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牵手词语 走进幸福的阅读世界.doc
《小学语文 牵手词语 走进幸福的阅读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 牵手词语 走进幸福的阅读世界.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牵手词语,走进幸福的阅读世界 谈依托词语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词语组成的,有时一个词与其它词、一个词与整个文本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甚至一个词包含着整个文本的全部信息,这些词是极富张力和灵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扣准这类词语,去唤醒、去更新、去创造他们自身对文本的感觉、领悟和直觉的把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如何在阅读中扣准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教学设计的论题,继而通过探索教材中词语的科学呈现方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结合教学实例对借助词语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词感与文感 阅读教学 策略探究
2、【正 文】有人说,一篇文章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篇文章是一杯水,杯水沧海。确实,作者为文必倾心倾力,这样的文章让人看了有冲动,读了有梦想,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组成文章的文字。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读一篇文章,我们读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在读一种情绪,读一种境界。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依赖超人的才华,过人的智慧,随时乘你不备,直达你的心灵。当这样的感觉变成一种习惯以后,就再也无法将它从身体里剔除,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你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文感”。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诉求也正是在于:在孩子心中播撒下让他们一生受用的“文感”的种子。一、由“词感”生发出“文感”作为阅读教学之基础的识字教学
3、,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孩子学词,词的训练不仅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训练,也是对文本感受力的训练,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就是要做到始终把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感悟相结合,自然、无痕。由此,推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探索这样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首先扣准文本中有意义词语,通过这些富有张力的词语,引领孩子领悟词中之内涵,解读词中之意蕴,让孩子的借助这种对词语的感受力“词感”,去唤醒、去更新、去创造他们自身对文本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文感”,让“词感”推动“文感”不断广化、深化、敏化,从而有效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文感”由“词感”而发。词
4、语是文本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言语“细胞”,依托文本,通过对词语的有效教学重构,使词语的意义、意味得到应有的开掘,便能引领孩子乘着圆融丰满的“词感”之舟,抵达闲逸自得的“文感”之境。基于这样的理念构想,便有了笔者对借助词语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二、“文感”必依托于“词感”画家绘画,凭画感;乐队指挥,凭乐感;阅读,尤其只能凭靠对于文学作品的高级直感文感。阅读贵在养成文感,既贵在文感之最为具体感性和生动,又贵在文感之最为敏锐、细腻和深刻,且最为灵动而又最为可靠。故惟养成文感,方能直接生成读写能力,并成为读写能力之可靠支柱。“文感”依托“词感”。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词语组成的,一个词之所以存在于
5、此文本而非彼文本,存在于此句子而非彼句子,是有其丰富的意蕴的。从表面上看,一个词只是一篇文章很小的一个信息点,似乎只承担一个独立的意义,但实际上有时一个词与其它词、一个词与整个文本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甚至一个词包含着整个文本的全部信息。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能由一个信息点牵连出全部信息点,不但能把握文本整体,而且能够推知文本背后诸多隐性的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词感”是形成“文感”的一条捷径。如何在一个言语作品中扣准内涵丰富的词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全面把握文本的框架、特点、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并在获取总体印象的基础上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的意
6、义,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最后再把各个片段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这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与把握后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从中找到契合文本情思和神韵的那个词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处来找准词语教学的设计点:1. 扣准多次重现的词 重复使用词语常常被认为是表达上的贫乏,但有时作者对某个词语的重复使用,恰恰是为了使文本的内涵更为丰盈,把握住那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对于把握主题思想极为有利。教师对于再三反复出现的词要有敏感性,因为它们往往就是直捣文脉的点睛之笔。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中多处描写小男孩神情时都只写到了他的“
7、眼睛”,教学中我扣准这一重复出现的词语,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同学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保罗在与一个陌生小男孩的相遇中感受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次多么美好而又令人难忘的相遇啊!保罗第一次见到小男孩时,小男孩正满脸羡慕地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羡慕的神情是怎样的,他的眼中会流露怎样的神情?孩子们说小男孩的眼中会充满喜爱、向往的神情。我又接着引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小男孩的眼睛?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到句子用横线划下来。孩子们在文中找到了另外三处出现“眼睛”一词的句子。然后引领着孩子们以“透过这双眼睛,你读出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8、”这一品读点为牵引,进行文本的细读。又如掌声一文,在第三自然段中就用了两个“一摇一晃”,教学时抓住两个“一摇一晃”分别让学生体会英子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时不同的神态,孩子们从英子身体行动、心理、情感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两个“一摇一晃”所包含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进而认识到真诚的掌声,爱的力量的巨大。两个相同的“一摇一晃”,是在提醒我们去思考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由于同一词语的重复出现,这个词本身的意象及其联想意义就被前景化了。前景化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进而重构文本的语义和内在的连贯。显然,这种词语的多次重现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背后
