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提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素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低下,抽象思维差,兼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概括能力训练的淡化、弱化现象,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针对概括过程中感受、理解和综合的心理轨迹,小学阶段学生概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好概括的“尺度”;教师在小学各个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渗透学生的概括意识,把握好概括的梯度;针对各类文体的课文,把握好概括的法度,采用抓住重点词句、问题引入、课题扩充、段意归并、要素罗列等方法培养学生概
2、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正 文】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性质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教学实践
3、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阶段概括能力主要体现在理清篇章内部的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能从整体上把握篇章某处、多处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概括能力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由三个步骤组成:1、感受,即捕捉文章的第一印象,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粗线条的文本大意。2、理解,就是通过分解文章整体,分层领会文章意思,是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的过程。3、综合,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分
4、解的各部分进行有机联合并表述。所以,概括能力是建立在学生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的。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运动、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难以达标的原因分析由于概括能力与学生感受、理解、综合能力有关,所以培养概括能力的困惑也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兼之现行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淡化弱化趋势,造成了小学生概括能力的低下。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上,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
5、。概括时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摘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如在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说着说着,他们看着课文,搬了课文的前一句,就忍不住搬后一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成了读课文,或演变成复述课文了。其次,概括不能精要,不能抓住主要问题。需要删除时,他们往往弄不清哪一些该删,哪一些该保留,不能整体驾驭文章。一整篇课文,由于篇幅较长,他们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抓不住重点,偏离课文主体价值或主要内容。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忽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语言组织能力的薄弱,也都直接影响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2.客观上,概括文章大意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淡化、弱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了中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直线下降。许多学
6、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说不“准”缺失对文章主流核心价值的认识,要么说不全缺少对文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教师概括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上也缺少必要的正确指导。在一次语文活动中,教研员随意抽取文章钓鱼的启示一文让教师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利用六要素,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寥寥无几。概括能力的缺失,让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概括的训练,也缺少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专门性的训练,造成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无从下手。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甚至是许多的公开课中,很难看到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或段落大意的环节,少数课就算有,执教的老师也是让几个学生一“说”了事,没有踏踏实实的训练环节。对于学生概括的
7、质量也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零碎性的认识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就停留在了表面、片面的认识上,对课文内容难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针对针对概括过程中感受、理解和综合的心理轨迹,以及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难以达标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须把握好“尺度”、梯度、法度。一、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培养须把握好“尺度”要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明白概括课文内容是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概念。下面有两段话都概括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上第22课)一文的主要内容。A一个台湾青年把自己的骨髓捐赠给杭州的小钱,挽救了小钱的
8、生命。B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不顾余震的危险,为捐献骨髓的一位台湾青年动手术,又长途奔波到杭州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生命桥。上面两段话都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段话如果是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但作为课文的主要内容,却让我们感觉缺失了什么。透过课题,不难知道是缺失了文本的主体价值。这篇文章的中心情感是赞颂了海峡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梁。第一段话只是平叙了两个人之间的一件事,失却了事件的真正意义。第二段话阐述得比较具体,联系课题,体现了文本的主体价值。这就牵涉到了概括课文内容应该到怎样一个度的问题
9、?因为概括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与综合,所以概括后不能让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误解文章的意思。在概括中要尽量凸显文章的主流核心价值。例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下第15课)一文有学生概括成:在过草地的时候,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但他自己不吃,最后他牺牲了。容易让没有读过此文的人误解为老班长喜欢钓鱼,牺牲是由于没有吃鱼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原生价值上,老班长为了照顾我们几个生病的小战士,钓鱼煮野菜汤为我们增加营养,他自己却啃树皮和草根,最后昏迷牺牲,表现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深刻全面的思维品质,不能一概肯定学生的肤浅认识。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在语文
10、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措施也是多层面的,具体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二、小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培养须把握好梯度概括课文大意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在各个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中抓实文本的大意概括训练。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课文大意概括的训练。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低段课文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提供概括课文大意的样式,或让学生做一些完成填空,给学生留下概括课文大意的语言印象,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从现在开始(人教版二上第21课),教师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11、,教师先出示第二段的段意:1.猫头鹰上任下令从现在开始跟他一样,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星期下来,动物们叫苦连天。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一段,体会概括段意的句子。第二步,教师出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填空,让学生模仿第二段的写法完成填空:2. 上任下令 ,大家 ,但也只好苦练跳的本领。3. 上任下令 ,大伙儿立刻 。通过教师直接出示段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并模仿教师的范例完成填空,降低了概括的难度,让学生习得了语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概括的兴趣、自信和实际能力,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概括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供句式,强化学生概括的有效思维过程。教师提供的句式要能够让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阅读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 小学 阅读教学 概括 主要内容 能力 培养 实践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