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级古诗文校本课程.doc
《小学六级古诗文校本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级古诗文校本课程.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枫桥夜泊 张 继教学目标:1、 背诵。2、 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一、出示古诗yu lu w t shung mn tin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 jing fng y hu du chu min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g s chng wi hn shn s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 y bn zhng shng do k chun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2、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
3、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背诵 2、渔歌子 张志和 教学目标:1、 背诵。2、 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一、出示古诗x si shn qin bi l fi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to hu li shu gu y fi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qng ru l l su y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4、, xi fng x y b x gu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
5、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
6、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三、背诵 3、寒食 韩翃 教学目标:1、 背诵。2、 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chn chng w ch b fi hu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 hn sh dng fng y li xi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 r m hn gng chun l zh 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 qng yn sn r w hu ji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
7、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皇城中的柳树。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赐给。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
8、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三、背诵4、滁州西涧 韦应物 教学目标:1、背诵。2、通过看图
9、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d lin yu co jin bin shng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 shng yu hung l shn sh mng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chn cho di y wn li j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 y d w rn zhu z hng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
10、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独怜:最爱,只爱。春潮:春雨。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
11、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三、背诵5、塞下曲卢纶 教学目标:1、背诵。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jn n co jng fng 林 暗 草 惊 风 , jing jn y yn gng 将 军 夜 引 弓 。 png mng xn bi y 平 明 寻 白 羽 , m zi sh lng zhng 没 在 石 棱 中 。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卢纶
12、(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平明:清早。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
13、,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三、背诵 6、游子吟孟郊 教学目标:1、背诵。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c m shu zhng xin 慈 母 手 中 线 , yu z shn shng y 游 子 身 上 衣 。 ln xng m m f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 kng ch ch qu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 yn cn co xn 谁 言 寸 草 心 , bo d sn chn hu 报 得 三
14、春 晖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意恐:担心。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
15、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
16、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三、背诵7、竹枝词刘禹锡 教学目标:1、背诵。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yng li qng qng jing shu png 杨 柳 青 青 江 水 平 , wn lng jing shng chng g shng 闻 郎 江 上 唱 歌 声 。 dng bin r ch x bin y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 , do sh w qng qu yu qng 道 是 无 晴 却 有 晴 。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17、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
18、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三、背诵8、乌衣巷刘禹锡 教学目标:1、背诵。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古诗文 校本 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7966.html