9、所蕴含的语义和内涵价值。2. 扣准强烈对比的词 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有时会出现某些具有对比意义的词,使文学作品的形象在对立的矛盾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意义。两个具有差异或矛盾的词语并置在文本的一个视角中,使它们的区别在同一个语境中显得对比尤为鲜明,从而在外在视觉和内在情感上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形成文本的解读中心。生命 生命一文中作者在描写“飞蛾求生”这一片段中,有这样两句话:“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稍一用力”和“极力”同一语境中的这两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先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10、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孩子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当孩子说到从“极力”这个词中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时,我接着追问:什么叫“极力”,你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说:就是用尽全身的力量,想尽一切办法。继而让他们通过用上“极力”一词和去掉“极力”一词对比着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又体会到了对于小小的飞蛾来说,杏林子的手是多么庞大,多么恐怖呀!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不放弃。他们还感受到了作者的强大,飞蛾的弱小,因为要弄死飞蛾,“我”只需“稍”一用力,而飞蛾却用尽全力求生。在这样的反馈感悟中,我把“极力”和“稍一用力”这两个词进行特别出示,再次进行对
11、比朗读,使孩子内心受到冲击:小小的手指对于飞蛾来说就是生命的威胁,但在如此绝境中它也从没有放弃。对比,使时空高度浓缩,强化了情感,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文本的意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读后难以忘怀,这种对比词语表现的是差异或矛盾在变化中形成的和谐与统一。在差异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使阅读感悟的过程弥见精彩。3. 扣准“搭配失当”的词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常会碰到一些看似搭配不合理的词语,这实际上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而且有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可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想要准确辨析词的语境义,既要考虑到该词前后词语的意思及搭配情况,有时还需要联系整个句子,乃至整个自然段,整篇文章
12、,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义。这些“运用失当”的词语,一旦进入到特定语境中,便使人不能完全领略其“误用”之意,而教师扣准这样的词眼,引领孩子解读词语的“语境义”的过程,便成了集中展现语文课科学性、审美性的过程。桂花雨一文中描写桂花香时,有这样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出示这个句子后,我说:“仔细读读这句话,哪个字眼让你觉得挺值得回味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一个“浸”字。我又接着引导:“我们常说香飘十里这里为什么不用飘而用浸呢?”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孩子们感受到了:“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最好,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浸
13、是浓浓的,时间很长,从春天到冬天;浸字让我仿佛看到了乡亲们全身心享受着花香,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景;浸字让我觉得不仅是整个村子受到了桂花香的浸润,我的整个童年也受到了这香味的浸润,童年也陶醉在桂花香里了。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是它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原来桂花的香已经永远香在了人们的心里,浸润了作者的整个童年。看似极不恰当的词语,可作者恰恰选择使用了它,意在它对情感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追问词语的表达是否恰当时,应把它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实在的人文环境中去洞察,将其本义与文中所指内容融为一体。4. 扣准有悖情理的词 有时我们会对文本中的某些描述产生疑问,一些看似有悖情理的词语便在这种质
14、疑中浮出文本,这样的词语是颇耐人寻味的。将这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重新加以诠释,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探寻这些词语搭配如何做到“无理之妙”的过程有时候往往能得到正面的结果,我们会发现一切又将回归于“情理之中”。在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贝蒂出门时,应该可以戴上手套呀,为什么课文中还说她的手冻得僵硬呢?僵硬这个词用得不太合适。”我便抓住这个词,顺势追问:“手冻得僵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整双手会又红又肿。”“手指的关节都硬了,动一下都很疼呢。”“手上还沾着碎冰,会觉得有千万根针在扎。”然后让他们再读读课文,思索贝蒂没有戴手套的原因。孩子们都有一颗善于发
15、现的心灵,他们从课文中的描述中,推断出了贝蒂根本没来得及戴上手套就心急如焚地冲出了家门;还从课文中对冻僵的燕子的描写中联想到了贝蒂刚找到小燕子便把自己的手套摘下盖在了小燕子身上,或是捧着它把自己双手的热量传送给它,甚至不停地对着它呵气,为一只只燕子送去生的希望。在大雪纷飞的严寒中,贝蒂竟然用自己温热的双手救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一个“僵硬”深深铭刻了小贝蒂善待生命的忘我真情。可见,有时对文本中看似有悖情理的词进行探究式文本细读,叩问其原委,看似不合情理的用词会变得那样合情合理。三、词语呈现方法多样,效果不尽相同提炼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以科学的方式加以呈现,可以有效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再组织,
16、从而达成更高意义上的文本价值体现,整体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通过对一个文本中不同的内容和切入视角的选择,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有效的词语呈现方式:1.对比呈现 比较才能发现差异。经过比较的事物总有不同,在差异中,我们就能领略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不同特质。词语的对比呈现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点的词语进行比较的呈现方式,使词语隐含着的意义显现出来,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的描写尤其美。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各种花开放姿态的美。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来达成这一目标: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突然去掉其中的“醒”,说:“有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溜回家了,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牵手词语 走进幸福的阅读世界 牵手 词语 走进 幸福 阅读 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