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毕业论文.doc
《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摘要:由于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数学学习却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为此,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但这并未引起大多数老师的重视,或者更多的只是注重课题的联系生活实际,却不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因此,本文提出数学课程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作了初步研究。本文所说的数学课程生活化,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数学课程生活化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学应用意识三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效果。它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数学课程生活化的实施主要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方面着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挖空心思找原型,
2、或者只是和生活简单挂钩。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当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 、 生活化 、 数学化 1、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生活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1】。因此“数学生活化”-“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讲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具体化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由此引发出:要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睬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捏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等一系列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面对时下教育界对“教
4、育远离生活”批判,本文指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和深刻。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唤醒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研究的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经过教育实践,在对杜威教育学说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
5、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有些学者考察了学科教学远离生活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根源,解读了新课程改革对重建儿童学习生活的关注,提出了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期望。强调教学应该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应该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命的意义,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1)、新课程的生长点 英国
6、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要求课程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统一在一个知识标准之中,好像他们将来注定要过同一种生活似的,而是要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向一个方向。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再是强调学科知识量,而是减少知识点、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 在
7、新课程中,“参与、寻求、交流、分享、访问、考查、遵守、感受、欣赏、关注、拒绝、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这些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也正表明了新课程追求生活化的观点。(2)、构建充满生机活力课堂 以叶澜老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关注学生课堂生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不仅是关注知识,更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郑毓信老师认为,由于数学教育历来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且,从认知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从而,在这样的意义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其很大的合理性”。 朱德全老师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8、,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突显活性与灵性。因此,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指向生活数学,应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数学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112页说道:“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对数学课程的影响需引起足够的关注,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
9、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3)、尝试构建创新教学设计模式 数学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数学教学设计应是基于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即处方式教学设计;处方式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的情境化.、个性化与意义化特征”。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教育源自于生活,数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教导儿童学习数学一定是可能的。本人寄希望
10、于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生活的研究,重新唤起教师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努力建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3、小学教育中生活与课程失衡的现状及原因3.1 现状时下,在教育界,抨击“教育脱离生活”的呼声十分强烈。“教育脱离现实生活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只重书本,只重知识的传授,把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分离开来,以学校教育代替生活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和以考试为目的,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教育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
11、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小学的课程教学仍停留在教师“满堂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提高分数轻素质教育的情况,往往是粉笔加汗水齐上阵,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所谓的“放羊式教学”,这种做法将生活与课程同一化,等同化了,这种教学方法是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我们的学生毕竟是缺自制力的青少年,在长期的纪律约束中,都时有“作乱”的现象发生,若一旦如“脱笼之鹄”,老师将无法收拾局面。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在某些美国中学,因为学生自控能力低下,学校已不得不在教室装上了闭路电视以监控学
12、生。因此,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某些人若以另类心态去欣赏他们,便只会让学生更加任性和躁动不安。3.2 产生现状的原因首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观点,于是部分学校将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教师即使蒙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但在面对“成绩柱状图”所带来的工资和奖金的压力时,也将无可奈何地在“生活的压力”和“理想的尊严”之间进行选择,于是“分数”和“考试”便成为了实施课程教学的“忠实伴侣”,这样机械、枯燥、来不及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就被传授给了学生。其次,部分学生受“升学跳农门”思想的影响,想通过求学翻身,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唯分数而论
13、,这样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狭窄,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书呆子,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了“高分低能生”。再次,由于信息闭塞导致眼界受限,一部分学生被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诱惑,一部分目光短浅的家长见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成绩平平或者很差,升学无望,加上近年高校学费增长,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于是就有了“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想法,让孩子只读到七年级、八年级就辍学打工,使本来能够在学校能够增长知识,健全身心的学生过早的进入了社会,出现了“辍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抱着“混一混”的观念,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要求不高,这样家长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14、没有了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就出现了“厌学生”和“干坐生”,如果这类学生数量增多势必造成班组学习氛围的稀薄,教学难以组织。4、创设课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实质时说“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科课程要生活化。如何把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是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创造生活情景何谓情景? 情景就是那些不知与已知, 浅知与深知之间的需要。因此创设一定有效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需要解决的
15、矛盾带到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去, 从而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 发现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了人民币以后, 教师组织学生去春游,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 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 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 到商店去买吃的! 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 纷纷设计着方案, 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 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
16、学们, 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 其实, 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 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要感受生活数学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1)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 (化曲为直法)(2)出示一个硬纸板图,提问:怎样量出这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滚动法)(3)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17、? (测绳法)(4)出示一个带线小球,旋转一周形成的圆的周长如何量?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吗? (都不能)(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这出示的实物都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设计:5月份,李豪杰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李豪杰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姥姥,问应该选择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 教学“20以内的混合计算”时,可设计:小红去春游带了20元,商店里面包每只1元,可乐罐每只2元,苹果每
18、千克4元。请帮忙算一下,小红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三、实践、探究、合作中实现发展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儿童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策略和技能。实践、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亲身实践,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生的学习。 当学生觉得有归属感、充满关怀时,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和乐趣。为此,我们制定合作学习的班规,班规是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由学生和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研究 毕业论文 小学 数学课程 生活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2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