学校教学育人工作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尤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塑造、真善美的培育等方面至关重要,偏一不可。我们试图通过两门课程链接的教学尝试,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有效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个
2、学科的教学链接是可以尝试研究的。首先,从两个学科的特性上而言,是具有共性的。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的是文道统一。品德社会课则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德”的形成发展,依托的是社会这一广阔的生活领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点来看,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品德社会学科,都富有文化内涵,充满着文化气息,都需要文化的浸润。语文教学要体会优秀篇章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充分挖掘,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动力。品德社会课中也需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进入课堂,形成学生的知情行的统一,
3、达到德育有效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有机链接,促使学生形成具有合格公民素养的现代人。其次,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可兼容的。语文学科可以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大量的资源(精美的图片,精炼的文字,丰富的事例),来丰富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同样,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的观念,以及教材中优美生动、较为完整的文字资料,对提高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语言素材,推动学生情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见,这两个学科教学内容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推动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这两
4、个学科在学习方式上来说是一致的,但略有偏重。语文学科课程理念提出要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运用“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自觉实践,促进学生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片面地强调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或是一味追求以感悟为主的阅读过程,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失衡问题,也缺少探究合作、积极思维的学习过程,缺乏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中学生们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例如探究的话题、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调查
5、研究)都离不开大量阅读与观点的表达,但是学生缺少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不理解,表达不流畅,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所以,语文、品德社会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两门学科都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也需要具有一个教学内容可以互为联系、能够获取大量信息、能够共同探究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中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主题,有机整合多领域知识的教材内容,结合语文课重视学生大量阅读的学习任务,去关注两者的链接方式,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将有效解放语兼课教师的手脚,使这两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得益彰,实现共赢,为学
6、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提供帮助。二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目标通过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机链接,优化课程资源,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有效提升德育有效性,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二)研究内容1探索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链接点。2探索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有机链接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与途径。3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链接的有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实践、反思,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本课题的实施。同时编写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语文
7、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链接方案。课例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课的研究,对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编写一课一得。 三研究的实施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国内外情报分析;制定方案,提出课题,申报课题等。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5月)(1)(2009年12月2010年1月)课题立项、开题论证。 (2)(2010年2月2010年12月)编写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链接方案。根据课题计划,上实践课、研究课等,交流课题实施情况。(3)(2011年1月2011年8月):课题中期研讨。课题深入研究。3课题结题阶段:(2011年9月2
8、011年11月)课题结题:汇总、交流。四、实施研究的结论和成果通过实践研究初步总结以下的实践经验:(一)在教材内容中寻找有机链接点1、学习内容的类同点:在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学习主题目标一致,内容接近的课文,有不少范例。当然,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二者所体现的协调关系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它们体现着不同的运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终极目标上又汇合成一种力量,实现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协调促进着学生的发展和“道”的形成。例如,三年级语文课抗日英雄赵一曼,主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这位女英雄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民族气节以及伟大的牺牲精神。四年级学习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亦是讴
9、歌了五壮士大无畏的抗日勇气与不顾生死的民族气节。五年级学习的课文采蒲台的苇更是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日寇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南京大屠杀,将日寇在中国土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让学生体会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显然,这四个教学内容,都反映抗日的主题,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容类同,如果将这四个内容在五年级时再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将这一主题的教育价值融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学科间融合的魅力。也就是说,不论语文还是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了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链接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课程的价值会进一步提
10、升。2、角度不同的互补点: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许多教学内容表现为点与面、具体与抽象、概念与社会事实理解相结合的互补互辅的关系,将他们链接起来,可以让学习内容更加完整、具体、易于理解,从而能提升两者的教育价值。例如三年级语文课邻家的星期四写了一个邻家的女主人为了维护社区良好的生活秩序,为了让社区每个人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不仅自己遵守时间扔垃圾,更影响邻居也这么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介绍了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情况。这两个内容,其实有其关联度。语文课邻家的星期四是从故事的角度叙述国外定时扔垃圾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是从整个
11、社会的层面来看垃圾分类与回收的问题。两课所处的角度不同,如能结合,成为教育的资源,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更积极。3、可以深入的拓展点:进入高年级,不论语文还是品德与社会,其学科内容相对更深,具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资源、人文素养外,还需要加大准备的力度,搜寻一定质量的素学资源。但一线教师也苦于精力有限,资源难觅,就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而言,往往较为单一,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内容则新趣多样。当然,后者可为前者拓展的素材,为前者服务。比如,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中的颐和园和秦陵兵马俑,二者分别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则是赋予世界文化遗产的价
12、值定位,同时拓展了更多的中国世界遗产。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明确后者是前者的深入点与拓展点,就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些教学资源,多了一些教学思路和空间,多了一些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又如语文课的扬州茶馆具体对扬州干丝的制作工艺通过语言文字精细地刻画出来了。这为品德与社会课五花八门的菜肴的内容加重了认知的砝码,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学生将更喜欢探究中华民族更多的菜肴,及其他们的制作流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4、利于表达的读写点: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言,品德与社会课未尝不可让孩子说说写写。例如二年级教学内容学游戏、做游
13、戏,要求学生学会玩几个有趣的游戏,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这一教学内容,那么三年级作文画鼻子、操场上的笑声学生所表达的感情将更为真实。由此可见,语文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符号,将自己的行为等表达出来。而品德与社会课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真情实感。由此,紧抓两学科的读写点,形成合力,促进了认知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强化,对游戏的理解和表达(语文)与落实到日常行为的游戏实践(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文道统一”。(二)在教学策略上完善有机链接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的
14、教学中存在两种互生关系。首先是同类内容或是语文先入,或是品德与社会先行。如果从学习年段来看,在链接过程中又存在同学年,与跨学年之分。据此,基本能衍生出下列五种基本链接方法。1、承前启后,两者互补语文课与品德社会课,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具有承接性,无论是语文先行,或品德与社会先行,一般都能前顾后盼,互相补充。例如语文课梅兰芳练功是一篇内容浅显,含义深刻的文章。学完课文之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领会到“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也对梅兰芳的旦角表演很感兴趣,但是毕竟语文课时间有限,对京剧艺术的深入学习也不太现实,只能戛然而止。在研究中,我们寻找到了这课
15、的后续链接点,为品德与社会课中华珍宝大探索京剧。实际教学中,教师从梅兰芳练功这课引入,让学生感受学好中华传统的京剧艺术的艰难。接着,教师就从梅先生的“旦角”切入,知道“旦”是女性正面角色,接着让学生又依次认识“生、净、丑”三角,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每种角色在脸谱、扮相、唱腔等方面的不同。从这个实例的呈现说明“文章的体悟对孩子来说是最便捷、最深刻地引领孩子体验世界的方式”,在此,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是通过让学生走进叙事本身中,与自己对话;而品德与社会课则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借助叙事,走进更丰富的世界,认识更广泛的事物。这两者链接将会产生更积极的意义。2、适时插入,画龙点睛语文和品德与社会
16、课之间的链接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教学时设计的巧妙往往可以让课呈现多元态势,或使课充满浓烈的人文气息,或使课增加趣味与生气,更会使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例如我们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秀比天堂杭州一课时,当教师讲到西湖美景的时候,教师请学生诵读一首语文课学过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本诗共有四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通过诵读也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教师出示了一些“浓妆淡抹”的风景照让学生感受。学生这才体悟到后人写的诗“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的含义。这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实,不禁内心赞叹西子湖的美,诗句的美。这样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品德 社会 学科 有机 链接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